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6.第2616章

第2616章

朱子安没有立刻回答白乐童的提问,而是先转头看了一眼石迪文,见他没什么表示,这才开口应道:“科举乃是为国选拔人才之制度,在下怀有报国之心,才会报名参加乡试,阁下这问题,是怀疑在下参加科举的诚意?”

白乐童摇头道:“倒不是怀疑阁下的诚意,但世人皆知江浙地区文教兴盛,人才辈出,这里的科举竞争一向也最为激烈,往年都是几千生员争夺百十来个录取名额。相较之下,如果在北方参加乡试,被录取的机会应该会大得多,想必阁下不会不知。而且就近参加也可免去舟车劳顿之苦,就不用这么大老远赶来杭州了。阁下此举除了报国之心,想必也还有其他原因吧?”

白乐童当然能想到这朱子安来杭州赶考的主要原因,应该便是得到石迪文的承诺,会在科举中给予他特殊照顾,保证他能金榜题名,今后顺利进入海汉官场。官方也将以他为正面事例,在后续炒作海汉的正统地位,吸引更多人才主动投效海汉。这样一来双方各自都能得到好处,长远来看也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这种安排或许不合法理,但却合乎国家利益,白乐童自然也无从反对,想通其中利害关系之后,反而是有些佩服石迪文的手段。所以他后来虽然对乡试办的工作表现得不太积极了,却也没有再尝试去挑战石迪文的安排。

但他此时向朱子安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没恶意,头脑清醒的地方大员肯定都很乐意利用朱子安的特殊身份为自己刷政绩,石迪文能提供给朱子安的条件,北方的陈一鑫应该也能给。而且德王以前的藩地就在陈一鑫现在的辖区内,理应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才对,难不成是石迪文偷偷挖了陈一鑫的墙脚?

白乐童是真的很想知道,如果能在北方的科举中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那朱子安为何还要舍近求远,特地来杭州赶考。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回答吧。”

说话的人是石迪文,他似乎察觉到了朱子安在回应白乐童时表现出的不安,便主动将话头揽了过来:“乐童,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最初策划这件事的人并不是我,而是陈一鑫,安排子安到杭州赶考,也是他提的建议。”

白乐童听到这里,便已明白朱子安的回应为何避重就轻,不实不尽。这事涉及陈一鑫、石迪文两大海汉高官,而朱子安自己在其中很可能只是起到一枚棋子的作用,他又岂敢随意对外人道出其中内情?

但白乐童也着实没想到,这事居然是陈一鑫主动发起,把朱子安安排到石迪文的辖区赶考。既然他明知可以拿朱子安做不少文章,那为何还要将这样的好事拱手相让?

便听石迪文继续说道:“你们可能会认为这其中会有很复杂的利益纠葛,但实际情况很简单,陈一鑫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不想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换作是我处理此事,也会作出类似的安排。”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事既不是石迪文偷挖墙脚,也不是陈一鑫大发善心,纯粹只是两名高官间的一次合作而已。而朱子安也并非他们所认为的稀缺资源,至少在陈一鑫那里还有别的朱氏子弟也参加了今年的科举。

至于陈一鑫为何要将朱子安分享给石迪文,简单来说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果后续的炒作能取得正面效果,那么北方大区和东海大区都能从中受益,而且因为两地同步举办科举,由此所取得的宣传效果还能互相叠加,在更大的区域内产生影响力。如果效果不理想,或是执委会认为此举有悖海汉举办科举考试的原则,那起码也能落个法不责众的局面。

当然了,从现今的局势来看,只要后续的宣传工作能够跟上,他们这个计划取得正面收益的可能性极高,说不定执委会也会表明态度公开支持。

石迪文继续说道:“乐童,我知道你一直对此事有些看法,所以今天特地把子安叫过来。或许你会认为我只是在利用子安的身份,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怎么可能会冒险去把一个庸才推到台前作为榜样?我挑中子安,身份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颇有才华,自幼研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参加乡试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你若不信,当下便可出题考他一考,看看他是不是有真本事。”

