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看「亂數」:用讀經之眼走迷宮

联合报文学大奖昨举行赠奖典礼,联合报执行董事项国宁(右)颁奖给大奖得主童伟格(左)。记者邱德祥/摄影

小说家童伟格夺下第十一届联合报文学大奖的「拉波德氏乱数」,旁征博引柯慈、莒哈丝等大师著作,文体横跨小说和散文,让读者宛如走进迷宫;学者须文蔚形容阅读过程「必须不断Google才能勉强理解」。赠奖典礼后举行的「高峰对谈」,便以「走在雾中」为题找来杨照与须文蔚、廖咸浩、卢郁佳、钟文音等学者作家对谈此一「乱数」美学。作家钟文音认为,阅读此书必须慢读与具备「读经之眼」,便能读出文字中被压缩的「荒原」人生困境及对疫后世界的精准预言。

「童伟格的书太慢、但生命太快。」钟文音认为童伟格的作品有种「无懈可及的荒境」,总能捕捉到荒凉、生命尽头的感觉,在疫后阅读「拉波德氏乱数」更有种「劫后之感」。阅读此书最困难的是「文本中的文本」,作者设置了无数障碍,让读者「非常难以前进」,文本承载的幽灵船互相碰撞,读者必须透过「读经之眼」慢速咀嚼和诠释,独自一人走向迷宫尽头。

联合报文学大奖昨举行赠奖典礼,典礼后由评审卢郁佳(左起)、廖咸浩、大奖得主童伟格、钟文音、须文蔚对谈「乱数」美学。记者邱德祥/摄影

诗人、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廖咸浩也曾在童伟格故乡万里求学,他形容万里的确蕴藏童伟格笔下的「荒境感」。而童伟格小说呈现「形而上绝境」,书中多位主角都在努力逃难、找到重生,却又不断落入循环,「人的活着就是等待被审判。」他认为「拉波德氏乱数」可被视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言。作家卢郁佳也认为,此书把「大屠杀」变成人类重复循环的永恒,「这不只是大屠杀,还是当代的预言」。

台师大文学院院长须文蔚表示,不少亚洲学者观察发现「台湾现代小说唯白色恐怖是问」,疑惑「白色恐怖成为一种主旋律?」但童伟格跳出「主旋律」,虽「必须不断Google才能勉强理解」。杨照则引中研院院士王德威之语形容此书「高中以上,有耐心阅读就能读懂」,戏称这是王德威「史上最大失言」。

童伟格以写作此书的动机回答。他五年前在德国当驻村作家时,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走到骨灰池那一刻天气刚好放晴,灿烂的阳光下,树叶纷纷坠落,「我呆住了,这个景象实在太美了」。但他随即发现这样形容太不恰当,「怎么可以用『美』形容受难之地」。「时间作了我们不太能理解的工作」,而「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种美」就成为他创作「拉波德氏乱数」的起心动念。

那时他刚读完大量白色恐怖文选,质疑是否可以用美学评判受难者讲述的受难经验,「审美的考量会不会是对历史真相的批判」,他决定用一本书的篇幅来回应此一大哉问。

至于「拉波德氏乱数」是散文还是小说?「对我来说,所有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童伟格希望此书被理解为小说,但认为小说或散文的界线其实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