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警惕“1元医美体验”招揽消费者“入局”等营销噱头
中国网财经5月27日讯(记者 段思琦)今日,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提到,医疗药品消费开启新赛道,监管治理短板亟待补齐。
随着“颜值经济”崛起,一些消费者的“容貌焦虑”,为医疗美容消费注入驱动力。然而,医疗药品消费新赛道的开启,凸显了监管治理领域的诸多短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需迅速补齐相关规范。
一是药品网络零售模式下,监管机制需不断完善。
《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处方药的网络销售管理制度。然而2023年以来,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与平台对接存在一定漏洞,商家基于自身利益不主动配合监管,出现部分商家入驻平台无证经营、销售禁售药品、哄抬药价、捆绑销售、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等问题,严重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此外,物流配送环节风险突出。药品网络零售模式下,配送物流人员忽视药品属性,外包装大多是普通包装袋或纸盒、药品与其他货物混放、不能及时配送等问题突出,药品难以发挥原有功效甚至可能受到污染。
在促销活动中,一度引发消费者不理性囤药。“双11”等各类促销满减活动和所谓流感必备囤药清单,引发消费者过量购药。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网友囤1000片退烧药全砸手里等词条冲上热搜。商家应当宣传和引导合理用药,防止消费者将药品束之高阁,损害自身权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医疗美容陷阱多,需健全常态化监管。
其一,不具备执业资格的“黑机构”“黑医生”导致“美容”变“毁容”的事例频频被报道,严重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
其二,医疗美容消费套路多,消费者维权难。一些经营者以“平价医美”“1元医美体验”等营销噱头招揽消费者“入局”。消费者入局后,则设置医美咨询师以专业话术诱导消费,将问诊咨询人与手术操刀人分开。在术中如出现风险或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消费者往往申诉无门。因为病历、风险告知书上都有消费者本人签字,而医美咨询师的说辞、承诺却没有任何凭证。
其三,医美产品质量难保证。高价玻尿酸除皱针越除越皱、假冒肉毒毒素、假冒热玛吉仪器、三无“打脸”化妆品用于注射等多起案件被查处,医美效果难达预期,消费体验不尽如人意。
其四,医美合同“霸王条款”多。医疗费一律不退、消费者需同意经营者有对其相片的使用权、手术恢复期和不满意修复期限不匹配等各类“霸王条款”亟待清理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