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以金融影响力 驱动建筑减碳

金融业授信服务若能结合绿建筑标准,更能发挥减碳影响力。图/本报资料照片

要达成净零排放,除了资源循环、能源转型之外,位列碳排大户的建筑部门,亦属不可或缺之一环。为此,愈来愈多国家已制定绿建筑标准及推动政策,希冀借以引领建筑部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建物能否有效减排,固然需要建筑设计、营建技术等专业投入,但金融业能否配合也是关键。尤其不动产有关放款向来是国银业务核心,授信服务若能结合绿建筑标准,不仅可实践绿色金融创新,更能藉其发挥减碳影响力,引导建筑部门朝净零目标逐步迈进。

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 统计,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 (CO2)排放量达339亿公吨,当中有17%来自于住宅房屋的直接或间接排放,非住宅建物与营建施工所产生的比率则各占10%。同年度台湾住宅部门的CO2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1.55%,也仅次于工业、运输、能源等部门。是以各国在规划长期减量路径时,无不将建物之排放、能耗、碳足迹等指标纳入,以我国日前发布的「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为例,即揭橥2050年时,全数新建物及超过85%的建筑必须是近零碳建筑。

当中值得留意的是,推动主轴多次提及已行之有年的绿建筑标章制度,包含管制新建公有建筑物执行绿建筑设计、鼓励都更及危老重建取得绿建筑标章等。事实上,绿建筑标章自1999年设立迄今已累积上万例通过案件,2021年更首次单一年度通过案件破千。主要原因即在于民间业者的积极参与,使占比逐年攀升,跟早期以公有建筑物为大宗呈现出迥然不同之样貌,展望未来国内绿建筑发展应当可期。

对此趋势国银业者尤需关注,要知道不动产放款本就是国银授信重点,截至今年上半年,全体银行不动产贷款占总放款比重达36.91%,资金用途涵盖购置住宅、房屋修缮及支付建物营造费用的建筑贷款。如此具规模之业务如能连结绿建筑,除顺势驱动产品转型之外,更可视为绿色金融创新的具体落实,值此ESG备受重视之际,此举应能赢得各方青睐。再者,透过绿建筑贷款专案之设计,不但可为其挹注资金活水,也能以诱因提供方式,加速净零建筑之推动步伐。

只不过理念虽好,银行要怎么判断放款标的符合绿建筑要求?常见指标如建物能耗标准 (EUI)、建物每单位面积CO2排放量、建筑生命周期总碳足迹等,惟若能把诸多指标整合於单一证照或标章,理应更有助于跨领域之应用。譬如节能建筑执牛耳地位的欧盟,早在2002年就已制定「建筑节能指令」(EPBD),并导入「建筑能源护照」(EPC) 制度,提供房屋交易或银行授信审核之参考,甚至英国还设有EPC资料库让民众查询。而在台湾,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检视绿建筑标章,此外,另一「智慧建筑标章」其实也包含节能管理构面可供参照。

至于绿建筑标章如何反映在融资服务?或可从以下两面向思考。其一为绿建筑优惠贷款专案,针对购置或兴建绿建筑所需资金,给予成数、利率或费用之优惠,实际上,国内已不乏行库推出此类产品。其二为永续连结贷款 (SLL),由银行与客户议定永续绩效目标 (SPT),达标即给予利率减码优惠,而绿建筑标章及其所属指标,恰可做为SPT之设定依据。

尽管国银近来竞推SLL,但多数仍围绕着电子产业,后续如欲扩大SLL范畴,不妨借镜国外作法。例如2017年在香港,由东方汇理银行与太古地产集团签署的SLL,就以每年度的EUI为SPT,集团旗下的香港物业组合若达标即下调利率。因此,国银亦可考虑类似模式,以绿建筑标章取得与否,或从绿建筑九大指标中挑选成为SPT,据以衡量贷款期间永续绩效之同时,更期盼借此鼓励客户兑现建筑减碳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