朱子安此时也挺直了腰板,直视白乐童,看得出他对此颇有信心。

白乐童其实不止一次设想过,要找机会试一试在乡试中获得特殊待遇的人物究竟有多少真本事,看看石迪文是不是找了个草包贵族来当道具,但真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他却反而没了这样的欲望。

既然石迪文已经坦然告知内幕,他相信对方也没必要再在这个时候夸下海口,去吹嘘朱子安的学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白乐童自己对于四书五经的研读本就不多,诗词歌赋也非强项,要是勉强出道题目,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让对方看破自己的短处。

但要是照自己所学出题,那又摆明了是欺负对方。毕竟穿二代所学的课程极为特殊,很多内容已经远超这个时代的学术水平,随便拿出一道数理化相关题目,这朱子安大概连听都听不懂,那样就算难倒对方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白乐童犹豫片刻,正待谢绝这个提议,旁边陶弘方似乎看透他的心思,抢在前面发话道:“不如由我来出个题目,请子安兄作答可否?”

朱子安毫无惧色地点头应道:“请出题吧。”

陶弘方道:“在下不才,只学过一些古人的诗词,自己创作是万万不成的,也没本事评价别人的作品。所以我想请子安兄选一首古诗,表达自己参加此次乡试的想法,如果能直接写出来就更好了。”

陶弘方这个出题法子颇为取巧,既避免了自己出丑的风险,又不会伤和气。限定用古诗言志,可以考验一下这朱子安的学识如何,就算他作诗水平不行,但只要能搬出像样的古人作品,也可以算是过关。再参考其书法水平,就能大致判断此人是有真才实学,还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了。

(本章完)

第1551章 长远眼光第1657章 攻打马尼拉(七)第195章 初上广州第七百四十七章 入伍审查第2085章第1139章 渗透与控制第73章 辩论2967.第2967章第1409章 以战代练第九百七十二章 范迪门的三亚见闻第42章 围捕2480.第2480章第1699章 事后余波3326.第3326章第九百三十七章 冲动消费第1488章 还手之力第181章 一语灭国2633.第2633章第263章 价格补贴第1992章3315.第3315章第1689章 挣表现2637.第2637章第八百二十五章 军事观察员3228.第3228章第1133章 追剿余孽第八百六十八章 曲知府的意愿第1591章 文教产业第1407章 旅顺堡的冬天第1048章 行动方案第88章 仆役市场第128章 华夷之辨第1710章 政绩第1692章 盘根问底3199.第3199章第2288章2460.第2460章第1041章 剿杀2443.第2443章第九百四十一章 星岛第87章 何夕的本领(二)3302.第3302章第2153章第四百二十二章 循序渐进第2257章第1915章 安全漏洞第1589章 行行都不易第2322章3268.第3268章第2003章第2183章第2128章第1497章 夹缝中的朝鲜人第九百七十九章 不一样的儋州第五百零四章 琼州府城3369.第3369章第1599章 禁止与许可第2304章第1343章 地理知识第1855章 学习与效仿第1592章 开眼界第1364章 战争的开始第2216章第1743章 各有目的第1824章 止步于此第五百四十四章 境遇对比2779.第2779章第158章 童子军3217.第3217章2480.第2480章第1944章第369章 新移民第145章 杀鸡儆猴第1026章 先遣队(七)2501.第2501章2835.第2835章第26章 黎人(一)3057.第3057章第1549章 合作形式第四百三十四章 危机感第2224章第115章 海外考察(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三亚新貌2374.第2374章第255章 进口矿产第五百七十四章 顺藤摸瓜3078.第3078章第333章 水陆并进第67章 试炮第59章 组建公社2858.第2858章第七百三十八章 荷兰人的反击2883.第2883章第2198章第七百七十三章 学习方法第1066章 屈服3120.第3120章第201章 吃紧的产能第1775章 曲线救国2906.第290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