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两岸海底隧道」是台湾学生!陆专家:他们当时在反蒋
「台湾海峡隧道」的议题近日引起两岸热烈讨论,但其实这个想法早在40年代就有人提出,80年代也陆续有学者在研究,1996年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主任吴之明更发表了第一份论文,指出最短的路线是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吴之明还说,最早在40年代提出「台湾海峡隧道」的,其实是1948年的台湾学生,当时他们正在举行反蒋反专制游行,希望借由隧道连接两岸,迎来和平。
吴之明当年参考了「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提出「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他表示,英吉利海峡隧道激发了人们更多的想像,白令海峡隧道、直布罗陀海峡隧道都已开始了方案研究和论证,「那中国人能不能在21世纪有自己的台湾海峡隧道呢?」
吴之明提到,台湾2100万人口,每年有三分之一到大陆探亲、观光一次,往返就是1400万人次。大陆12亿人口,即使在60年内每人到祖国宝岛旅游一次,每年往返就是4000万人次。如果考虑大陆民工可能去台湾做劳务,以及商务与国际旅客,估计每年会达到6000万人次,「这将近是目前跨英吉利海峡客运总量的2倍。自然,还会有其它货运业务。」
吴之明认为,台湾海峡最窄的地段是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直线距离约120km,海峡深度普遍在80m之内。计及隧道在两岸的延伸总长可能达150km,这条线路的两端均靠近台湾和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外,从福建的厦门经金门、澎湖到台湾的台南以北,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好处是中间有几个岛屿,不过线路要长得多。」
谈到困难和问题,吴之明直言,最大的困难是台湾海峡两岸的长期阻隔。然而,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建立贸易和通讯关系,密切科技与文化的交流,毕竟是历史的潮流,「建设海峡隧道正好提供了一种合作极好机会。」
▼平潭海岸一景。
工程难度方面,吴之明指出,台湾海峡地层处于较新的地质活动年代,而且地震比较频繁。这需要对其工程地质作充分的勘测和论证,「台湾海峡隧道很长,约为欧洲隧道的3倍,在通风设计、施工掘进方面也会提出一些需要专门研究的工程技术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吴之明2007年受《新京报》采访时说,提出建造台湾海峡隧道的,自己不能算是第一人,「据台湾专家介绍,早在1948年夏天,台湾学生反专制游行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要做台湾海峡隧道、与大陆连接起来。我们大陆在上世纪60年代,也有人提出要修个隧道到台湾。当然,作为专家,系统研究了这种大型隧道后再公开发表的报告,是第一个。」
吴之明也解释了工程方面必须克服的难题,台湾海峡是英吉利海峡长度的3倍,工程上的难度也要更多,这需要一个个去克服。但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可以解决。
▼新竹的风力发电设施。
吴之明介绍,海底隧道有两种,一种要在海底几十米岩层下打洞,挖隧道,形成防水的管道。另一种是做成混凝土的管道,让它沉到海底,连接进来,进行防水处理。国际上还有一种悬浮的隧道,悬浮在海洋中,但这种技术还处在论证阶段,全世界还没有一条。
吴之明指出,台湾的地质情况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要通过精心选择线路,躲开最强烈的地震带。目前有四条线路,大家目前都倾向北线,从福建的平潭,到台湾的新竹。当然,这不是定论,还只是大家的一个想法。具体选哪条,还要看发展。
▼厦门环岛路一景。
据了解,除了「平潭-新竹」的北线以外,学者还规划了有「泉州-彰化」「南日岛-苗栗」「厦门-嘉义」3条路线,其中「泉州-彰化」「南日岛-苗栗」采用「跨海大桥」设计,藉中央山脉的地形阻挡,避免台风对桥塔的直接影响。「厦门-嘉义」路线则经过烈屿(小金门)、金门及澎湖,穿越澎湖水道,连接台湾,线路较长,但中间有几个岛屿。
大陆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中也规划了两条路线到台湾,分别为「国家高速公路网」首都放射线的「北京-台北」联络线,以及「普通国道网」东西横线的「高雄-成都」路段。
大陆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更进一步提出了「京台高速铁路」的建设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从技术和资金方面看,建设「京台高铁」项目完全可行,按照计划,海底隧道共200公里,高铁运行时速可达200公里,也就是说,从平潭到台北只要1小时。王梦恕还指出,整体的预算大约是2600至3000亿元人民币,「以现有的技术,10年后,『京台高铁』可全线开通。」
▼大陆国务院《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