中时社论》 减灾配套先做好 再谈类共存

中时社论

连假过后,疫情呈现猛爆性发展,7日确诊数已飙破500例,且涨势仍持续,欲小不易。疫情多点爆发、感染源不明的传播链越来越多,连疫情指挥官陈时中都承认情况「很乱」。

仍有4成全防护缺口

面对疫情,蔡政府显然正陷于尴尬、犹豫之中。不少国家为经济考虑,早已放弃「清零」,陆续采取「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民进党政府更有选情考量,一路寻思如何能让陈时中早日从疫情指挥第一线脱身,投入选战,因此从今年春节后就打定主意要松绑防疫规范。问题是,如今国内疫情明显越来越严峻,蔡政府也不敢骤然放松。

就在「共存」与「清零」间踌躇不已时,行政院长苏贞昌突然宣布要走「新台湾模式」,陈时中说这就是一种「趋近正常生活的积极防疫模式」;总统蔡英文则进一步诠释这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轻症」。

从蔡英文、苏贞昌到陈时中,都没有明确说台湾的防疫政策到底会在清零与共存的光谱中靠近哪一端,卫福部传染病防治咨询会预防接种组召集人李秉颖倒是勇敢地说出了政策方向,他说其实现在台湾就是走「类共存」,因此相关防疫规定将陆续放宽。在指挥中心朝向防疫松绑方向进行之下,预料台湾应该很快就会到达陈时中所说的「单日确诊个案超过1500例」后,轻症就全面采行居家隔离措施,而未来进一步开放边境、缩短检疫和隔离期,将不令人意外。

蔡政府既已决定大幅改变防疫政策,就应该提早做好相关的部署,告诉民众政府已做了什么的评估和准备,而民众又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此外,防疫需要中央与地方配合,因此指挥中心须及早提出防疫指引,供地方政府遵循。然而,目前看来,指挥中心似乎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实,若想做到蔡英文的防疫11字箴言,有一定的条件。首先,重症清零就是透过减灾达到减少死亡的目标,这需要提高疫苗的施打率,从香港等地疫情突然爆发的经验来看,提升高龄者的疫苗接种率更是关键。台湾65岁以上长者的第1剂涵盖率为82.8%、第2剂78.5%,追加剂则达63%,比例虽不算低但也已进入瓶颈,按现行施打措施已难见突破,长者仍有近4成的全防护缺口。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为长者提供到宅施打疫苗的服务,指挥中心除了给予奖金外,也应将到宅施打服务扩大到全国适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长者。

抗病毒药物采买不及

其次,既然台湾也要走「轻症者自行在家服药」这一步,政府就必须准备足够的新冠治疗药品。根据指挥中心的统计,目前库存的抗病毒药总数为2万3500人份,如以台湾总人口来计算,等于每1000人才能分到1份抗病毒药物,这样的比例实在太低了;指挥中心应做到黄立民医师所提的标准,也就是至少要准备100万人份的抗病毒药物才勉强可以说是朝向减灾做了必要的部署。

指挥中心说,抗病毒药物的采买流程有很多审查程序,言下之意就是没办法那么快。这话实在令人气结,从去年5月疫情大爆发前后,专家学者就一再提醒指挥中心要赶快采购疫苗、药物、快筛剂和PCR检测剂等,立法院也早早通过了金额高达8000亿元的防疫预算,为什么指挥中心就是没办法及时采购到足量的疫苗和药物呢?而且民众自费检测至今仍然超贵,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之前有赖民间捐赠疫苗挡过疫情,难道现在又要靠民间捐赠药物来度过疫情高峰吗?

蔡政府想要做到防疫「新台湾模式」,民众的心态与社会的集体认知非常重要,而其前提是政府能提供即时、透明的疫情资讯。两年多来,为树立指挥官陈时中的权威,指挥中心总是打出「恐吓牌」、且严格管控防疫资讯,让民众对疫情充满不解和恐惧,以便于政府管制民众的生活。如今要放松防疫,指挥中心恐怕得先进行「病毒除魅工程」,破除社会对新冠疫情的恐慌,否则民众将很难接受所谓的「类共存」模式。

昨日单日本土染病例已高达382例,短时间内疫情恐将居高不下,蔡政府既然做不到清零,宣称要以减灾为目标,就请提高疫苗施打率、备好足量药物、调控好医疗量能、提供正确的疫情资讯、化解民众的不安,能做到这些,再来谈什么「类共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