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 ESG 永續轉型最大拼圖/優織隆減碳 鳳梨葉造衣
优织隆执行副总谢焕麒身穿含有10%的凤梨叶纤维的T恤,并将台湾1850年到2023年的气温变化以渐层条纹图样呈现,呼应循环台湾基金会的「CC4CC」理念。记者蔡宗儒/摄影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纺织服装业碳排量占全球总碳排的10%,仅次石化业。减碳趋势下,各国纺织产业链都感受到永续转型的急迫性。于1988年创立,从事毛衣、针织成衣外销的「优织隆」也不例外。
「Walmart、Costco这些大企业都要它的供应链『绿化』。」优织隆执行副总谢焕麒说,「老实讲,早期我们是应客户需求,被迫往永续方向走;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就在想,既然都要改变,何不真心思考怎么做?」
受访当下,谢焕麒穿着优织隆制作的T恤,上头印着一个由右到左呈蓝、红渐层的条纹图样,「这是台湾1850年到2023年的气温变化。」颜色愈红、气温愈高,而左边接近2023年的区域红得发黑,高温问题一目了然。
把永续穿在身上
图案构想引自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的「#ShowYourStripes」网站,网站供CC4.0开源使用。谢焕麒说,T恤目前不对外贩卖,将只给台湾循环经济的倡议者穿着,以呼应「循环台湾基金会」和环保署在COP26倡议、用循环经济减缓气候危机的「CC4CC(Accelerating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理念。
衣服还有另一个巧思:含有10%的凤梨叶纤维。「把永续穿在身上。」谢焕麒自豪地说,这正是优织隆和上下游伙伴近年开始应用的永续材料。
谢焕麒认为,永续转型不能只是被动地被人推着走,优织隆2021年成立永续品牌「EVOPURE+」,应用回收牡蛎壳、回收宝特瓶或废弃尼龙丝等再制纤维,他也持续地思考如何找出更有「台湾特色」的在地纺织原料。
因缘际会之下,谢焕麒透过合作厂商「弘扬织品」,发现位于高雄的「绿冠有机农场」早在2018年就和「同正兴业」投入开发凤梨叶纤维,只是产量和设计量能还不稳定,尚未受到外界关注。几家厂商决定组成「凤梨叶纤维产销合作联盟」,而优织隆主要负责凤梨纱织品衣物的设计和行销。
原来,在甜美多汁的凤梨果肉下方,长着数十片长度约80公分的凤梨叶。每生产一公吨凤梨,平均会产生1.45公吨的凤梨叶。这些叶子过去被当成废弃物焚烧处理,如今可抽取纤维供纺织用;与棉花、亚麻等纺织经济作物相比,凤梨叶纤维是凤梨作物的副产物,不会额外增加碳排。优织隆今年2月也完成ISO14067碳足迹查证、一公斤凤梨叶碳足迹为0.784公斤二氧化碳当量(CO2e),约为亚麻的十分之一、棉花的四分之一。
坚持用本土材料
台湾凤梨叶还有「独门优势」:农产品产销履历,可迅速确认叶子来源。为了避免永续材质鱼目混珠,品牌客户都会再三确认源头,「溯源很重要!」谢焕麒说。
虽然持续研发凤梨叶纤维织品,优织隆目前95%营收仍来自「代工」老本行。客户考量成本是必然,但谢焕麒不希望「成本」占据工作全部,开发永续材料成为实践理念的新动力。
要扩大应用规模,取纤比例及纤维细致度是关键。每100公克凤梨叶仅可取出1公克纤维;衣服添加凤梨叶纤维比例逐年提升,但目前约为20%。
谢焕麒把挑战视为机会。例如:俗称金钻凤梨的「台农17号」在台种植面积最广,也是优织隆向农会收购凤梨叶纤维的主要来源。「台湾农业技术一直发展,现在改良到台农23号,果肉更甜、纤维更细。」谢焕麒说,这有利未来纺织应用,「要循环,就得从不同产业找生路」。
优织隆ESG心法 图/经济日报提供
征战纺织设计展
优织隆还积极带着凤梨叶纤维征战国内外设计奖和纺织展,今年4月在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设计奖中获奖。谢焕麒说,包括户外运动品牌Patagonia在内的国际厂商,都陆续来洽询凤梨叶纤维应用,优织隆正着手准备纤维强度、布料张力、环保认证等资料,以供品牌方参考。
外国凤梨种植者也注意到优织隆。印度、菲律宾、越南、肯亚等七国业者陆续把自家纤维寄给优织隆参考。谢焕麒说,目前只打算使用台湾凤梨叶,但他把外国纤维送往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检验,希望了解台湾与他国差异,也为纤维特性和收购规范建立标准。
致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循环台湾基金会」设有线上资料库搜集国内循环案例,优织隆也名列其中。循环台湾基金会执行长陈惠琳说,循环纺织两大原料为回收料和生质料,优织隆善用农业废弃物,是很好的生质料来源。
陈惠琳提到,台湾一直是纺织品出口大国,更占有全球七成回收塑胶纤维市场,若台湾投入绿色设计、确立再生料应用规范等等,就有机会成为新标准的制定者。
「未来不只拚Made in Taiwan(台湾制造),还可以是Circular in Taiwan(台湾循环),或台湾公司在国外投入循环事业、打出名号的Circular by Taiwan(台湾循环)。」陈惠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