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士吳玉山:成功的「中國大陸研究」才是護國神山
中研院院士吴玉山15日指出,「真正的护国神山在成功的中国大陆研究」,国家应该投注比半导体更大的资源来研究中国大陆。(记者廖士锋/摄影)
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近年来两岸学术交流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国内的中国大陆研究如何发展,更是备受瞩目。中研院院士吴玉山对此呼吁,必须要建立坚实的中国研究,「真正的护国神山在成功的中国大陆研究」,如果做不好,「我们可能不能存在」。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近日迎来55周年所庆,15日在政大国关中心举办「中国研究的新局与调适学术研讨会」,邀请吴玉山发表「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新时代下的『中国研究』」演说。
吴玉山指出,在台湾做中国大陆研究有明显的今昔不同,诸如研究对象、研究者与身分、国际环境都已经不同。就当前中国大陆的政治发展,共产党对权力的垄断,已经脱离邓江胡时代趋势,再度朝向毛时代前进,出现了「再毛化」。
身分与视角上,原先我们是称为「匪情研究」,后来变成「大陆研究」、再变成「中国大陆研究」,最后是「中国研究」。他解释,「当你这样称呼,就已经把自己『外化』,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同时,台湾民众身分认同趋势的变化,也影响一代一代新研究者。
就国际环境也在变化,他表示,冷战结束后,「本来我们以为是『后冷战』,其实是两个冷战中间」。201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在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标志着「冷战2.0」开始,起初很多争议,但「现在分明就是」。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中台三边关系的变化。吴玉山将其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两岸与美中之间都交恶(1950-1960年代);第二是两岸交恶、美中交好(1970-1980年代);第三是两岸与美中之间都交好(1990年代早期、马英九第一任);第四是两岸交好、美中交恶(马英九第二任)。
就这四个时期对台湾中国研究、两岸学术交流的影响,他分析,主要有「文化与经验的近接性」、「讯息的近接性」两种差异,不同时期的特点,使台湾的中国研究在国际上的重要性也有所波动。
吴玉山提到,现在已经「回到原点」(两岸与美中之间都交恶),必须反思我们文化跟经验的近接性还存在多少?有没有去孕育它?对于中国大陆整个深层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理解有没有办法培养?是不是具有资讯近接性?如果用公开资料比得过美国吗?我们有足够坚实的中国研究吗?这些都是关键问题,而别人中国研究做不好,或许是少掉很重要的一块,但「我们做不好,可能不能存在」。
吴玉山指出,「真正的护国神山在成功的中国大陆研究」,「你有台积电,有『Chip 4』,人家可以叫你到别的地方去投资,一个企业、产业能够持续维持优势多久?而护国神山的意思是它使得你强壮,因而不会安全上受到这么大的威胁。直指根源,你的安全威胁从哪里来?你怎么能够不了解它?你怎么能够不了解『挥拳的人』?」。
吴玉山呼吁,国家应该投注比半导体更大的资源来研究中国大陆。
政大国际关系主任寇健文则提到,其他国家内部会辩论自己国家的中国研究是不是会过度依赖来自于中国大陆资源,尤其德国辩论很凶,而台湾比较没有这个问题。但现在政府投入太少,这当然跟两岸关系有关,除了陆委会外,其他政府部门,「我们在争取大型计划时的困难度是在增加的」,他坦言,包括政大申请大型的计划都曾碰壁。
至于未来该做什么研究?他指出,台湾中国研究的第一个利基在于,因为大陆管控变严,有些议题大陆不不好做、国外学者也不好做,这是台湾中国研究学者可着重的方面;再者,台湾可以做为提供资料的角色,可搜集更多资料,尤其大陆网路新闻删非常快,如果有大型计划储存起来成为资料库,可吸引国外的中国研究学者到台湾来,增加台湾的重要性。
政大东亚所特聘教授王信贤则在圆桌论坛时表示,首先必须厘清我们做的研究是中国研究还是台湾研究?他认为,「锐实力」相关研究是台湾研究范畴,真正的中国研究还是得回到对岸那一端用怎么样的党政机构,把那些东西传递出来。他表示,目前看到的我们投入很多资源在「下游」,必须好好把中国研究与台湾研究结合,否则一切都变成「内政研究」,一直抓「谁才是在地协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