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王朱有燉:有明一代反对殉葬的第一人

明初,殉葬这种汉代以后几乎在中原绝迹的残酷制度,再度死灰复燃,在宫廷与王公大臣中间流传起来,主要针对目标为死者的妻妾等女性。自洪武迄天顺这近百年间,单宫廷举行的殉葬,就赔进去上百名嫔妃。直到天顺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留下遗诏宣布废除殉葬,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后继者遵照遗诏执行,并下诏对废止殉葬风俗做了盖棺定论,积压在女性头顶这团魔咒才得以消散。

然而有人比朱祁镇更早发出反对殉葬的呐喊,并对朱祁镇造成了一定的触动,堪称明代反对殉葬第一人,他就是明朝周藩第二代亲王——周宪王朱有燉。

朱有燉,号诚斋、全阳子、全阳翁、兰雪轩、老狂生、锦窠道人、锦窠老人等,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十九,系明朝周藩第一代周王朱橚嫡长子。至于生母周王正妃冯氏,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宋国公冯胜之女。性情和善,素以孝行称名。

在太祖诸孙中,排行仅次于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雄英(皇嫡长孙),晋王朱棡嫡长子朱济熺,朱标次子朱允炆,燕王朱棣嫡长子朱高炽,朱标第三子朱允熥,为明太祖第六孙。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相当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子孙的教育极其重视。至正二十年(1360年)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给6岁的嫡长子朱标开蒙,授其经学。明朝成立后,在宫中特设大本堂,延请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从国子监中挑选才俊青年伴读。皇子们的培养固然要抓,皇孙们的教育也不能放松,太子及秦、晋、燕、周等藩的适龄皇孙,均被留在南京一同就学。也就是说,朱有燉与朱高炽、朱允炆这两位日后的帝王,都有着同窗之谊。

父是当朝皇帝的嫡子,子为继立皇帝的同砚。有此底蕴,按理小日子应当很是舒坦,然而朱橚、朱有燉父子却命运多舛,一再于提心吊胆中度日。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年底,朱橚因擅离封地开封,私下前往凤阳会见老岳父冯胜,惹来老爹朱元璋的无限怒火,一度被发配云南,在长兄朱标的求情下,才改判幽居京师。

年仅11岁的朱有燉,因老爹获罪,被自家老爷子委以监国重任,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橚获释返回开封,才算结束监国。在此期间,被册封为周王世子,可见老爷子对他的能力极为赞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十六日,朱允炆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八月,打着备边旗北上的曹国公李景隆,途经开封时,突然率军包围周王府,将除汝南王朱有爋一系之外的阖府上下全部押解京师治罪,最终被流放云南。周藩成为建文朝第一个垮台的亲王。

朱有燉突遭此难,表面上是其老爹朱橚在老爷子去世后,心生异志,根本原因是为了削藩,以解除叔叔们对自己皇位的威胁。建文帝继位后,诸藩之中地位最尊贵、实力最强盛的燕藩,成为了上到皇帝,下到方孝孺、黄子澄等亲信大臣,眼中的头号大敌,剿灭燕王是削藩能否成功的头等大事。朱橚身为老皇帝的嫡幼子,帝国四大亲藩之一,燕王朱棣唯一在世的同胞兄弟,自然也成为了他们砍伐燕藩这棵大树前需要先行削去的重要枝干。故此周藩毫无意外成了第一个被针对的藩王。

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夺得帝位,朱有燉才被皇帝四伯从云南召回,与恢复爵位的父亲朱橚重返开封,继续自己的周王世子生涯。

经历此次政治风波,重返开封的朱有燉父子变得谨小慎微,永乐年间,明成祖对晋藩的整治,更令其战战兢兢。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橚奉召去了一趟京城,回到封国就主动把自己的三护卫献还朝廷。文韬武略都很出色的父子俩,从此放马南山,将人生抱负彻底转向个人兴趣爱好。朱橚凭借一部《救荒本草》,名留植物学史和中医药史。朱有燉则醉心于文学,诗文书画亦皆有成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是“博学善书”。

朱有燉在散曲、诗、词、文等方面著述众多。受到新崛起的小说的冲击,明初百年间,散曲创作相对沉寂。朱有燉的出现给明代散曲带来了新的生机,他一生创作散曲无数,现存的刊刻他生前的《诚斋乐府》,共存有小令264首,套数35首。这些作品多是“吟咏情怀,嘲弄风月”,大致可分为吟咏个人情性、劝诫醒世两大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在他的词句中,透露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管仲创设妓院以来,嫖妓这一行为便贯穿了中国数千年封建史。在文人骚客的推动下,流连风月,甚至成了雅事,无数达官显贵、王孙公子,将这种钱色交易当成至情至性之举,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醉心于百花丛中。

朱有燉对这种行径深恶痛绝,主张整肃官场秩序,凈化社会风气,为此写了一曲《戒嫖荡》,劝那些沉湎在风月场中的年轻人,切莫将这种柳絮一样虚无缥缈的欢场爱情当真,也不要将精力花在这些不切实际的地方。

一个天潢贵胄写出这种词曲,朱有燉这位明代曲坛巨擘可谓是相当有意思。正是这种真性情,他所作的散曲备受明清曲家赞赏。明代戏曲家兼戏曲理论家徐复祚,在其《曲论》中评价道:“若夫散词、小令,则家和璧而人隋珠,未易枚举。”与徐复祚名家吕天成《曲品》上称朱有燉“色天散圣,乐国飞仙。胤出天潢,才分月露。”尊其散曲为“上品”。

