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摘帽”,严守标准更利于企业成长

11月18日,深圳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关于取消相关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通告》,宣布取消深圳亿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40家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称号。上述企业将失去3年内再次申报深圳市优质中小企业认定的资格。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专精特新企业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握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堪称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和强链补链的主力军。

自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来,我国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近日于广州开幕的第19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透露,2023年,中国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中小企业总数超过5700万户。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了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就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外观众领教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各种独门绝技。原子笔“刺不穿”的聚乙烯薄膜、能精确控温的低温离子手术刀头、实施人工降雨的无人机、治疗疑难创面的可再生材料……各类中小企业“炫酷”的创新成果,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工业经济的澎湃活力。

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自身起决定性作用,政策、资金、资源等外部条件同样不可或缺。国家层面,得益于金融支持、科技支持和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相关企业才能不断优化生产网络和供应链体系,进而有效对接和利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

“专精特新”企业的脱颖而出,也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激励。

以深圳为例,近年来针对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所涉及的财税支持、企业融资、研发创新、人才培育、数字化转型、质量品牌、市场开拓、产业空间、精准服务等9个方面,实施了多项有力举措。可以说,围绕专精特新企业,从最早的培育到评选认定再到服务,地方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银,也投入了巨大精力。

站在企业角度,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当然是一种荣誉,但更应该是努力向前的动力。而且这种荣誉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步稍慢就可能被淘汰,更不必说躺在荣誉簿上裹足不前。

这次被深圳取消认定资格的企业中,除了有失信记录的企业,还有企业存在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照深圳市有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得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或严重失信、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等规定,只能说这些企业辜负了荣誉,被“摘帽”完全是咎由自取。

媒体注意到,这并不是深圳第一次取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资格。今年2月,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也曾发布通告,宣布取消深圳市杰思谷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称号,从中不难看到深圳在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工作中对标准的严苛坚持。

坚持标准,有进有出,绝不护短,这样的严苛对市场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引导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当然也更符合政府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