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付喜国:引导金融精准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边万莉 北京报道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局辽宁省分局局长付喜国。
付喜国回顾了2023年央行辽宁省分行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支持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情况。同时,他还重点介绍了该行支持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的现状。他强调,要多举措并举,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要从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损失风险、消除顾虑方面入手,要让金融机构对于科创企业敢于“投早、投小”。
精准发力,引导金融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1世纪》:请介绍下关于央行辽宁省分行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支持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付喜国:2023年,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总行党委领导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力稳住信贷总量,加大央行资金投入,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辽宁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信贷总量实现合理增长。2023年,我们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通过完善监测调度,强化考核督导,努力促进全省信贷稳定增长。一方面,引导推动国有大行靠前发力,持续发挥信贷“稳盘压舱”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2023年,国有六大行新增贷款2030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量和增速均创近七年同期新高。另一方面,指导地方法人机构平衡好改革化险和信贷稳增长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
二是聚焦重点,持续释放货币政策工具综合效能。充分发挥央行资金的引导作用,以低成本的“真金白银”撬动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累计向全省提供各类政策工具资金952.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3万余户,带动融资成本下降48BP。通过单设货币政策工具额度、创新工具产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扶持力度,全年投放到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占比超四成。
三是精准发力,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23年,我们紧盯各项目标任务,立足辽宁实际,瞄准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工作着力点,不断寻找工作突破口,为辽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赋能科技型企业方面,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通过发挥政策合力、优化制度架构、完善组织机制,为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开好头、起好步。持续深化“金融助百企”科技金融能力提升工程三年专项行动。截至2023年末,“百企”累计获得222.4亿元信贷支持。联合省知识产权局和省科技厅等部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金融服务进园区”专项行动。2023年末,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达52.6亿元,同比增长41.6%。
在支持普惠小微主体方面,立足辽宁实际,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清单式、项目化落实普惠金融各项政策举措。持续推广“首贷中心”服务模式,目前,全省14个地市均完成首贷中心建设,累计帮助9281户企业获得贷款118亿元。截至2023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
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组织召开辽宁省绿色金融工作推进会,推动成立“辽宁省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和“辽宁省碳排放权抵质押服务中心”,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等四部门出台《关于支持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业务的意见》,推动盘活碳排放权金融价值,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与水利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领域的信贷投放。2023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8%,创四年新高。
在助力文旅、消费复苏方面,与相关部门联合推出“辽宁文企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2023年,累计为79家重点文化企业提供贷款3.1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消费信贷服务质效,助力消费回暖。2023年末,全省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6%,增速创2020年以来最高。
四是双管齐下,引导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营造良好存贷款市场竞争环境。指导金融机构参照LPR合理定价,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2023年12月份,全省一般贷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28BP、22BP和91BP。
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21世纪》:在普惠金融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央行辽宁省分行取得了哪些成果?
付喜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总行党委各项工作要求,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务实担当、主动作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和覆盖面,为普惠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738亿元,同比增长13.62%,连续三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超过10%。
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中,重点在以下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连续三年开展“金融育苗 兴商兴辽”和“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走访发现需求、完善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个体工商户多样化融资需求,通过活动共发放贷款884.9亿元,惠及52.1万名个体工商户。二是推动在全省建立“首贷中心”,整合信贷、财政、担保等支持政策,融合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协同发力,集中开拓首贷户,扩大融资服务支持范围,建立惠企惠民新模式。目前,辽宁省14个地级市均完成首贷中心建设,累计帮助9281户企业获得贷款118亿元。
《21世纪》: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央行辽宁省分行具体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付喜国: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多措并举,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一是强化信贷指导,出台《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意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二是持续提升货币政策工具效能,加大低成本资金供给。2023年,通过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累计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资金572.6亿元,推动金融机构持续为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输血供氧”。
三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和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持续开展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专项行动,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截至2023年末,全省140家地方法人银行中,115家单列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计划,92家普惠金融考核比重10%以上,135家建立了尽职免责制度,安排专项激励费用1456万元,利润损失补偿2585万元。
四是强化利率自律管理,引导融资成本稳中趋降。指导金融机构合理确定民营小微领域贷款利率定价。2024年1月,全省一般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分别同比分别下降53BP和18BP。全省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同比下降100BP,创历史新低。
