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定义明确 转型金融才能成功

全球金融业关注课题,从早期的绿色金融,逐步深化到「转型金融」,希望资金用途更侧重于钢铁、水泥等高碳排产业的减碳转型。图/Freepik

面对日趋严峻的气候风险,如何加快产业减碳转型速度,已是现阶段净零工作之核心。因此,全球金融业关注课题,亦从早期的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逐步深化到「转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希望资金用途更侧重于钢铁、水泥、石化等高碳排产业的减碳转型。但也因而引起质疑,转型金融是否会沦为碳排大户的漂绿工具?其实若能更明确地定义转型活动,借以拟定具公信力的适用指引,将更有助于推动转型金融、加速资金挹注净零排放。

事实上,早在2019年时OECD就曾抛出转型金融概念,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 亦于2020年分别发布转型金融相关指南或参考手册。但20大工业国(G20) 在2021年发布的《G20永续金融路径》,却也指出各国就永续转型活动之定义,仍缺乏清楚且广为各方接受的适用原则或指引。有鉴于此,2022年随即以界定标准为首,揭橥「转型金融发展架构」供各国研议转型金融指引时之参考。

按照G20架构,转型活动的界定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以原则为基础(Principle-based)」,只划定转型活动的范围,及企业须遵循原则与揭露要求,但未列举出转型活动的详细内涵。例如日本的《气候转型融资基本方针》即依循ICMA的《气候转型融资手册》,要求符合气候转型定义的企业,需揭露转型策略与治理模式、经营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转型策略的科学基础,以及资讯公开透明等四大要素。

■日针对九大减碳不易产业 订定减碳时间表

当然若仅止于此,仍旧难以摆脱定义模糊之泥淖,对此,日本政府进一步拟定《转型金融路径》。锁定钢铁、化学、电力、天然气、石油、水泥、造纸纸浆、汽车、海空运等,共九个短期间不易大幅减碳的产业,配合各部门的减碳技术现况与未来发展趋势,订定出减碳时间表。譬如电力公司JERA根据此路径,设定2035至少减碳6成、2050净零碳排的目标,是以JERA预计在2030前,将关闭所有发电效率偏低的燃煤电厂,并逐渐增加去碳燃料的使用比率。

转型金融路径不仅能引导企业研拟减碳对策,亦可协助金融机构审视客户,是否符合转型金融资格,以及减碳过程有否偏离路径。再以JERA为例,除了淘汰火力发电、扩增再生能源之外,其转型重点尚包含新兴能源之开发与导入。为此,JERA于2022年首次发行转型债券,募集近200亿日圆资金,用于氢、氨等去碳燃料之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而承销商、投资人即可透过转型路径,确保资金用途与之保持一致。

■欧盟纳入28项转型活动 明定相对应的技术筛选标准

另一转型活动的认定方式,则是「以分类目录为基础(Taxonomy-based)」,也就是直接参考永续分类法来列举出转型活动之细节及标准。实际上,全球已有不少国家着手制定永续分类标准或法规,比如被誉为永续金融圣经的「欧盟永续分类标准」,已把制造、营建、能源、运输等部门共计28项转型活动纳入,同时明定相对应的技术筛选标准;像是水泥熟料生产若要符合转型定义,其碳排强度必须低于0.722(吨CO2e/吨熟料)。其他甚至如星展、渣打、法国外贸银行等国际金融集团,亦都尝试提出机构层级的永续分类标准,做为转型投融资之参考依据。

■以分类标准为本的指引 较具体且更能降低漂绿疑虑

至于台湾应当依循何种途径?短期内,或许可以参考日本经验,亦即先有转型金融基本原则,并挑选部分高碳排产业研商转型路径。但就长远规划的角度,建议还是回到永续分类标准来思考转型金融指引,尤其后续随着我国《永续经济活动认定参考指引》渐趋完备并取得各界共识,再针对参考指引所规范的产业,逐一设定技术标准及减碳转型路径。毕竟以分类标准为本的指引,较为清晰具体,也较能降低漂绿疑虑,有益带动更多资金投入净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