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ESG 永續轉型最大拼圖/金元福回收塑料 寫奇蹟
金元福的产品高达75%是PET,总经理郭哲宏说,如果客户需要百分百回收原料做成的产品,在技术上也已经做得到了。记者蔡宗儒/摄影
在金元福莺歌厂的门口,十多个货柜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立近半世纪的金元福,其产品逾九成外销,每个月出口约800个货柜,是亚洲最大塑胶食品容器制造商。金元福从2018年投入ESG、2021年加入RE100倡议,至今逐渐翻转了「塑胶业不环保」的印象。
减塑或禁塑声音不绝于耳,塑胶产业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但外界骂得很凶,还是用得很多。金元福包装企业总经理郭哲宏说:「这一路走来,我们持续摸索、学习,想办法找出核心问题,再思考如何引导产业走出新路。」
减塑声浪中找出路
郭哲宏表示,金元福的永续征程始于新一代接班人的意志力,曾先后向多家企业取经,在接触B型企业过程中,才发现「永续,不是自己选题目做开心就好,其实有一套严谨的criteria(规范标准),从此只有不断奋力前进」。
从2015年到2016年,半年间历经父丧、弟逝的陈郁卉临危受命,成为金元福的掌门人。担任执行长的她思索着:如何做好承接家业的角色,同时为自己找到接班的意义。而在一次赴美拜访客户的行程,在她的心中埋下了「共好」的种子。
陈郁卉看到,印度裔的美国客户每年将公司获利的四分之一捐做社会公益,包括长期捐助一所海地学校盖校舍,帮助学生稳定就学。这样的理念和精神,带给她莫大的启发,也驱使她开始带员工净滩、进校园办环保讲座等行动。
「不过,影响我们最大的是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塑胶包装材料流向图。」郭哲宏说。
勇于挑战市场观念
根据该基金会于2016年发表的数据,全球每年生产大量的塑胶包装材料,当中32%流到环境中、40%掩埋、14%焚烧,真正回收率仅14%,其中又有4%在处理过程中变成废弃物、8%被降级回收,最后剩2%进入闭锁式循环重新利用。
郭哲宏举例,宝特瓶是很好的材料,但回收后可能被做成其他较低阶的物品,该物品可能又和其他产品混合,导致无法再回收利用,就变成了垃圾。因此,面对塑胶包装本业,「我们想做的就是扩大那个闭锁式循环重新利用的2%」。
在海内外代工生产塑胶盒多年后,金元福勇于挑战市场的旧观念,以百分百回收的PET(聚酯)材料做成塑胶食品容器新品牌「aGain」,推广从摇篮到摇篮的再生循环,由生产端主动从源头减少塑胶垃圾,实践循环经济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
不管建构「aGain」品牌专案,或提高产品的回收原料含量,金元福都是以循环重新利用为核心理念,并从建立品牌形象转化为实质内部改善来推动永续发展。
郭哲宏提到,2018年到2019年是塑胶包装产业的重要分水岭,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品牌大厂纷纷宣告要采用百分百回收料的宝特瓶,带动供应链生态的改变。
以前回收的塑胶原料单价很低,但大厂登高一呼后,全球原本有限的循环材料产能一下子就没了。当时,金元福也刚好准备要扩大塑胶循环利用,忽然发现买不到料且价格变得很高。
不只外患,还有内忧。郭哲宏说,大部分工厂师傅习惯用新的原料,刚开始要添加回收的原料,不免引发一些反弹,「他们会觉得这是在偷工减料」,因为即使回收的原料已经抽成很干净的粒子,本身还是有很多杂质,需要频繁地换网过滤,处理过程比较多工麻烦。
金元福ESG心法 图/经济日报提供
办讲座增加认同感
这时候,「S」(社会面)的沟通很重要,因此,金元福成立了由执行长带领、不同部门伙伴自主加入的「蒲公英小组」,在各厂区举办ESG议题讲座,屏除员工的各种疑虑,增加他们对永续ESG发展的认同感。
在全球永续浪潮下顺水推舟,金元福于2019年正式开启永续发展元年,先后在宜兰县冬山厂、新北市莺歌厂设置太阳能板,并于2020年订定以循环经济为未来发展的政策目标,首次发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接着2021年率先完成产品碳盘查,以及加入RE100倡议。
郭哲宏指出,公司透过碳盘查了解到用电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约占九成,因而以节能减碳为主攻。今年4月开始导入绿电,11月完成转供,即可达到RE25,然后逐渐达到RE100目标。「虽然绿电比较贵,但老板说要玩就玩真的,而且愈晚做愈痛!」
郭哲宏强调,公司内部碳定价为每公吨50美金,观念转变和技术提升同样重要。台湾大部分企业购买设备的逻辑都是希望「俗又大碗」,但在考虑到碳成本后,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包括回收年限、节电效率及回收原料使用比率等都是影响因素。
金元福生产塑胶食品包装产品,主要分为四大面向:农产品的包装,例如草莓、番茄等;食品加工厂,像是切好的水果或肉品等;超级市场,其本身有自己的后台,自己做完包装后直接上架;餐厅,作为内用及外带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