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快评|寻找“怀民”,成为“怀民”
纵览新闻评论员 牛可心
明月常有,怀民不常有。农历十月十二日,又到了张怀民被苏轼叫醒的纪念日。
这场纪念源于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苏轼的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该文开篇第一句便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所以网友们把农历十月十二日这一天当作张怀民被苏轼叫醒的纪念日,到今年已是第941年。
这篇不到百字的文章里,记叙的是一天夜里,苏轼看月色朦胧,不由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起身出门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恰好“怀民亦未寝”,两人便在院子里共赏清风明月。
“怀民亦未寝”这5个字,让网友们脑洞大开。经过网友的想象,苏轼很可能是强行拉着睡眼惺忪的张怀民出来刷夜,原先美好的记叙瞬间变得接地气了,不少网友也纷纷加入二创,创造出一系列的“怀民”梗。
虽说是玩梗,但不难看出大家对这段友情的羡慕。对于张怀民来说,苏轼被贬至黄州的4年生活并不容易,却还记挂着刚被贬的他,借着赏月开导他。对于苏轼而言,有这么一个随时可以打扰的朋友也实在难能可贵。
“怀民”亦是弥足珍贵的友情、澄明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代名词。友情的可贵无需多言。但现代社会节奏之快、压力之大,令友情愈显脆弱。人们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常常感到孤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显得愈发珍贵。“怀民亦未寝”之所以能时隔数百年持续不断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共鸣,何尝不是人们渴望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真正敞开心扉的人;一个可以看到美景可以分享给你,并且不介意打扰到你的人;一个可以大半夜踏着月光来寻你,一起共享这美好时光的人;一个哪怕不用互诉衷肠,仅仅一起可以静静待一会儿的人。
初中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被“熟读并背诵全文”所困扰,当年的张怀民睡不睡已经不重要了。岁月渐长,经历了风雨波折,才明白真正难得的是那位能让我们随时随地分享“风景”的那位“张怀民”。人生贵在心相知、情相通,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明月常有,怀民不常有,苏轼难得,张怀民亦难得。其实,寻找“怀民”,你也可能成为别人的“怀民”。走出互联网构筑的信息泡泡,勇于打破信息孤岛,尝试做一个开心快乐的“E人”,多关注身边的具体人和事,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招呼,也能拉进彼此的距离,温暖彼此的心房。
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寻找“怀民”,成为“怀民”。愿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怀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