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全球首例微创硬膜外脑机接口患者康复一周年取得重大进展
“老杨,您现在的状态太棒了!祝贺您实现了愿望!祝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亲切地握住老杨主动伸过来的右手,感受到他的温度和力度。
“感谢您,感谢宣武医院和清华大学,点燃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重生!“老杨激动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喜悦。
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主动伸出右手,主动握住对方的手,这两个动作,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于老杨来说,一位严重的脊髓损伤,四肢截瘫14年的患者,确实无比的幸福,无比的骄傲。
夙愿达成
10月24日,全球首例微创硬膜外脑机接口的患者——老杨,在宣武医院迎来了他康复的一周年。这一天,不仅标志着老杨生命旅程中的新起点,更是国内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临床转化的重大突破。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单永治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教授团队,在宣武医院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09年,老杨因车祸导致颈椎C3 - C4截断,脊髓受损14年的他四肢瘫痪,ASIA 评分 A 级,双侧屈指肌肌力0级,感觉平面C4。这是脊髓损伤最严重的一级,意味着损伤部位以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丧失。他生活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脊椎就像是大脑与肢体的主干道,神经链路阻断,“指挥部”与“部队”就失联了。感觉无法从指尖传到大脑,指令也无法从大脑下达给肢体。这样的伤残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沉重负担是可想而知的。截瘫以来,老杨的每一个“动作”,都由照料他的妻子代为实现。
2023年10月,老杨住进宣武医院,满心期待着曾经前所未闻的高新科技——脑机接口技术,为他带来重生。在康复欲望的强烈驱使和家人的全力支持下,他决定参与宣武医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首例临床试验。
2023年10月24日,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将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精准植入了老杨的颅骨中。术后当场,团队就成功采集到了清晰、敏感的感觉运动脑区颅内神经信号。手术后10天,老杨出院回家。一年来他不断突破自己,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右手主动抓握,自主喝水,温度和刺痛等感知水平都得到了改善。现在的他已经实现了“为爱人倒杯水“的愿望!
不平凡的一天
10月24日,是老杨完成临床试验的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赵国光教授团队、洪波教授团队、博睿康团队与老杨一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一刻,不仅是老杨个人康复的重要标志,也象征着中国在微创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随后,赵国光教授为老杨进行了详细的查体,功能评估,并就进一步康复训练提出了详尽的建议,鼓励老杨继续努力训练,争取更大的突破。
赵国光教授团队、洪波教授团队分别对全球首例微创硬膜外脑机接口(NEO)植入以来的康复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及对照总结。
针对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手部功能替代和康复的NEO系统,首例患者已经安全工作分别超过12个月,没有任何不良事件,证明了微创脑机接口方案和产品的长期人体安全性;首例患者不仅能够借助脑机接口实现脑控抓握,自主喝水吃饭,而且在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康复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上肢动作评估量表(ARAT)提升27分,脊髓损伤量表(ASIA)提升13分,体感诱发电位提升12.2微伏,成果已在预印本论文公开。NEO微创脑机接口系统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验证。
在老杨身上令人惊喜的实践效果,并不是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唯一案例。截至目前,宣武医院已开展数十例脑机接口试验,领域涉及多种重大脑神经系统疾病。赵国光教授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不应局限于单一病种,“它在渐冻症、脑卒中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抑郁症等脑重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的治疗上还有更多有待拓展的应用空间。” 为此,他提出了“脑网络疾病”的概念,认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在“脑网络疾病”的医治和康复方面,拥有目前难以预估的可能性。
在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脑机接口技术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让他们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祝愿老杨在康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