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胜肽药开启 可负担新药治疗愿景与商机
去年底,美国拜登政府推动近2兆美元社会支出法案,除采取「药价封顶」新方案,也将由政府介入跟药厂议价。不仅是美国,对包括台湾在内的各国政府而言,药品费用管控问题经浮现,这也意味着,新药开发和制药业得准备迎接数十年来最大的药价监管行动。
面对这样的挑战,新药开发业者如何思考呢?开发「负担得起的治疗」,将成为该产业的使命之一。
近几年,「短链胜肽」因为兼具小分子和生物制剂的优点,且相较于蛋白质药具有五大优势,有机会克服上述困境,成为新兴治疗选项。
首先,合成的短链胜肽在法规上属于小分子类别,可以循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 NDA)规定提交。根据FDA指南,小分子新药循NDA规范取得审批,蛋白质候选药物则根据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BLAs)进行监管。两种批准途径都需要证明候选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BLA在制造设施、产品纯度、与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方面有更严格的规定。
其次,随着合成确效和纯化技术的新发展,如固态胜肽合成(SPPS)和高效液相层析法,使得胜肽药物开发的成本和时间大幅降低。
第三,胜肽通常在功能上与蛋白质相似,而且可以透过与靶点的结合而表现出特定的靶向作用。因此,胜肽具有非常高的效力和选择性,且毒性更低。
第四,相较于蛋白质的主要差异是在于短链胜肽的长度较短,因而在体内产生免疫原性的机会也小很多,相对之下比较不会有抗药抗体的产生,长期使用下亦较能维持药品的效力。
最后,虽然蛋白质药物只能及于细胞外的靶标,但一些特定的胜肽可以穿透细胞膜、更有效地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增加其治疗潜力。
但是,尽管胜肽类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的挑战在于其稳定性,包括体外(in vitro)和体内(in vivo)。胜肽若要达到长期的稳定并不容易,所以需要更多有经验的人一起努力,将基础科学转化为临床应用,甚至完成商品化上市,这也是转译科学的重要与关键。
然而,透过不同的化学修饰技术,可以稳定和改变胜肽结构以防止被降解,或增加分子量以避免被肾脏代谢清除。另一方面,透过配方改进,也可以增加胜肽的稳定性,让患者使用的药物有更长、更方便的保存期。
近年国际药厂对胜肽的开发有增温趋势,台湾也有不少厂商开始关注或投入,对于前述胜肽的局限,如长期稳定性的问题,应该也是台湾的机会。台湾因发展小分子药物而培育出相当多优秀的化学合成人才,辅以完善的产业链,加上目前政策鼓励CDMO(受托开发制造)发展模式,胜肽合成(Peptide Synthesis)药物将会是适合台湾发展CDMO的新兴领域,像台湾神隆、台耀、台康、建谊等,都具备这样技术能量。
目前台湾已有几家初创公司专注于胜肽新药之开发,如艾斯克立必恩旗下胜肽药物能阻断血管生成和EM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部病变(AMD)。而全福生技PDSP技术平台开发的原创胜肽药物BRM421则是修复眼睛干细胞,为一种治疗干眼症之新疗法,即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它是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新型合成胜肽,这些氨基酸来源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PEDF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和抗发炎特性的多功能蛋白质。
PDSP平台技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快速刺激角膜边缘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角膜修复并愈合干眼症患者的眼部伤口。全福生技快速推进BRM421进入后期临床开发,不仅能降低干眼症候选药物的开发成本,更提升产品的配方稳定性,使其保存期限超过两年。
透过开发者转译科学的能力以及胜肽自身的优点,相信胜肽药物有潜力成为「负担得起」且安全又有效的药物,走向市场前线,造福病患,成为高药价监管挑战下的一个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