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修/实名制就能防「狼」吗?
▲其实政府对于补习班「实不实名」已有管制。(图/记者陈明仁摄)
文/周宇修
女作家自杀事件,衍生出民众对补习班老师管制的讨论。不可否认的,纵然只是「匠」的补习班老师,在学生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地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也都是学生可能或想要模仿的对象。尤其在升学补习班中,师生的年纪跟社会经历又有更高的落差,老师要借由这样的地位影响学生其实并非难事。
但事实上,现行法规对于补习班及其聘用的老师已多有管制。在教育部依《补习及进修教育法》授权所颁布的「短期补习班设立及管理准则」第6条第4项中,就要求补习班对外招生或为其他法律行为时,应以核准立案之名称全名具名。也就是说,补习班只能用向政府机关登记的名称招生。这并不像一般随处可见的公司企业,招牌上是一个名字,但发票上是另一个名字的状况可以比拟。这也代表,政府对补习班这行的管制,已略高于一般的公司行号。
此外,补习班所聘用的人员,其实也有身分上的查核。根据前述的「短期补习班设立及管理准则」第9条第1项第2款,补习班必须提出其聘用教师的学经历证件、身分证明文件影本,以及警察刑事纪录证明书(即俗称的良民证)。简单来说,谎报学经历,在现行法就已是违法了。但相较之下,法规对班主任或补习班设立人毋宁是比较严苛的。准则第20条即规定,补习班设立人或班主任不得有杀人、抢劫、抢夺、强盗、恐吓取财、掳人勒赎、诈欺、背信、侵占或贪污等前科;台北市政府于「台北市短期补习班管理规则」更规定,有犯妨害性自主罪前科者,亦不得担任补习班设立人或班主任。然对于补习班所聘用的老师及其他员工,则没有相对的前科限制。
到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补习班及老师的不信任,法规早已有所预料,并进行管制。只是这样的管制是否见效,或许有讨论空间。毕竟,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的憾事发生,也有立委在事发后,才提出补习班教师必须实名的想法。
这样的机制,毋宁是基于对补习班教师「问责」(Accountability)的落实,借以确保自己所缴纳的学费,是否不被浪费。事实上,相似的规定在台湾不是没有。现行的「证券投资顾问事业负责人与业务人员管理规则」第15条第2项第16款,便规定证券投顾事业之相关人员不得以非真实姓名(化名)从事证券投资分析活动或其他业务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在电视上讲股票的人都要用自己的真名,不能只是说自己是XX老师,然后笑别人住套房而已。
▲「实名制」真能全面解决各种对于补习班或补教老师的「问责」,有待商榷。(Photo by etuyenliz/Flickr)
笔者也在补习班任教,距第一次上台讲课不知觉已有10年光景。对于要求补习班老师能被「问责」一事,笔者是赞成的,毕竟有监督机制,才能有效筛选跟淘汰不优的竞争者,且对于还在讲台上的老师们也会有督促其检讨改进的效果。但如何设计这样的机制,甚至是否能只靠「实名制」来解决问题,笔者有几个想法:
首先,就管理目的来看,补习班的产品,即教学本身是否能符合消费者的期待或符合业者所宣传的内容,应是首重之事。就此而言,现行的规范其实早有要求,如「台北市短期补习班管理规则」第15条就明确指出,补习班招生广告内容,以名称、班址、科别、师资及课程内容、班数、招生人数、开课日期、上课时数及时间、修业期限、入学资格及收退费规定为限,且招生不得有夸大不实、引人错误或违反其他相关法令之规定。此外,《公平交易法》及《消费者保护法》也对于不实广告有所规范。若现在还是很多人觉得被补习班骗了,有可能是执行上的问题,而并不是法本身有甚么重大的缺陷。
其次,在这次的新闻事件里,利用教师优越地位影响学生,是目前社会更需担心的事。不像校园老师有些自律机制,很多不是补习班设立人的教师,充其量也只是一间公司的员工。就笔者来看,如何从职场落实现有的性别平等机制,如性骚扰申诉、性别工作平等,可能会比「实名制」来得更加重要与全面。
如果仔细清查每年度的职场性骚扰案件量,应该会有很多值得令人省思的结论。尤其,目前的台湾社会并不鼓励人民了解自己有什么权利,甚至污名化悍卫自己权益的人,说他破坏了原本的和谐。在在如此,导致被害人苦水往肚里吞的无奈,难以被看见。
再者,很多台面上的人物也不是用真名与人互动,但我们对他的问责机会却不会因此而减少。说到底,早期补习班老师的艺名,可能有他不能说的历史与理由,但现在的化名,有时更是老师对自己,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期许,反而更彰显自己的价值及存在感,不能说完全没有他的意义。
最后,笔者还是要指出,青少年可能有其社会历练的不足,但这不应该让我们把青少年跟家长的附随物画上等号。在诉求保障他们权益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维持这些人的自主与主体性。我们既然觉得《神雕侠侣》是个浪漫的故事,或是马克宏(Macron)竞选法国总统值得关注,也不能完全否定青少年自己决定的空间。
好文推荐
周宇修/有罪就丢进监狱,是这样吗?
周宇修/无障碍空间,是自由还是阻碍?
●周宇修,执业律师,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人、公益法律全球研究网成员。关注人权议题,参与台湾及国际公益NGO成员之人权策略拟定与推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