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平台提選填志願3建議 注意校學士跨域資源
大学问网站今天表示,观察今年大学录取结果,「选系不选校」现象更明显,提醒考生可注意校学士等跨域学习资源,并综合考量实习资源与经济负担,作为选填志愿参考。
大学问网站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114学年度大学申请入学和四技申请入学第2阶段录取名单陆续揭晓,考生即将面临志愿序选填的抉择关卡。
大学问网站根据放榜结果观察,今年「选系不选校」现象更明显,学生倾向选择有兴趣、有未来性的科系,不再执着非国立不可。
在选填志愿时,大学问网站建议可从3大关键出发,包括关注校学士或院学士等跨领域学习资源;深入检视课程地图,掌握学习与出路方向;综合考量实习资源与经济负担。
跨领域学习已成近年高教关注重点,大学问网站提到,台大于111学年度首创「校学士」制度,让学生可跨学群修课、规划自己的跨域学士学位;教育部今年扩大试办,阳明交大、成大、清华、台师大、政大、中央、东吴、长庚等8校共同参与,成为全台首波推动校学士的大学。
大学问网站指出,这8校开放校内学生申请组合微学程、学分学程或双主修等课程模组,鼓励弹性选课与自主学习,东吴还推出「人社院学士」,强调人文与社会科学整合学习,对尚未明确职涯方向或期望发展多元专业的考生,提供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和未来跨界竞争力。
考生填志愿除了着重校名与分数落点,大学问网站建议,也要检视录取各科系的课程设计与未来出路,例如同样是资工系,有些学校重视理论基础与研究,有些则强化实作与业界应用,对未来职涯发展路径影响甚钜。
如果同时录取普通大学和科技大学,大学问网站认为,考生应根据自身需求做选择,科大多与企业合作紧密,实习与产学机会丰富,有利于衔接职场、快速就业,普大在研究资源与进阶学术发展较具优势;此外,若录取学校较远,也应评估在住宿与生活费上的负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