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绿电大松绑,撼动交易市场

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3年12月14日,经济部能源署的一封函文,在绿电交易市场投下一颗震撼弹,再生能源自用发电设备(又称再生能源第二型、第三型电厂)往后将开放卖电给再生能源售电业,经由再生能源售电业转售予终端企业用户(下文简称「新制」)。

在过往制度,第二、第三型的再生能源电厂要跳脱台电趸购,转为可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的「第一型电厂」,真可谓一波三折、难如登天。平均耗时10~12个月的「三转一」行政流程是每个市场参与者必经的修炼之旅。

12月14日的函文就像为绿电市场转开绿电的水闸,解放了尘封起来的绿电。怎么说呢?以2023年10月台电公司公告的公开资料来看,目前全台湾第三型太阳能电厂的装置容量,已达7.75GW(百万瓩),是可直接销售绿电的第一型太阳能电厂装置容量3.1GW的两倍有余。然而受制于旧有法规,这些第三型电厂无法参与由企业简易的使用。而当大量绿电开始投入市场时,原来已趋于稳定的市场规则又将被搅混。其中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市场上的既有绿电供给者:第一型太阳能电厂。

绿电市场供给者的新挑战

在新制上路前,绿电市场多处于供不应求的窘境。由于不需要经历「三转一」的行政流程,时间是站在第一型太阳能电厂的经营者这边。因此,这些卖家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多采用以静制动、待价而沽的策略,逐步探询市场上愿购价格较高的买家。

新制上路之后,在绿电供给激增的情况下,市场上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瞬间,原来的「时间」优势也会随着制度的调整而消失,第一型电厂经营者势必要面对「再不出售,电可能卖不到好价格」的现实问题,进而改变销售策略。

此外,在法规松绑后,拥有开发电厂能力的开发商,由于投入市场的难度大幅降低,很有可能在前期开发阶段,就和靠谱的售电业者谈好采购价,借此提高电厂财务报酬和开发空间。因此除了既有开发与经营电厂的能力,建立评选售电业的标准将是电厂经营者会长出的衍生技能。

在如此多变又不确定的情势下,本文建议摩拳擦掌要进入市场的电厂经营者仍可以积极、但保持弹性地参与市场。毕竟每座发电厂都是珍贵的资产,初入市场却盲目追求高报酬(高电价)的代价可能是要承担意想不到的风险。如果手头上有不只一批可参与交易电厂,建议可以先设定「多方尝试」与「短期契约」的合作条件:多找几家售电业洽谈可以互相对照各自的条件;一份2~3年的合作契约也足以辨识售电业承购与服务的能力。

绿电市场需求者的新挑战

新制上路,最大受益者莫过于是广大的绿电需求企业。政策松绑前,部分企业就算有意愿逐步导入绿电,但碍于市场上流通的绿电有限,在僧多粥少的环境下,往往较无议价空间。面对市场有限的绿电,常常是看得到吃不到。

政策松绑后,企业的绿电采购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议价机会。原本企业内部推迟的采购计划,建议趁这个时间点赶紧重新启动。由于本次松绑的第二、三型电厂,依然要透过再生能源售电业者做交易。因此,有采购需求的企业可以开始广泛接触有履约实绩的售电者,并建立企业内部对于售电业者的评选机制。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机点,取得资讯上的先机,会是采购方现在就要开始准备的课题。

绿电市场售电业的新挑战

当愈来愈多绿电进入交易市场。绿电会逐渐从过往看得到吃不到的「限量商品」,走向只要企业愿意就能买得到的「常态商品」。采购绿电,会愈来愈接近企业平时采购商品的逻辑,价格并不全然是下单的因素。最终决策的关键,可能是报价单以外,用经验堆叠出的服务细节和履约品质。

举例来说,评价一间售电业者的履约能力,可以观察在供电期间弹性供电的能力,是否能够配合企业于特定年度、月份所需要的绿电,经由自身累积的调度经验,为企业做到客制化的「绿电快充」。在售后服务上,业者能否提供清晰的介面,清楚呈现供电情况的视觉化工具,让企业更快速、精确地掌握自身的减碳进程。

市场规模瞬间扩大,售电业势必会在这两年进入战国时代。然而当价格战打完,市场从过热回到常温,除了「价格」之外,售电业还能提供哪些「服务价值」,是所有售电业者下一步需要思考的议题。

此次法规松绑,除了大幅降低绿电供给者、需求者和售电业者投入绿电市场的参与门槛,同时降低行政部门处理「三转一」的行政成本。此外,当愈来愈多绿电进到自由交易市场,就意味着我们在为这片土地创造更多干净电力的同时,支撑能源转型的财务压力,不会单方面压在台电公司身上。

总结而言,新制上路虽然市场上会有短期的动荡,但对台湾再生能源长期发展,着实跨出健康且永续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