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生却要被牺牲?揭台湾家乐福屡传被卖内幕

台湾家乐福以量贩店崛起,营收连年成长。然而,疫情也促使大坪数量贩店「不 符消费者所需」的困境浮上台面,增添营运变数。(摄影者/翁挺耀)

一间绩效好、市占名列前茅、营运团队有企图心的分公司,为何会屡屡传出「即将被总部卖掉」?这不仅是无数消费者心中的疑惑,恐怕也是台湾家乐福团队的疑惑。

近期,外国媒体不断传出台湾家乐福即将出售的新闻,路透尤其写得斩钉截铁,还大篇幅描述总部已委托摩根士丹利处理出售事宜、价格约落在16亿欧元(约合新台币530亿元)等细节。

尽管台湾家乐福始终严正否认,日前记者会中,家乐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苏小真更多次强调「没有收到总公司任何讯息」,但一连串外媒爆料,已引发各界热议。

就过去历史来看, 台湾家乐福可说是名副其实的「集团资优生」,不仅营收连年成长,单店绩效也胜过欧洲门市;就近期表现来看,去年6月,它才大动作宣布购并顶好与Jasons超市,新增200多家实体店,与全联一较高下、争夺超市霸主的企图心明显。如今,顶好更换招牌的改装进度达95%,预计最晚8月底之前,就要大功告成。

成绩单出色,为何屡传被卖?家乐福总部与台湾家乐福,究竟发生什么事?这又能带给外商公司台湾经理人什么启示?

先看总部的情况。摊开家乐福集团2020年财报,清楚揭示总体营收较2019年微幅衰退2.7%,净利大幅衰退了36.5%。

母集团财报泄端倪:

疫情衰退、重心转向巴西

衰退主因,年报提到两个重点。首先,集团营运据点以欧美市场为主,去年欧美各国大举封城,尽管家乐福因贩售生鲜食材,并不在关店限制中,但位处郊区、面积庞大,显然不利于疫后情况。「我们观察,多数民众更倾向到住家附近、可快速买完离开的超市购物,大型量贩店就被牺牲了,」年报中写道。

其次,是封城导致观光人潮几乎归零。尽管量贩仍是主力业务,但在欧洲,家乐福集团也有数量庞大的超市与超商店型,地点多以商圈、地铁站、观光区为主。

反之,集团财报花了大量篇幅,强调拉丁美洲市场正以「令人振奋的速度」崛起,特别是巴西。家乐福2007年才进入巴西(编按:约比进入台湾晚了近20年),但如今,透过一连串扩点和购并,其今年上半年营收已一举超越西班牙、义大利、比利时等所有欧洲国家,仅次于大本营法国。显然拉丁美洲已成为集团现阶段的核心目标。

「跨国公司必须从全球市场考虑,而不是单一市场(的绩效)。当全世界都不好,可能危及到母公司的时候,就会想变现出一些钱来救母公司!」资诚会计师事务所前所长张明辉说。

他举例,2008年金融海啸时,正是因为荷兰金融集团ING出现危机,才会将台湾获利不错的ING安泰人寿卖掉,并入富邦金控旗下,好回头救母公司,大家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别。「至于为什么选台湾?因为外资要收手,会卖容易变现的,(疫情)这种时候,不是谁好不好的问题,是看谁容易卖。」

前有集团总部获利衰退,后有新兴市场占走注意力和资源,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台湾家乐福的情况。

市场太小,营收好也没用

亚洲仅剩台湾不符效益

过去6年,台湾家乐福始终维持正成长。去年疫情爆发,它的营收仍突破新台币740亿元,近年净利率也都维持在2.5%左右,即便台湾零售市场渐趋饱和,难有突破性成长,依旧不失职。而今年,它更喊出并入顶好和Jasons超市后,营收可望突破900亿元!

面对这位集团资优生,总部究竟从何时开始,悄悄转变态度?

