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升,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策论·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抓紧抓好系列评论之三

日前,教育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24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部署会,明确提出“重提升,抓好教师培养培训,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行动,也是支撑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工作,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获得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师职前与职后培养培训体系。包括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入职遴选与培养体系、职后研修体系在内的系统化结构,涵盖了职前、入职、职后等关键阶段。高等院校是职前教育的主体;县(区)是本区域内职后教育的主体,承担着研训一体化的培训功能,是集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应用一体化的区域性教师发展支持系统;学校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场域,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有必要从时代性、文化性、专业性和体系化等视角来审视,构建纵横交错、精准匹配的教师发展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实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发展,培养一批胸怀天下、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立德立身立教、心系人民福祉的优秀教师。

其一,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师修德、修道与修身具有深厚的滋养价值。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能够加深教师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感,进而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其二,立足本土语境,完善教师教育全要素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师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包括专业认证标准、师资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对师范生进行标准化的培养。同时,也建立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对教师的专业性进行明确规定和严格考评,确保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接受一定的教师教育之后,能够考证取证、持证从教,打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通道。但是大量教师的职后培训或研训仍然缺乏广泛认同的教师教育标准。教师职后培养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其三,根植于教育改革实践,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必须立足新课标、新教材的目标要求,明晰新时代教师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伦理指标。要基于学生管理、教学流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生评价等内容,及时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教师培养提供目标引领。同时,要建设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共同体,落实教师培养课程实施的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实践基地等基本条件,确保教师教育课程得到科学实施。

其四,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整合跨时空优质资源,构建全过程、全要素、高互动的数字化教师教育系统,探索技术支持教育的新路径,全面赋能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

其五,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是开放、协同、联动的,体现于职前、入职、职后的生命周期之中。需要健全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社会教育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教育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执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和监督体系等。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基于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积极引入神经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评估体系。

今年恰逢第40个教师节,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氛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的良好契机。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只有教师的专业性人格与职业性人格有机融合,才能够满足教师自身职业诉求与社会理想期待的高度统一。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2日第2版

作者:吴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