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狂欢基因
示意图。(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提供)
拜访古今中外的神佛仙妖,周游东南西北的神话传说,揭开魑魅魍魉的神秘印象,窥探天地神人的玄妙逻辑,还你一个有仙气又有烟火气的大千世界!
作者以妖魔鬼怪、神佛仙圣为题,透过观察这些魑魅魍魉,趣味理解宗教文化,并从中反观人间生活。作者说:这里所谈的,不是迷信,也无关信仰,而是人类几千年来累积传递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心灵的象征和外化。作者试图重构一个饱满、幽默、有情的幽微世界,把神明妖怪重新带向人间,也把人间带给他们。
【精彩书摘】
素以鬼而闻名人间的中元节,主调沉重哀婉,背后却拥有被人遗忘的欢乐基因。那是因为人类忘记了,却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中元节本来不是鬼节,虽然早在汉代便有了雏形,不过那时的中元节,跟「鬼」没多大关系,跟「地」的关系倒是更密切。
阴历七月十五,差不多也就是阳历八月中旬,第一季早稻和春小麦相继成熟,每家每户进了新米,就要感恩大地的哺育,用新米、猪蹄、酒还有其他食物来祭祀,中元节由是成形。中元节的伊始,便是对大地的礼敬。除了大地,物候气象也是关键。此时正是由夏转秋之际,先秦已经有专门的秋祭。不过,此时还非今日流行的中元节,只能说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祭祀,古已有之,后来又有了新因素的融入,特别是它的欢乐基因。
地官的赦罪
及至道教形成后,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古人才慢慢知道,大地也有它的上司,有位专门的神明管理大地,他就是地官。
在宇宙最高主宰玉皇大帝之下,有三位分管具体事务的高级官员,他们主要管理天界、地界、水界,官衔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
这三位高级官员管的范围都不一样,而且每年都要过生日。天官的主要职责是赏赐福气,生日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地官负责赦免罪孽,生日在七月十五,便是中元节。水官喜欢排忧解难,生日在十月十五,亦即下元节。
根据两本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的详细报导,家住在北都宫中的地官大人,同时也被叫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他管的范围极大,主宰三界十方九地,掌管五岳八极四维,主要职责是考核男女老少的灾祸和福气等人生问题。每年七月十五,地官大人都会率领成千上万的神仙、侍卫和士兵,千军万马奔腾浩荡下人间,考核人们的福祸和赦罪等问题。
老百姓们在这一天自然要恭敬等候,职业的道士还会参与帮忙。由于人类无法肉眼看见仙界人马,道长们就把背后无形的故事表演出来,就变成了人们可以看见的法事,一代代传承表演。
《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透露,道长们在这一天,就会扮成太乙救苦天尊,正坐台上,其他仙界人员,恭候两侧。只见那太乙救苦天尊用宝剑敲打三次,象征着破除地狱的大门,放无数鬼魂离开地狱的捆索,到外边天地自由活动。然后,太乙救苦天尊开始念诵经文,为鬼魂说法。原本在两侧侍候的众仙弟子,开始在台上蹦蹦跳跳,象征着拯救游离的鬼魂。过一会以后,太乙救苦天尊起身,站在台上,用柳枝条洒水,这象征着超度游魂,让它们获得救赎。
于是,在道长们的带领下,中元节成了一个转危为安、脱苦得乐的日子。
地狱的解脱
原本祭祀大地的中元节,何时变成了我们今日熟知的鬼节?这要从佛教入华说起。
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也把一些新的观念融进了中华文化,比如「十八层地狱」的观念。地狱系统的进口,连带着阎罗王、魔鬼、饿鬼、孤魂野鬼一起进口到中土。
在佛教进口以前,《礼记》说,魂气归天,形魄归地。汉人传统上认为人死后,会前往那个叫做「黄泉」、「阴间」的地下世界,那便是人死后形魄集中居住的聚居地。
佛教在汉代传进来以后,给中国人普及了更成体系的地狱观念,人死后到地狱报到,根据业报接受不同的吃苦待遇。
当然,佛法的确慈悲,即便是在地狱里吃苦的鬼魂,它们也有权利出来享受短暂休假。每年的七月十五,在佛教里便是鬼魂离开地狱,出来放风、探亲、休假的时间。最开始,这得感谢目犍连尊者。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门下的弟子,他的母亲在生前为富不仁,又滥杀牲畜,每天吃肉,死后自然去了地狱,还获得了饿鬼道的待遇,经常饥渴难耐。目犍连尊者在神通中发现老母亲的生活艰难,特地去送饭,不料饭刚碰到嘴巴,就化成烟雾消散于无形。尊者当然很伤心,于心不忍,就跑到佛陀跟前,咨询解救母亲的办法。
