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病毒流程 抓出宝林案真凶
(图/本报系资料照)
宝林茶室中毒案2日有了重大突破,台北市政府把在3月24日第一时间采集的环境及生物迹证送验,包含2个刀具、1个砧板及胡姓厨师手部生物迹证,其中,「厨师手部」的检体呈阳性反应,使得「带毒真凶」再度进入「人为」或「食物」的疑云。
厨师手部的阳性检验结果有三个重大意义,其一,证明北市府第一时间对案发现场环境和生物迹证的采集是完善没有疏漏的;其二,宝林茶室在顾客中毒的责任上已无卸责的空间;其三,这可解释为何没吃粿条而只吃「炒河粉」或只吃「滑蛋河粉」的人却进了加护病房的原因。
相对地,厨师手部阳性检验结果也带来三个重大疑点:一,他手部的米酵菌酸是怎么来的?二,厨师手部的米酵菌酸和粿条的关连性如何,到底孰先孰后出现?三,米酵菌酸究竟从哪里冒出来的?想要解答这些谜题,仍待中央与地方政府联手,以「犯罪剖绘」的侦查技巧,揪出谁才是真正「带毒」的杀人凶手。
犯罪剖绘里,从梳理时间着手,胡姓代理厨师从3月18日到26日上班,目前出现的中毒者集中在3月19日到24日,且19日和22日的中毒者各有1人死亡,而唯独20日没有人中毒,胡姓代理厨师在「有人死亡」与「没人中毒」的这3天里,所使用的物品或食材有何差异?这一点恐需检警再突破胡嫌心防。
该店内设有对着厨房角度的监视器,在中毒者从点餐到出菜的期间内,胡姓厨师在料理期间到底碰触到什么?死亡者与重症者吃的粿条与河粉、滑蛋河粉,有什么是被厨师共同碰触过的佐料或食材?
就像台大法医学研究所所长翁德怡所言,一定是厨师触摸了某项食材,至于哪个食材出问题不得而知,因此追查这些食材或佐料的摆放位置空间因素与入菜的连动性,可能从地理剖绘上得到「带毒者」的解答。
依目前的检验,包含轻症、重症一共采检14位病患,都检出「米酵菌酸」,可以确认它是引起中毒的病毒,但是,现货粿条成品验不出米酵菌酸,重症者有人没吃粿条,再加上没放回冰箱而连卖3天的粿条早在3月20日就卖光,无法以此来解释为何3月22日仍有只吃粿条而中毒身亡者,也就是说,米酵菌酸的来源可能无法全部推给退冰后的粿条。
厨师手部有毒,虽然证据能直接指控宝林茶室,但「毒从何来」仍等待台北市卫生局和中央卫福部联手追查,从环境和生物迹证的更广泛检验,深入检验厨师的供词与突破心防,从中毒者点餐与出餐的时序表中,利用时间和地点剖绘,追查米酵菌酸病毒的出现流程,才是告慰亡者以及为全民释疑的最佳作法。(作者为大学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