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处处是学问 花虫鸟兽皆文章

树种纷杂才称得上是森林。图中左为橡树(栎树),右为白桦。(野人文化提供)

渡鸦休息时的平稳状态。(野人文化提供)

荒野之心。(野人文化提供)

飞翔中的埋葬虫,身体的彩纹拟似熊蜂。(野人文化提供)

在空中表演杂技的渡鸦。(野人文化提供)

这本《荒野之心》收录了一位杰出博物学家数十年来所发表之有关自然史的精采之作。这些散文颠覆了一般读者对自然史内涵的刻板印象,俨然建立了自然书写的格局,开创了新典范。

作者贝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是备受赞誉的动物生理学与行为学教授,也是专业博物学作家。他勤于田野生态研究,不论是科学论文发表或科普知识推广,皆有非凡的成就。其有关野生动植物细微行为之现象与过程的观察,超越一般生态学者局限于书房工作与实验室研究的眼界。他的叙述鞭辟入里,除了注意细节,也不放过动植物之间,及其与大地之间的复杂、晦涩之纠缠关系。

为了诠释他所观察到的动植物之各种奇特(为许多人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用专业的视角提出许多科学假说,并设计各种有创意的试验方法,锲而不舍地追究真相。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他挖空心思,在夏天黑蝇大队围攻叮咬或酷寒严冬的环境里,长时间耐心地观察目标动植物的动静,其坚忍心性与追寻答案的坚持,超乎一般田野生态学家所能承受之程度,非得要查到水落石出,找出令他满意的答案不可,并且一路走来,甘之如饴。

这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土地、鸟类、昆虫类、哺乳类、生命策略。所谈的动植物皆为作者的学术研究目标。作者以其所发表之上百篇学术期刊论文为基础,将所记录到的动物行为等过程,配上所建立的数据库、统计学的各种关系、无数的验证假说,以自然史的科普方式撰写而成,内容深入而扎实、逻辑推理清楚、科学数据到位、验证假说具说服力,读者可以见识到作者像侦探办案般抽丝剥茧的功力,动植物行为之任何蛛丝马迹接逃不过他的法眼。

正如许多这类书籍,作者非常珍视孩童时期亲近自然的经验与其所带来的启发,活在自然是他终身向往的生活方式。因而,当自美国佛蒙特大学退休后,作者便立即回到他童年成长的缅因州树林,建造一间小木屋做为亲近自然的前哨站。本书的许多生命故事便发生在这座寒温带的美国北方树林里。

贝恩德.海因里希在1940年出生于二次大战的德国,全家搬到乡间的森林以逃避战乱,父母亲凭借双手艰辛地养活一家人,贝恩德从懂事起就生活在自然里,在气候嬗递、四季分明的缅因州乡间观察鸟兽的活动,包括雪融后大地的苏醒与绿化,同时紧紧盯着双亲的耕耘与收获的庄稼田园生活,有朝一日要以某种行动反馈这一切的信念,从那时起便深植于他小小的心灵里。及长,他称田野生态学为「手膝并用的科学」,这个理念在本书里处处都可得到印证。

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自然里超出一般人视而不见、知而不行的习惯,而清楚目睹了生命之繁殖与求生的关键现象。试举三个例子:

埋葬虫在地面掩埋动物死尸时,鞘翅是醒目的鲜橘与黑色的相间条纹,但是突然展翅起飞时,时间不到一秒钟(要计时)便转成如熊蜂般黄与黑色的体色,且发出熊蜂般的声音(要录音),假借熊蜂威慑力量以防备掠食动物找上门来。这个瞬间的快速转变,比舞台上的变脸表演要快得多!

发育成熟的黄鸢尾花苞,等到储备能量可以绽放时,不到「一秒钟」(要紧盯着看,还要计时),花朵突然就张开了,花把握住短暂的授粉时机。

博物学家的速描工夫也有助读者领悟生物体的精微结构,而进一步了解生命现象。他在速描黄鸢尾花时,发现花瓣是以逆时钟方向绽放。他好奇地检查其他六十四朵鸢尾花的花瓣,均无例外。他又检视了236株藤本植物的须茎缠绕方向,结果也相同,作者认为这或许是它们皆演化自共同祖先的缘故。谈到共同祖先,他进一步用DNA分子的旋转方向支持演化论的观点。

其实,作者最想跟读者分享的还是他最钟爱、最感兴趣、最关注、最尊敬的,甚至可以说最亲密的动物──渡鸦了。他出版了《冬日的渡鸦》(1989)、《渡鸦的智力》(1999) 两本科普书,可见他对渡鸦所下的功夫之深厚。

本书详细介绍他如何测验渡鸦解决问题的智力。他为此所想出的精巧设计不但令人惊叹,且能有效测验出渡鸦的智力。在描述渡鸦有分辨与选择食物之能力后,他将渡鸦的智力提升到智慧之高度。无怪乎他被誉为「渡鸦之父」,此一头衔,他当之无愧!

在书的最后,作者选了七篇文章,用生物学的知识归纳出「生命存亡的游戏规则」,对身为动物的人类也提出间接的规劝:人类要遵循共同祖先的袭产(基因),不可忽视生命演化的力量。

最后,作者提问:「生物学家如何找到希望?」,对此,他的回答充满知识与启发,或为阅读本书的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