「其实台湾去留这件事,法国总公司这几年是一直有在评估的。不只评估台湾,而是它海外版图一直在缩小,你一举一动都变得很凸显⋯⋯。」《量贩解密》作者、曾任职家乐福全国公关经理多年的何默真说。

他透露,面对海外市场,总部向来有个「市占率不到前3名就撤出」的原则,近年由于集团转型,更是变本加厉,变成不是第1名就撤出。这个策略,在内部称为「交换整并」,意指确认某市场成长性有限后,总部即可把公司卖给当地第1名的竞争者,转而将资源投入市占率更高、效益更好的国家。

这个原则,让家乐福依序退出了日本、韩国、中国等市场,目前全亚洲,仅剩下表现优异的台湾。「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当整个亚洲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台湾,总公司还是得派人力、耗资源去管理,那就变成『不具经济规模』!」张明辉直言。这,或许是总部态度转变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在于台湾的「创新意义」已明显大于「经济意义」。元智大学管理学院管理才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相勋分析,台湾家乐福获利率佳,但因为市场小,营收约只占全集团的3%左右,年报上对于台湾的叙述,也从早期的「成本控制出色」「单店绩效超越欧洲」,逐步转变为「小农产品与食物正义议题得到关注」「客户满意度系统成效高」。

「这可以看出一件事:台湾有一些不错的专案,但是策略重要性没那么高。它的营收跟获利是正的,但对整个集团的贡献微乎其微,如果现在卖在高点,也是不错的选择,」吴相勋直言。

总部不给钱,顶好买得辛苦

后来收厂商赞助费惹议

值得注意的是,家乐福集团今年上半年财报指出,因为顶好挹注的关系,台湾营收确实成长了20.8%,然而扣除购并业绩之后的同期比,却衰退了1.4%,主因是疫情升温,促使量贩店人潮明显下滑,与欧洲情况相仿,也成为台湾市场未来潜在风险。

「我想(台湾)家乐福这几年应该会满辛苦的。顶好挹注再多,超市占比还是很小,超市跟电商加总,也很难弥补量贩衰退的业绩。更何况还有一大笔装潢费用⋯⋯」另一位业界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购并顶好的谈判早从2019年就开始,谈好之后就面临疫情爆发,导致总部自顾不暇,就只给买下顶好的费用,200多间门市更换招牌、整合系统、更新电梯、冷藏柜等设备的费用,光硬体改装就十几亿,全由台湾家乐福自掏腰包,「他们只好把念头动到厂商身上了!」

转品牌授权,让团队续留

以长远看「被卖」未必不好

今年3月,曾有罐头、饮料、化妆品等11个公会连署,向公平交易委员会检举,指控台湾家乐福向3千多家供应商收取「开店赞助费」,总金额高达294亿元。台湾家乐福强调,该金额非事实,但承认有收取赞助费,两相对照之下,更能看出它的压力。

疫情爆发,量贩店趋势衰退,一个急于自保的总部、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最终促使台湾家乐福的购并计划,由雄心万丈转为腹背受敌。

但假使台湾家乐福真的被卖出,就一定是坏事吗?倒也未必。业界普遍认为,买主资源才是最大关键,且极有可能转为品牌授权,由原有团队继续经营。

「台湾团队已经证明,他们有独立运作的能力。大概就像是总部给一个课纲,台湾自己就能长出教学内容来,」吴相勋比喻,近年几个重要专案,包括数位转型、推广小农契作农产品、便利购等,台湾家乐福几乎都已全程独立运作,总部并不干预执行。

而品牌授权,更是总部近年的常用策略,例如在印尼,他们就将60%股份卖给CT Corp集团,但品牌依旧叫家乐福;在中国,他们则让出80%股权给苏宁,更名「苏宁家乐福」。

当瞬息万变的商场,再加上疫情这只黑天鹅,所有原先规画好的赛道,都可能临时急转弯,或直接变此路不通。家乐福卖与不卖,仍旧是未知数,但这其中的种种思考,值得每一位工作者深思。

商业周刊17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