在其众多文学造诣中,生前影响最大、身后享誉最高的,则是杂剧。其一生共创作杂剧三十一种,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杂剧历经近六百年治乱无常世事沧桑,却全部完好保留至今,是现存杂剧种类最多的剧作者,这在古代戏曲作者中堪称异数。

关汉卿这位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元代大戏剧家,在当代几乎家喻户晓,朱有燉虽然在当下名声不显,但其成就却堪与关汉卿相媲美。

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最早出现的传统戏曲种类。以其发展演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是杂剧发展的巅峰,但其表演形式却失于呆板。元末明初,以北曲为基础的杂剧日渐趋于衰落,并逐渐被南戏为代表的新兴传奇剧所取代。

朱有燉虽然一生坚持不作传奇,而致力于延续杂剧,但对杂剧的表演形式大胆的进行了深度革新,在杂剧与传奇剧之间起着承起作用。他的作品文词本色,音律和谐,注意调剂排场的冷热和歌舞的穿插。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让旦、末轮流出场主唱,唱腔上也杂以南曲,不纯唱北曲,配上队舞和谐美音律,使表演形式变得生动活泼,观赏性大为提。

这种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让文辞变得华美易懂,音韵跟哪位和谐入耳,且便于演出,深受大众好评与喜爱。因此有明一代,朱有燉所创造的杂剧流传甚广。明中叶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

也因此,明清之际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孟称舜,在其《古今明剧选·小桃红》中称朱有燉为明人杂剧之“国朝第一作手”。时至今日,他的影响力已经跨越国界,蜚声海外,比如哈佛大学教授伊维德就著有《朱有燉的杂剧》一书,对其作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

朱有燉能在文学上有此成就,与他为躲避明朝初年风谲云诡的政治风波,一心埋首书卷,有很大关系。即便如此,他依然没能置身事外。找他麻烦的是朱橚的逆子,朱有燉的胞弟汝南王朱有爋。

朱橚一家子翻身成功,当初出告的逆子朱有爋自然要倒霉。朱橚的处理方法非常简单粗暴,要求皇帝四哥将这个逆子赐死。但此时立足刚稳的朱棣自然不愿担上残害侄子的罪名,于是乎将朱有爋打发到了云南,让他好好地去品尝一下当年父兄遭的罪。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在朱棣的屡屡撮合下,他才得以返回开封,然而本性未改。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在位仅仅十个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当年闰七月,藩王之中最年长的周王朱橚薨逝,十月,世子朱有燉袭封。

明宣宗刚继位就爆发了一场内乱——汉王之乱。朱有爋借机发挥自己的特长 ——诬告,屡屡上疏奏称周王朱有燉意图不轨。对此,明宣宗是一个字都不信的,于是下旨进行了训斥。

朱有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他联合五弟新安王新安王朱有熺,设计诬蔑祥符王朱有爝,与明宣宗三叔赵王朱高燧密谋造反。朱有爝是朱橚的四子,与朱有燉关系密切,因此朱有爋打算通过他牵连朱有燉,从而扳倒兄长,进位周王。结果事情败露,被废为庶人。

遭此变故,朱有爝依然初心不改。是故明宣宗认为其“秉德循礼”,足以与汉代的河间王刘德、东平王刘苍,这两大贤王相提并论。

正统四年(1439年)五月二十七,朱有燉去世,享年61岁,以其博闻多能,故谥曰宪,世称周宪王。去世前,明英宗曾派出御医前往医治,然而无力回天。

朱有燉无子,最有希望进位的胞弟汝南王朱有爋自己作死,致使朱橚的嫡脉与周王之位绝缘,王位只能有庶子继承。老三顺阳王朱有烜更是一早就去世了,本身也因无子而除国。于是这个天大的馅饼,幸运地砸在了老四祥符王朱有爝头上。

六月初九,明英宗下旨令朱有爝主持大哥的丧礼,算是确认了他继承人的身份。在这份诏书中提及了朱有燉的遗书。随着明初殉葬制度的逐渐完善,按照规矩亲王无子,王妃及侧室当为其殉葬。本就对女性有所同情的朱有燉,并不想让与自己共患过难的王妃巩氏等人为自己殉葬,于是在他临终前上疏朝廷时,特地提出不必让王妃等殉葬。明英宗对这位叔祖还是很敬佩的,为此他在旨意中特地要求朱有爝遵守先王遗训,免除王妃和众夫人殉葬。

只可惜朝廷旨意来得太迟。当月十九日,朱有燉的王妃巩氏,及侧室施氏、欧氏、陈氏、韩氏、张氏、李氏等还是以死相殉了。明英宗听闻讣告,派出中官致祭,并下诏追谥王妃巩氏为贞烈、六夫人俱为贞顺。

下诏废除殉葬的是明英宗,而触动他废除这项规定,成就他仁政者的始作俑者,则是有明一代提出反对殉葬的第一人——周宪王朱有燉。

是故顾炎武《日知录》中指出:“宪王虽有此命,及薨,妃巩氏竟自经以殉,谥'贞烈’,以一品礼葬之,盖上御极之初,即有感于宪王之奏。” 赵冀在《廿二史札记》更是直言:“帝之除葬,盖本于有炖之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