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互联网成为俄乌冲突另一「战场」(徐培喜)

中新社图

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起的制裁已涉及多个领域,其中西方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俄罗斯的集体「封杀」引发外界关注。目前,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宣布停止在俄销售产品和服务,谷歌、推特等公司则在自有平台上封锁或限制俄媒发布的内容。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骨干网供应商之一Cogent Communications公司近日也宣布对俄罗斯客户发起「断网行动」。

俄乌冲突直接导致的对俄网路领域制裁行为逐渐升级。「断网」「封杀」会产生哪些影响?俄罗斯是否会遭遇「网路核弹」?又该如何应对网路信息复杂的局面?中新社「东西问」近日独家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多方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培喜,就此进行分析解读。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可能会遭遇「网路核弹」这样一种处境,您认为目前对俄罗斯的制裁严重到什么程度?会产生哪些影响?

徐培喜:目前,美国互联网骨干运营商Cogent Communications和Lumen Technologies停止为俄罗斯客户提供服务,这种动作虽然并没有断开俄罗斯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达不到「断网」的级别,俄罗斯对于此类行动甚至更高级别的行动也早有预案,但这些动作发生在互联网的基础层,且这种针对大国的行动前所未有,因此广受关注。

有分析将网路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动作相提并论,将之比喻为继「金融核弹」之后的「网路核弹」,此前SWIFT系统断开了与一些俄罗斯银行的连接,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属于一种对未来风险的预判,特别值得重视。这类行动侵蚀了人们对当下全球互联网治理机制的信任,增加了互联网根域名体系分裂的风险,敲响了在互联网基础层发生数字冷战的警钟。

中新社记者:近日,多家西方媒体称俄罗斯正准备断开与国际互联网的链接,但据俄媒报导,俄政府对此的回应是不会在内部断开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您怎么看待俄罗斯此前曾开展过全俄范围内的「断网测试」?「自断」与「他断」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徐培喜:俄罗斯的「断网测试」实际上是「防断网测试」。2019年12月,为了保障俄罗斯互联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无间断运行,俄罗斯通信部与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举行了首次全俄罗斯互联网、物联网和通信网运行稳定保障演习,据说获得了成功。

俄罗斯从法律与技术上为这场测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2019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丁签署了《主权互联网法》,要求俄罗斯在国内建设一套独立于国际互联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确保其在遭遇外部断网等冲击时仍能稳定运行。

断网测试等极端方案源自俄罗斯历来的不安全感和东欧剧变后的遭遇。俄罗斯是一个安全思维主导的国家。在苏联分崩离析、东欧改弦更张的背景下,主要西方国家没有放弃对俄罗斯的围追堵截,反而变本加厉,持续施加经济制裁。

这些全方位的围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的经济困境,逆向强化和塑造了俄罗斯的传统国家安全视角,导致俄罗斯经常采取以牙还牙式反制,《主权互联网法》和断网测试就属此类。

然而,做好被断网的准备和主动断网是两种动机完全不同的行为,没有国家愿意承受断开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代价,因此除非俄罗斯关键基础设施遭遇致命的网路攻击或出现其他不可控的国内外极端事件,否则俄罗斯不会也没必要断开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

中新社记者:目前已对俄罗斯市场和用户发起「封杀」的西方互联网科技公司名单变得越来越长。乌克兰之前也要求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对俄罗斯予以严厉制裁。为何互联网会成为「武器」?

徐培喜:推特、谷歌、YouTube等内容平台企业对俄罗斯的封杀大都属于互联网应用层的行动,可以归入资讯服务类的范畴,有人认为这种行动仍然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不值得过于惊诧,和发生在基础层的行动存在本质的区别。

乌克兰要求ICANN对俄罗斯进行制裁,要求ICANN撤销俄罗斯的国家顶级域名,关闭位于俄罗斯的域名根服务器,这种要求从ICANN机制本身来讲是一种注定失败的荒谬行为,ICANN政府咨询委员会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一票否决这种要求,ICANN毫无争议地明确拒绝乌克兰的无理要求,在该事件中恪守了中立性。

然而,当下在许多国家内部,包括美国和乌克兰在内,民粹主义思想持续泛滥,绝对的国家安全视角持续泛化,偏爱用个人民粹议程绑架国家议程,用地缘政治绑架技术问题,这股逆流,导致了关于未来互联网治理的路线之争。

中新社记者:现在互联网上关于俄乌冲突的消息芜杂,之前俄乌双方也都曾作一些辟谣,您觉得这种网路信息的交锋未来会否继续升级?

