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从AI到CI 解锁台湾人才新舞台

台湾需要把思维转化成集体应用力,才能为各领域人才开启新舞台。图为台积电人才招募摊位。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公共政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上都威风凛凛的欧美国家,各个被打得措手不及。英国730座公园每周六上午9点的社区公园路跑(ParkRun)活动,自创办以来,16年不曾间断。这次却因「社交距离」规定戛然而止。伦敦市中心平常下班后数以百计的商业、休闲、社交与艺文活动,一场接一场被取消。有些苟延残喘地移到Zoom上举办,大家也只好尴尬却不失礼貌地盯着自己电脑荧幕视讯参加。

不过,在这一场浩劫中,一股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思维辅助的「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CI)」社会创新行动,慢慢地找到了施力点

其实,CI的发展并不新。10年前,美国一位前消防队利用群众外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结合电脑视觉分析技术,建立了PulsePoint应用程式调动附近有CPR证照民众事故现场协助急救。今年,英国在疫情肆虐下,也架设了概念相似的GoodSAM。封城之际,邻里间只能在家上班上课的青壮年人口,利用平时拿来通勤的时间,摇身一变成为即时志工大军,透过线上登记加入GoodSAM防疫医疗与物资小组。在AI的辅助下,集体智慧的创新运用赋予闲置的公共资源新的价值,造福了成千上万出不了门的老人家

台湾一直在世界的舞台上追赶着尖端人工智慧技术发展。然而,我们既缺乏足以跟大国并驾齐驱的研发资金,渺小的内需市场也使我们在「资料量就是力量」的时代里处于弱势。不过,若能跳脱技术至上的国家发展策略以及资源运用模式,便可以发现,其实小小一座宝岛并不缺乏社会创新的素材与集体智慧的实验场域。

再怎么资源匮乏、筚路蓝缕的国家,都可以从地方脉络中出发,找到关键的社会与公共政策痛点,并以创新、智慧的方式调动公众资源,找到有机会「scale-up」的解决分案。2008年,肯亚非政府组织Ushahidi与技术团队合作,用Crowdmap搜集地理数据以及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建立了街头暴力通报地图。目前Ushahidi的成果被全世界160个国家采纳,应用在自然灾害、疾病和性侵害防治与应变上。在台湾,由唐凤高嘉良领头草根式公民社群g0v于2015年建立的「vTaiwan虚拟法规调适平台」,其实也就是外包群众的集体智慧,应用在公共政策流程上。

国内几位IC产业大老最近在竹科四十周年欢庆会上感叹台湾缺人才。但是,台湾是真的缺人才,还是我们不会用才?瑞士在2020年连续第七次于「GTCI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获得冠军。这个人口数仅为台湾三分之一的小国,每年STEM领域研究生比例仅占国家高等教育人口的25%(台湾为33%)。作为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CERN)与欧洲太空局创始成员国科技强国,瑞士科研人口数量远不及台湾,却没有缺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高薪资与生活水平吸引国际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与民众对于创意价值态度开放,以及政府重量也重质教育资源投入。

台湾不缺乏对于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也不缺乏把知识触手向外伸展的跨国学习移动力,更不缺乏能研究国际脉络、探寻地方价值的人文社会人才。科技永远离不开社会。科技创新的价值,就体现在当社会问题被解决时,我们所获得的幸福感(well-being)升级。除了以跨领域思维将数位化趋势导入问题解决流程,还需要把思维转化成集体应用力,才能驱动社会价值,为台湾各领域人才开启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