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自然去!”

■教学成果奖这样“炼成”

获奖项目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范式的构建与应用》

儿童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20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持续深耕幼儿亲自然教育,充分挖掘大自然的育人功能,促进儿童发展。很荣幸,我们连续两届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路走来,我们携着困惑前行,带着问题探索,收获了一系列实践经验,更见证了一批批幼儿在自然中鲜活、灵动地成长。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为什么会聚焦亲自然教育?这是成果获奖后,很多人会问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也在追问。回想起来,和亲自然教育结缘大致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情感,童年在大自然中玩耍的美好经历让我受益终身。二是当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电子产品的冲击,导致幼儿与自然越来越疏离。三是社会的“内卷”现象,导致部分教育者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前教育存在课堂封闭、活动高控、被动学习等问题,幼儿的天性被压抑、难以释放。

基于这些现状和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开始关注大自然的育人功能,期望能在开放、无边界、全息化的大自然中,更好地释放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陈鹤琴先生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秉承“活教育”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就带着幼儿走进公园、田间地头、农场,幼儿在自然中放松、愉悦、专注的状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2011年,我们成功立项了教育部重点课题“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依托课题开启了深入、系统的亲自然教育探索之路。

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比如,习惯了课堂教学的教师,即便在自然中也总想给幼儿教点什么。但幼儿好像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喜欢自由自在地游戏。大家开始反思:到底是幼儿想要学,还是教师非要教?教师逐渐达成了共识:亲近自然的首要目标是幼儿愿意亲近自然,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于是,就有了幼儿园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走,亲自然去!”我们每周设立“亲自然日”,和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感受、聆听、体验和发现。渐渐地,教师不再挖空心思想要教给幼儿什么,而是开始真正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将幼儿亲自然活动培养目标确定为“愿意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自然—热爱融入自然”三个层次,打破了以知识灌输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解放了教师的思想,为亲自然活动的实践探索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后期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凝练打好了底色。

大量的实践让我们得以见证大自然带给幼儿的神奇魔力:自然中,幼儿的天性自然流露,在他们看来,雨天不是糟糕的天气,而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天气,可以穿上漂亮的雨衣雨鞋,聆听雨滴的声音,在路边的积水中观看天空的倒影,再一脚踩下去,享受水花飞溅的乐趣。透过幼儿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更加细微和多彩的自然世界:三叶草细致的叶边齿纹,牵牛花撒落的细小种子,西瓜虫的卷曲和伸展……大自然丰富的物种为幼儿的探索、发现提供了绝佳的场地。难怪有的幼儿会忘情地说:“我们是科学家,我们去研究植物啦!”大自然真的就是最好的课堂。

有一种成长叫玩在自然中

对于儿童来说,玩就是学,学就是玩,大自然就是他们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世界,基于深度的实践与思考,我们提出了“亲近自然—玩在自然—学在自然”的亲自然教育理念,支持幼儿亲近真自然、玩在活自然、享受趣自然。在该理念引领下,通过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我们开启了对“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探寻。

大自然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物,获得真切的体验与经历,回归自然与本真。

起初,不少教师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觉得,森林、山野才是真正的自然,而忽略了我们身边的自然和自然现象。其实幼儿园里的大树、草丛、沙池,身边的风、光、雨、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拿得来”“可互动”的真实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是幼儿可以互动的真自然。

当“自然”的视域被打开,当教师亲自然的意识被唤醒,即使一只蜗牛、一块石头、一个沙坑,都可以成为我们亲自然的素材。就这样,教师开始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资源开展亲自然活动:自然角里养蜗牛,阳光下面玩影子,社区院里和泥巴……我们还在幼儿园楼顶建成了800平方米的生态种植园,创设生态景观长廊、戏水池、玩沙区等,为幼儿亲自然创造条件,形成了“动物、植物、沙水石泥、风光雨雪、二十四节气”的真实自然体验场,为教师开展亲自然活动提供了具体抓手,支持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自然经历和体验。

大自然的“真”触发着“活”的联结。我们往往把自然当作遥远且“沉默无语”的“自然界”,事实上自然就是“活”的,是美丽、好玩、有趣的,更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分子。

大自然是源源不断的“活教材”。鲜活生动的内容、灵活开放的场景,常常能够触发幼儿的多感官参与。我们带幼儿聆听大树“心跳”,感受蚕宝宝爬过手指,嗅闻雨后泥土的清新,通过“看、听、触、味、嗅”体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形、色、声,逐渐建立起他们对世界丰富、立体的认识。

当一粒种子播种、生根、发芽,当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当风光雨雪天气变幻,幼儿慢慢感受到自然万物是活泼泼的生命存在。当幼儿将这些拥有生命意蕴的自然当作家园和伙伴,人与自然之间便建立起流淌着情感的“活”的关系联结。而“活关系”也因有了热爱自然作为根基,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活教材”“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活圈层”,包含幼儿与自然互动的“自然圈”、师幼和幼幼互动的“游戏圈”、家园社互动的“合作圈”,鼓励师幼共享自然、幼幼玩活自然、家长带幼儿走进更远更广阔的大自然。在多元互动的“活圈层”中,幼儿的身体、感官活了起来,幼儿的情感、思维活了起来,幼儿的体验和视野活了起来,灵动彰显着活的力量,真正成了活泼泼的儿童。

大自然的“活”彰显着自然之“趣”。幼儿在全息化、无边界、开放灵动的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万物的丰富多样,体验自然奇趣、萌发探索兴趣、乐享游戏童趣,丰盈经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构筑幸福有趣的人生。

我们将课堂搬进大自然,采用“大主题+小游戏”等方式,通过“支持自由感受—激活感官体验—支架自主探究—鼓励多样表达”的趣路径,支持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舌头尝,再用想象将自然中的万物纳入游戏的世界。同时,尽可能为幼儿创造表达、分享的平台,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体验上升为经验,获得内在的深度意义。

于是,就有了西工大幼儿园亲自然艺术节中4000余件天马行空的艺术作品,就有了“工大娃的自然博物馆”,就有了“小鸟和巢”“一缕阳光”“大树密码”等一系列亲自然活动的生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拓展并积累丰富、完整、连续的经验,幼儿的深度学习悄然发生了。甚至有不少幼儿毕业之后,还依然保持着探索自然的乐趣。

就这样,我们通过为幼儿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提供玩在自然的场域、构建学在自然的路径,融合融通自然资源、教育方式、实践路径、保障措施,边实践、边总结、边萃取、边应用、边提升,从局部推进到整体建构,形成并完善了系统化、可操作的“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范式:构架了“真”的自然体验场、“活”的自由互动圈、“趣”的自在探究路,支持幼儿成长为乐探究、善观察、敢冒险、愿交流、敬自然的儿童。

“亲自然”已经成为我园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何让亲自然教育惠及更多的幼儿,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我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先在承担的国家级以及省市区各级各类帮扶幼儿园和战略合作园中推广应用。与此同时,通过国培课程、专题报告、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为更多地区、更多幼儿园开展亲自然教育提供思路和方法。亲自然教育的鲜活实践,正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在全国各地。

(作者单位系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4日第2版

作者:王莉 张珊珊 何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