佛祖听了尊者的诉苦以后,便仔细跟尊者分析。根据佛教的观念,饿鬼道的待遇,是出于因缘报应的客观规律,单凭个人力量是很难改变的。除非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刚好是出家人的「解夏日」,也就是出家人结束夏天阶段的修行,出关休息聚会的时候。在这天,师父们结束闭关,心情放松、时间充裕,顺便反省检讨自己的过错。「撞日不如择日」,这天正好可以召集大德高僧,为堕入饿鬼道的老母亲念经祈福。
目犍连尊者听后照办,邀请高僧大德在这天集中祈福,还专门放了几个大盆,用来盛装宴请与会高僧的水果和食物。最后,目犍连尊者的亡母终于顺利解脱。七月十五,于是成了佛教的盂兰盆节。在梵语里,盂兰盆的意思便是解救倒悬的鬼魂。在这天,祖先的亡魂有了安妥,高僧大德得到供养,人、鬼、僧俱开颜,可谓一举三得。
鬼道与人道
人有人道,鬼有鬼道。只有在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主角才从人轮到了鬼。不过,人有群分、物以类聚,鬼也有分别。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每家每户都有先辈,定期祭祀,供养食物乃至BMW、别墅︵这当然已是现代人的特别关爱了︶。中元节当然也怀念先祖,但更兼容并包没有专人祭祀的鬼。从个人的小家顾及别人家,不得不说是更广阔的人道了。
如果说,定居在阴曹地府的鬼魂,虽然日子辛苦,还不至于饱受居无定所的劳累。那么,飘无定所的孤魂野鬼,虽然免去了地狱的刑罚,但孤独游荡,又无子孙惦念,做鬼生活也毫无欢乐可言。
《聊斋志异》里有位著名的孤魂野鬼,叫做公孙九娘。主人公的故事并非瞎编胡造,而是来自「于七之乱」,当时满清军人滥杀无辜,山东境内横尸遍野,俨如地狱。公孙九娘便是当时被杀而成冤魂的。因为偶遇前往济南城办事的莱阳生,便嘱咐他收拾尸骨,葬回祖地。但没想到,等莱阳生到了以后,才后知后觉―乱坟岗上野草丛生,根本就找不到九娘的尸骨。于是悻悻返回,公孙九娘对此无法原谅,即便做过几日夫妻,但一气之下再也不与他见面。
像公孙九娘这样的孤魂野鬼,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拥有自己的合法住宅和良好的居住环境,最好莫过于回归故乡祖地,享受子孙亲戚的定期祭祀。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向来如此,鬼也不例外。
除了这类因为大屠杀而造成的冤鬼以外,其他的孤魂野鬼,更多的是意外掉进水里的,落入虎口狼胃的,误入深山老林的。佛家放焰口 时便有文章细数,那些命丧异乡的清官、尸首不全的将士、难产双亡的母子、香消玉殒的宫女,甚至那些天庭无名、地府难容的修道人,都有可能成为孤魂。总之,孤魂野鬼生前职业不一,来源多样,遍布士农工商僧道。举凡因为天灾人祸而意外身亡,并且无人收尸、无人祭祀的,皆有极大概率成为孤魂野鬼。
为了解救这些孤魂野鬼,中元节变成了各路和尚和道士的主场。中元节把这群孤魂野鬼也纳入关怀计划,专门为它们这个特殊群体发明了一些习俗,比如放河灯,任其飘荡,引领掉进水中的怨鬼,从幽暗进入光明。又如烧街衣,捎给游荡在街角巷陌的游魂,让它们也能御寒。
当然,老百姓也不管佛道两家的各自理论,也不管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不同渊源,过着过着就混作一团。反正在这一天,主角都是鬼魂,人类都是配角,不管佛祖的信徒还是老君的门下,都会在这天帮助落难的鬼魂,找回安定和欢乐。一个节日,各自表述,终归欢乐。
(本文摘自《时尚宗教学》/三民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徐颂赞,90后作家、青年学者,1993年生于浙江宁波。国立政治大学硕士,入选台湾神学院「马偕访问学者计划」、中央研究院2017年人类学营。荷戟人文实验室创始人、喜马拉雅FM、港台多份刊物的撰稿人。着有学术专着《福音的修辞》(台湾中原大学,2020年)、诗集《小哀歌》、杂文评论集《自由的低音炮》。
曾在《中国诗歌》、《华文现代诗》、《世界日报》、《财经文摘》、《文化中国》、《同舟共进》、《台湾宗教研究》、《景风》、《台湾教会公报》、「澎湃新闻」、「网艺术频道」、「界面文化」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诗文、时评与论文,在「澎湃新闻·湃客」开设专栏。
十六岁获得「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一等奖,此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优秀作文奖、国立政治大学陈百年先生学术论文奖、优秀陆生奖等。曾在台湾宗教学会、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会、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发表学术论文或公开演讲。
《时尚宗教学》/三民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