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印花樂社區產線 促共好

在印花乐的店内,也可以看到与其他设计师推出联名商品。记者蔡宗儒/摄影

走进本土设计品牌「印花乐」在大稻埕的店铺「印花作伙」,映入眼帘的是场台味十足的视觉飨宴:保育类动物台湾冠八哥、童年老家玻璃窗的海棠花纹、海边常见的消波块和海钓大叔......,都化为提袋、笔电包、手机壳等商品上的缤纷印花。

和台湾土地的连结不只是产品图样,还有车缝加工的人们。

协助社区妇女就业

印花乐执行长邱琼玉说,印花乐长年致力于在地采购和生产。2015年起更开展「社区生产陪跑」计划,由NGO培训有自立需求的妇女学习裁缝技能、印花乐提供订单。「今年印花乐商品来自社区产线的比率,大概有六成五到七成。」邱琼玉说。

这是企业ESG中「S(社会关怀)」的具体展现。但正如其他能长久经营的ESG举措,印花乐不单纯只为了「做善事」,而是在「寻找车缝供应链伙伴」及「社会共好」的天平两端求取平衡点。

印花乐的创办人邱琼玉、沈奕妤、蔡玟卉是高中美术班的同班同学,2008年申请教育部「创业育成计划」,开始打磨「印花乐」品牌。经过数年经营,印花乐从三人孜孜矻矻投入的小作坊,扩大为至今30人的团队。

给订单也助工坊经营

随着公司规模变大,邱琼玉在2014年意识到现有车缝供应链的局限性,「台湾的车缝工厂规模非常M型化,不是做大量外销订单,就是少量家庭代工;约二、三十人的中型工坊非常少」。适合的车缝厂商已经不多,而且当印花乐向合作伙伴提出创新的包袋设计和车缝需求,常常遇到抗拒。

「工坊都跟我们说『没有人这样做的』。」邱琼玉说。她认为,可能是资深车缝工作者偏好既有技法,加上临近退休,才会对新设计兴致缺缺。「我们很希望找到一群人,愿意一起创新、调整。」邱琼玉说。

当时邱琼玉身兼劳动部劳动发展署高屏澎东分署的外聘顾问,因缘际会接触到高雄杉林的「大爱缝纫手作坊」(以下简称大爱)。2009年莫拉克风灾后,一群妇女移居杉林大爱村,由慈济基金会提供缝纫平车及辅导资源,2011年成立车缝合作社。而印花乐接触大爱时,正在寻找合适的供应链伙伴,双方便从2015年开始合作。

大爱成员车缝技术初期尚不纯熟,但品质不能掉,印花乐提供大量剩余料和裁片让工坊成员试错,也会提供记帐、领料流程、品管纪录等建议。

大爱经理张莉苹说,许多妇女从山上搬到平地后,心中很不安定;直到加入手作坊认识同侪,心理状况和经济收入都有明显改善。车缝技术也从过去交货前一天晚上要赶工,到现在一个月可顺畅消化万件订单,「他们还会给印花乐的设计师建议,说怎么做比较省材料。」张莉苹说。

看到这项成功案例,台湾世界展望会(以下简称世展会)在嘉义市辅导成立的「妈妈乐工作室」(以下简称妈妈乐)2017年与印花乐展开合作。世展会中区办事处处长胡婉雯观察到,许多妈妈乐成员过去习惯单打独斗讨生活,但加入生产流水线后,不仅增加与他人合作的经验,许多成员更因着这份工作收入,脱离社会福利身分。

随着车缝技术提升,胡婉雯发现妈妈们更有自信,碰到复杂的产品要求会争取订单价格调整。「印花乐不只是做为客户下单,也像是培力团体,让妈妈们有议价的空间和学习。」胡婉雯说。

不过,印花乐经营社区生产线近十年,光磨合就有三、四年,甚至碰过整批货都不合格。那次损失由印花乐吸收,邱琼玉则赶紧请车缝老师再示范给妈妈们看。「有时候(印花乐)伙伴们会觉得沮丧,但每次进到工坊和妈妈们直接聊,又觉得很有意义、要继续合作。」邱琼玉说,持续沟通、并设立稳健的订单成长目标很重要,「给彼此多一点时间。」

ESG创造商品新价值

印花乐ESG心法

印花乐在2018年和麦当劳推出联名布包,因为订单量大,邱琼玉和同事南下协助大爱出货。大车开进活动中心,众人一起把货捆好、上栈板、运进拖车,「一位妈妈突然跟我说,琼玉,我觉得我们真的很专业!」邱琼玉说,「她说要发动全村的人一起去买,让大家看到包包卖得很好的样子」。虽是玩笑话,却也凸显出妈妈们对自身手艺很自豪。

邱琼玉笑问附近的麦当劳在哪,结果发现得骑机车40分钟,让她再次意识到当地就业不易:许多大爱成员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离家近且工时相对弹性的缝纫工作对她们真的很重要。

「台湾现在三、四十岁这一代的创业者,都很相信『共好』。」邱琼玉说,「过去可能赚资讯落差财,但我们这代喜欢资源共享、一起变好。」印花乐不吝向其他设计师推荐厂商,也乐见大爱和妈妈乐开发更多客户。

邱琼玉也期待政府成为良善循环的一员,无论是扩大「Buying Power」相关活动、为ESG中的「S」设立量化指标,都能促进责任采购,扩散共好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