徐培喜:在当下的俄乌冲突中,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路攻击行为体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俄罗斯甚至没有对乌克兰实施断网断电等标准化作战行动,所以「网路战」这个维度并没有新素材。

我认为数字时代的「资讯战」是解读当下俄乌冲突的关键维度。对战争进行善恶定性的权力并不完全取决于真相,而是经常取决于国家的传播实力,这为和平与正义的认知增添了变数。

这场冲突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希望利用硬实力来遏制西方军事利益集团北约多年以来无休止的扩张,而不愿在战场上面对俄罗斯的美国则试图利用软实力动员国际舆论,达到在各个领域削弱俄罗斯的目标。俄罗斯并没有因为自身在国际传播中居于相对弱势地位而畏惧表达自身的主张,而是努力从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呈现俄乌冲突内因。

乌克兰则搁置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宏观叙事,聚焦俄乌冲突本身的细节特征,进行情感动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利用社交媒体频繁发布消息。美欧一些国家封锁了俄罗斯的发声渠道,并利用所谓的政治正确原则将那些呈现俄罗斯立场的声音定义为叛徒和代理人。

同时,草根和公民个体叙事在社交媒体时代全面崛起,以本人作为叙事主语,以平台账户为主要渠道,发表虚实混杂的看法,这又为大国的舆论博弈增加了新的变数,每个人看到的真相有可能经过了无数次折射和肢解。社交媒体平台由此构成了独特的资讯博弈场。

中新社记者:面对俄乌冲突中网路信息层面带来的影响,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应对?

徐培喜:战争思维已充分蔓延到网路空间,使之成为新的战场。瑞士研究机构日内瓦互联网平台(Geneva Internet Platform)观察认为,世界上已有53个国家宣布拥有网路作战部队或者显示出具备开展网路攻击的能力,其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金砖国家都已经拥有网路作战部队。

关于资讯层面的交锋,这应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类别。网路谣言、虚假信息、深度造假、泄密新闻、社交机器人等低成本的干涉手段已经被广泛使用。从阿拉伯之春到美俄干选风波,再到俄乌冲突,数字时代的国际舆论博弈进入了失控阶段,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维度,既需要制定国际规则进行约束,也需要实施反制。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当下这种情况对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国际治理有哪些启示?

徐培喜: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捍卫「全球一网、互联互通」,绝不首先采取不信任行动,多表达建设性言论,将以互联网域名体系、协议、根服务器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属性与其他属性区分开来对待,继续支持以ICANN为代表的现有体系与治理理念,推动维护互联网基础资源及其治理的相对独立性、中立性,促进其治理的国际化、全球化,避免其政治化、意识形态化,避免给美国国内强硬派、民粹主义代言人提供重新介入ICANN相关问题的口实与借口。

另一方面,各国都要看到俄乌冲突对未来的预警,做好应对方案。在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地缘政治操盘手眼中,「全球一网」的初始价值观虽然仍重要,但并非不可以被舍弃,当下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围堵和信息讹诈有可能被完整复制到其他国家身上。

受访者简介:

徐培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网路空间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外交部网路外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多方咨询委员会委员、网路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讲课程包括传播学、国际传播、网路社会与传播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治理、网路安全、国际传播,代表作包括《全球传播政策:从传统媒介到互联网》(清华大学出版社)、《网路空间全球治理:国际规则的起源、分歧及走向》(社科文献出版社)等。

(本文来源:中新社「东西问」专栏,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