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示警:北濱海地質敏感區 雨後少走

专家提醒,东北角滨海公路一带地质敏感,避免雨后靠近。示意图,与新闻无关。图/本报资料照片

极端气候下,防范边坡灾害挑战加大,近年透过空拍技术辅助,裂隙等变化「有迹可循」,专家也提醒,东北角滨海公路一带地质敏感,避免雨后靠近。

新北市应用地质技师公会理事长游威耀说,目前常见作法是在落石热区盖明隧道,过往会以表面喷泥浆等工法稳固,近年强调融合生态,除绿化外也有水土保持功效,透过生态涵养让地下水减压,有缓冲豪雨效果。另外,近年也透过空拍机监测,比对坡面移动状态,也能防患未然。

游威耀指出,较容易出现崩坍路段就数东北角滨海公路基隆到宜兰一带,沿线很多是政府公布的地质敏感区,建议主管机关落实观测,包含地下水、雨量监测,若时雨量达80毫米就要提高警觉。

南部的南横公路一带也常有道路阻断。交通部公路局南区养护工程分局副分局长王庆雄说,很多学者专家都在想怎么提早预防,但台湾地质偏年轻、破碎,又有地震易使山的应力重新再组合,裂隙中若有雨水进入就容易发生状况,加上日照、雨水、热胀冷缩等环境影响,就可能造成边坡滑动。

王庆雄说,防范方式之一是明隧道工程,若能透过整治工程一次到位当然最好,但山区道路很长,像南横公路近150公里、边坡几千处,不可能全面整治,政府针对边坡有分ABCD四级,做有效的资源分配运用。

王庆雄提到,近年透过航拍图、空载光达技术(LiDAR)技术等做多期比对、建立模型,观察有无坡面改变迹象,增加巡检频率及工程整治,能发挥一定的预防效果,最难防的还是单颗偶发性的落石,即便好天气也可能落下,山区道路管理以及灾害预防挑战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