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陈全生:AI与教育的关系应明确“行为主体”
本报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
4月11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主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陈全生在研讨会上表示,AI与教育的关系应明确“行为主体”,在该领域,AI的应用必须由教育行业主导。他提到,AI可替代规则性劳动,但情感、思维等非规则性教育仍需依赖教师,在教育与AI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AI可通过分析学生数据辅助教师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但如何设计、调试AI系统,如何判断学生个性与潜质,仍需教师主导。陈全生强调,行业自身最懂痛点。教育行业需基于教师需求开发AI工具,如通过“AI替身”辅助学生课后学习,或设计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
陈全生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教育需从“学会”转向“会学”,中国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他建议通过AI助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重视实践与天性培养。他以技能学习为例指出,虚拟世界可扩展知识,但电焊、游泳等技能需实践才能掌握。“职业技术教育是最贵的教育,要靠熟练,要弄清楚。”陈全生表示。
此外,陈全生提出,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及价值观塑造。希腊基础教育以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核心,旨在培养世界观与自律精神。“数学训练抽象思维,几何培养逻辑推理,音乐传递人类共同美感,天文则让人敬畏自然。”
陈全生呼吁AI技术应服务于这些目标,例如通过互动程序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学问学问,学会问问题,你就有学问。”陈全生说。
谈及语言学习,陈全生认为外语不仅是工具,更是“认识世界的通道”。“多一门语言如同多一只眼睛,能更立体地理解文化差异。”陈全生表示,要鼓励通过AI技术优化语言教育。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