五是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健全债券融资储备机制,建立合格市场主体发债项目储备库,重点挖掘省内债券融资后备资源,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纳入储备库中。2023年,省内民营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60亿元,占全年发行额的16.6%。
六是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信息支撑。深化“辽信通”省级征信平台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政务、公共事业缴费等信用信息跨行业跨地区互通共享,助力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投放能力。截至2023年末,已覆盖省内22家政府部门等数据源单位,汇聚518万户企业工商、税务、水电气缴费等约30亿条信息,帮助4.5万户中小微企业融资818亿元。
要让金融机构敢于“投早、投小”
《21世纪》:央行辽宁省分行在推动科技金融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付喜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总行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在提升科技型企业金融供给方面,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截至2023年末,辽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2083.78亿元、295.94亿元和539.89亿元,同比增长8.41%、23.32%和10.24%。用好用足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截至2023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累计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为1291户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贷款269.5亿元,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为239户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贷款10.46亿元,运用再贴现资金为92户科技型企业的5.31亿元票据办理贴现。此外,积极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完善合格发债企业储备库,2023年省内25家重点科技型企业顺利入库。推动债券承销机构与储备库中的科技型企业对接,做好培育辅导。2023年,全省共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361.73亿元,其中,本钢集团成功发行35亿元科创票据,实现省内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科创票据发行零的突破。
在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方面,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围绕《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开展“金融助百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融服务进园区等系列专项行动。对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强化资金要素保障。2023年,金融机构向105家重点科技企业发放贷款222.4亿元。联合省知识产权局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融资质押金融服务机制,举办科技金融赋能科创企业发展专场对接会。截至2023年末,辽宁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52.6亿元,同比增长41.6%。2023年,为知识产权抵质押提供财政补贴1734.5万元,提供担保和评估费补贴109.7万元,分别是2022年的4.8倍和8.7倍。引导金融机构深化科技信贷产品创新,加快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团队。截至202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建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服务团队62个,推出信贷产品200余款,23家机构在内部转移定价方面向科技型企业倾斜,最高优惠达150个基点。
《21世纪》:如何才能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敢于“投早、投小”?
付喜国: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前期投入高、不确定性强、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且往往不具备可抵押资产,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资金投入时相对谨慎。要想让银行业金融机构敢于投早、投小,在科技金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就要从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损失风险、消除顾虑方面入手,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适合初创期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调动投贷两方面的积极性,在贷款过程中附加一些股权投资条款,通过投贷联动的方式让银行享受到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功后的高收益,以高收益弥补贷款可能的损失,实现银行信贷资金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担作用,因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不确定性较强,融资担保和保险有风险分担的天然职责和职能,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共担机制,既能提升企业的融资增信能力,缓解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也能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敢贷的意愿,提升支持的积极性。
股、贷、债、保在支持科技型企业方面分别应发挥何种作用,这要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来看。科技创新类企业本身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而股、贷、债、保各自在风险偏好、产品周期和融资模式方面有相应特点,通过发挥股、贷、债、保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各自优势,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多管齐下,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21世纪》: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该如何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付喜国: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外汇局辽宁省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决打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年之战,全力服务辽宁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多管齐下”降低企业汇率避险成本。创新构建多层次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外汇局志愿者+银行专业顾问”汇率避险服务模式,及时为企业提供支持。以“清单式管理”提升银行服务水平,督导银行加大减费让利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凝聚“政汇银”三方合力,深化跨部门对接合作,推进沈阳、营口自贸区汇率避险奖励政策落地实施。丰富宣传形式,编制《辽宁地区汇率避险工作指引》,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2023年,全辖涉外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达到60.5亿美元,外汇套保比率为20.2%,新增汇率避险“首办户”203家,同比增长72%。
二是着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深入8个重点地区和36家银行,督导推进贸易便利化工作落实。2023年,全辖新增便利化企业148家,其中,“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占比90.5%。全辖便利化收支额占贸易总额的38.4%。银行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单证审核比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坚持“能用尽用”,持续跟进市场对政策的反馈,支持和鼓励银行将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与数字化服务相结合。企业通过便利化方式办理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业务占比达93%。新增交通银行沈阳分行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备案,支持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兴业银行沈阳分行扩展数字化服务业务范围。
三是科技赋能助力中小微企业跨境融资。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多场景应用,助推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23年全辖68家涉外企业利用平台开展出口应收账款融资5745.5万美元。“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场景自去年3月试点以来,已为11家涉外企业提供融资5180.1万美元。
四是积极落实个人外汇业务便利化政策。2023年,沈阳市获批海外人才用汇便利化试点,目前我们已经正式下发相关工作方案,大幅便利外籍人才工作用汇和消费,助力高水平便利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助企惠民各项外汇政策落实落细,全力优化涉外营商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外汇服务。
(本报记者杨希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