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居不孤老:社區志工扮演「新家人」

几年前,日本知名社会学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写实描述又老、又穷、又孤单的老年生活;如今,台湾不少长者也面临下流老人的窘境,尤其愈来愈多人孤寂而终。「孤独老」和「孤独死」是高龄化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若活得自在,安全独居在自己的家又何妨!

高龄化加上少子化,独居状况愈来愈多,老后安居的关键,在于人际互动。出门、回家、下楼倒垃圾,只要遇到邻居就打招呼闲聊,有助于增进感情、提升认知能力,甚至是延缓失智失能。伴随着超高龄社会而来的老人独居问题,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提出「幸福独居社区解方」,用创新服务为长者带来乐龄生活。

彰化县竹塘乡小西社区加强社区关怀,促进长辈身体健康、延缓老化。图/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提供

要解决初老以及老老族群的孤独,建立社区共好互助的模式很重要,解决孤独的关键,就是建立新的友好关系,用「新家人」的角色陪伴。

初老顾老老 老盟助幸福独居

老盟与全台8个社区发展协会合作,尝试培力社区中高龄与高龄人才,建立社区自主独居服务模式。初老族群在陪伴与互动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高龄者的生活,并及早规画第三人生;高龄者在受助的同时,借由分享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重现自我价值。彰化县竹塘乡小西社区是典型的农村型社区,居民有85%务农,当地有多达112位长辈,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的就占了一半。

在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林育万号召下,透过多元的方式关怀社区民众,长辈渐渐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定期的共餐服务、健康促进活动。刚开始社区干部与志工的电话关怀或访视并不顺利,例如七旬的洪奶奶,志工第一次进行独老问卷时,紧张地跑去躲起来,后来派出能被她信任的儿子的同学担任好朋友志工,成功克服了不易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困难,现在非常乐意分享生活点滴。

陪聊敞心房 长辈感受被认同

小西社区另一位逾80岁的陈爷爷,平常不爱与人往来互动,尤其是动过膝盖手术后,因体力不便更不想出门,人际关系逐渐断了连结。老盟推动的好朋友志工到家中陪伴聊天,一开始遭到拒绝,直到慢慢接受、持续建立良好关系,社区承办青银共学活动时,特别邀请陈爷爷出场表演掌稻草,三两下就一捆,重现昔日农村生活的技能,听说现在50岁以下的农民都不太会掌稻草了!

不只农村或偏乡有老人独居的问题,对比老人独居宅数量,以新北市最多,新北市永和区民权社区串起互助网络,创造令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环境,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邱秀兰在地深耕30多年,看见高龄化社会的冲击改变,积极进行社区升级,致力于老有所用、老有所长、老有所成。「幸福独居社区解方」注入新能量,让长辈感受到被认同的价值,以及扮演跨世代沟通的角色。

好朋友志工 化解父女间心结

长年独居的陈先生,离家30年未曾联络的女儿从国外回来,可是他心中存着不谅解而将女儿拒于门外,经过好朋友志工居中协调,透过真诚信任搭起沟通桥梁,最后终于化解了父女间30几年的误会。陈先生不再孤独,更乐于参与社区活动,重拾自信与快乐;好朋友志工重塑社区间的连结,宛如创新服务的「孤独处方笺」,在共餐、共学之外,也活化自身的专长与能力,与社区一起共好。

独居是挡不住的趋势,老盟秘书长张淑卿说,世代观点和生活习惯的不同,长辈不论是自己选择或被迫选择独居,一定要靠社会安全网络建构社会互动。老盟提出的幸福独居社区解方,培育初老族群成为好朋友志工,从预防性关怀的角度出发,跳脱传统社福观念的作法,用「交朋友」的方式发展长者服务。非社工背景的志工,反而含括了不同的领域,可能因为彼此倾听而成为好朋友,利用共享生活创造老后幸福。

透过「好朋友志工」关怀社区民众,长辈渐渐增加人际互动。图/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提供

独居老人宅 10年间翻倍

老人独居数量愈来愈多,根据内政部不动产资讯平台「仅老年人口居住宅数」资料 ,2022年第二季全户都为65岁以上老人的住宅数,已超过62万;是10年前的一倍。仅一名老人独居的宅数,也从10年前的22.6万宅成长到47.7万宅。

独老不孤老 先做5准备

1多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增进人际互动。2有机会不妨参加志工服务,加强自助和互助。3持续活到老、学到老,安排生活找到归属感。4保持规律的生活,维持身心健康和良好体力。

5多善用社群媒体,扩大生活圈不与社会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