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扬弃意识形态 启动数位新教改

图为大学指考。中央社记者张皓安摄 106年7月2日

自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教改会)启动教改,至今20余年,回顾教改轨迹,不但未能达成减轻升学压力、普及幼儿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扬弃填鸭式教学方式、创造技职教育多元化等理想,反而造成教育品质退步,大学竞争力退步、高端人才外流的不幸后果。尤其2017年,政治力介入教科书课纲编制,激化了高中国文文白比例的争议,社会再次遭到撕裂,堪称教改史上黑暗的一年。

台湾高等教育品质日益低落,对岸大陆则自1993年发布「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确定卓越导向的高等教育目标,先后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始终环绕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准的大学,以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北京清华、北大等大学世界排名已超越台大,甚至许多高中生开始以北京清华和北大为升学第一志愿。最近大陆教育部发布共42所一流大学、95所一流大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

简化的对比,没有要唱衰台湾、长他人志气的用意,只在表达一个素朴的忧虑:

面对未来,我们究竟准备打造什么样的新世代精英,去迎战新世纪的挑战?去与对岸、乃至全球精英进行残酷的竞争?当别人正在缜密地布局教育战略,我们却继续陷于意识形态斗争,将大部分心力放在「去中国化」的执着,一来一往之间,真正输掉的,是一整个世代的竞争力。

不要低估其扩散效应,许多人的共同印象是,台生的竞争力相较邻近许多国家,特别是相较于大陆学生,程度的落差正逐渐加大。

具体的指标如外语文能力测验分数,非量化的指标如国际观、分析思辨能力等,甚至包括求知的积极性等,相信许多师长、专家早已敏感察觉出,陆生的表现正一步步胜过台生,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拉大。

回顾20年前的教改初衷,确实充满善意,绝对是要替台湾下一代缔造一个更优质的教育体制与环境,绝无意让台湾新世代丧失竞争力!只不过20年过去,台湾教育风气确实变了,国民教育教材能改的全改了,联考废了,技职教育被摧毁了,人人都可念大学了。20年教改,确实让台湾的教育面貌全然改变!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将台湾引领至当初教改人士所设定的理想。台湾的孩子们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还是一样大,教材是越编越离谱,补习业也还是非常兴盛,过去从不必补习的国文史地,如今则是不补习根本无法应付刁钻的出题!更麻烦的是,当年只知急切地推动教改,从不考虑瞬间降临的少子化浪潮,从不检视日渐拉大的城乡与贫富差距,也从不正视产业与教育的严重脱节现象。

20年过去了,台湾并没有尝到任何因教改而获得的甜美果实,反而陷入怎么让过剩的大学合理退场,怎么让承受过度繁重学习指标的新世代减轻压力,和怎么让新世代的学子拥有最起码的竞争力,以及更等而下之的,怎么让人文教材的课纲陷入无休无止的意识形态争议。前几年闹历史课纲,今年闹国文课纲,好像台湾教育问题就是只有这些值得搬上桌讨论!结果也就很清楚,当别人竭尽所能实现「双一流」的跃升,我们还在为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议吵个没完!

抛开意识形态争议不论,台湾教改当下所面临的最大危机,还是与产业严重脱节的问题。简单地说,当政者不愿意花心力去探究台湾各级教育体系中师资、教材与实习机制,与现实产业发展全面脱节的严重程度。许多学子学习的根本是濒临淘汰的知识与专业,许多产业根本招不到真正需求的人才,结果就是有竞争性的产业慢慢移走了,有竞争性的新世代也全跑走了,台湾只剩下所得拉不上去的中小服务业了!

面对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AI人工智慧、VR、AR、3D列印、电竞、大数据与机器人等,邻近的中国大陆、日本、南韩与香港等在教育投资上不知已投下了多少血本,因为他们都知道,下一阶段全球的竞争力就取决于这些项目的对决。竞争非常残酷,新世代若在数位经济知识上不如人,国家和个人都注定是输家。执政者不能只想着意识形态,要赶快启动数位新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