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3岁的小飞被送到了幼儿园,因为他的爸爸和妈妈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他。当他刚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的,而且也非常听话,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表现出了很多的毛病,上课的时候不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故事,而且课下做游戏的时候也不守规矩到处乱跑,还时不时地打这个小朋友一下,挠那个小朋友一下。但是每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他都表现的非常委屈,最后也勉强答应以后不再犯同样的毛病,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种种毛病又犯了。经过对孩子的了解,发现小飞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无暇照顾他,只好把他放在奶奶家,老人家非常疼爱自己唯一的小孙子,所以对小飞是宠爱有加,只要孩子吃好、玩好,老人家就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老师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了很多措施,帮助小飞改正错误,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在一次家长会上,小飞又开始淘气了,老师走过去,就问小飞,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现得很难过。这时候,老师看到孩子用眼睛一个劲地看自己在开家长会的妈妈,老师就明白了,“小飞,刚才为什么要淘气呢?是不是想让妈妈看看自己的表现呢?”孩子使劲地点点头。于是老师就抓住机会说:“那你以后要好好的表现,要让妈妈知道你在学校里是最听话的,最可爱的小朋友,好不好?”“好!”小飞开始笑了。

从此以后,小飞果然改变了许多,有时他上课稍有走神,一发现苗头,老师马上通过眼神或动作及时给予暗示,这时候小飞就像和老师有了某种默契,他就会看着老师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了。

面对孩子,我们也许会说,我教给了孩子许多的知识,我教给了孩子许多道理,而我们是否真正的关注过孩子的内心,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应当抓住孩子内心的细微之处,用我们的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一般孩子到了3岁,内心世界就已经开始丰富多彩了,而且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差不多了,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他的母语,而且还可以背诵儿歌、唐诗、广告词;会猜简单的谜语,学习自编谜语,不过说话中存在的语病还不少,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修饰语,但言语表达仍是情境性,与成人自由交谈还有一些困难。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世界观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能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设计规定好他们的生活方式,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或者是越来越有依赖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是一个优柔寡断、遇事毫无主见的人。

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调皮了,而且经常会拿起一样东西往地上砸,很多父母都为此而大伤脑筋,认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实在是不好管,可是很多家长很少去认真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是怎么想的。所以家长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在你面前说话时,你要认真地听孩子说,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和想法,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和温馨,从而对家长产生信任感或者是亲近感。这样孩子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有利于父母对他们进行目标明确的指导。

很多父母,虽然整天跟孩子在一起,但是却很少跟孩子进行沟通,很少关心孩子,也从来不去想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就慢慢给孩子一种疏远的感觉,孩子自然也不想跟家长们交流,也不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到家长的面前。这就是家长教育孩子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所以家长多了解孩子,在下班后陪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者是游戏,这样慢慢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慢慢地和孩子亲近,取得他的信任,他才能倾诉自己的想法,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能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而当孩子不经意间犯了错误,这时候不要轻易指责孩子,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天真、好玩、犯错这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尽量去问问孩子是什么想的,他为什么要怎么做,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改正错误和以后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进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和战胜自己。

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

很多家长都是习惯说教孩子,却很少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而且还认为孩子的辩解是顶嘴,而且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的孩子。这种观念在我国已经沿袭几千年了,但是这种方法对教育孩子来说不是最好的,不听孩子说,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听孩子说,又怎么能了解他、教育他。

所以,家长们要想让孩子听话,就要先听孩子说话,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很困难,只要告诉自己“少开尊口”就可以了。当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只须做到肯定和赞赏的表态,或以简单的言语鼓励他说下去就可以了。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兴趣聆听他的诉说,他一定会有兴趣说给你听。

从倾听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和孩子聊天

随着社会的压力增大,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忙,白天忙,晚上加班再忙,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变化,只有到了吃饭的时候催孩子快吃饭,到睡觉的时候催孩子赶快洗澡、睡觉,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呢?又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做什么?不知道这些,怎么来教育孩子呢?

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无论再忙,也会找出时间和孩子聊天,做温馨的亲子对话,多听孩子的想法,也适时说理给孩子听,给孩子适当的管教。常和孩子接触、聊天,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孩子犯错的一刹那,心里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股约束力量,知道父母曾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错事就可以不必发生了。

不要责骂孩子

孩子到了3岁的时候,虽然年龄看起来很小,但是孩子已经能够辨别家长的口气和感彩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责骂,孩子就会对家长失望、害怕,见到家长也会躲起来,这样一来,孩子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这个家还能幸福吗?将来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怎么会丰富多彩?而当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长大的孩子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教育孩子就要从沟通、聊天开始,而良好的沟通除了从温和的言语做起,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第59章 在游戏中提高观察力第33章 让孩子更会“说”第62章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54章 让孩子学会上厕所第5章 3岁,天才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第43章 从小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第32章 “听”出美好的世界第1章 3岁,无限的潜能第41章 睡觉也要好好地睡第43章 从小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第14章 饮料再好,也不如水第41章 睡觉也要好好地睡第61章 把观察也当成一种习惯第56章 热爱劳动就是好孩子第71章 记忆力要强化第6章 教育就要从3岁开始第58章 让孩子善于观察第11章 给孩子一口健康的小白牙第17章 沟通,做孩子的朋友第47章 让孩子拥有乐观的性格第36章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第38章 小小年纪也有心理障碍第29章 天赋也是一种智力第67章 培养孩子创造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9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第15章 孩子也有不能多吃的食物第29章 天赋也是一种智力第64章 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创造第44章 挑食不是好孩子的习惯第27章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第48章 让孩子不再“任性”第48章 让孩子不再“任性”第29章 天赋也是一种智力第4章 3岁,健康的身体第19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第53章 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第16章 “奇怪宝宝”与饮食第1章 3岁,无限的潜能第41章 睡觉也要好好地睡第11章 给孩子一口健康的小白牙第27章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第23章 家长错了也要道歉第55章 做自己的小主人第18章 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第61章 把观察也当成一种习惯第57章 从兴趣入手第37章 有兴趣,孩子才会更聪明第65章 会做游戏,更会创造第45章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第6章 教育就要从3岁开始第52章 自己学会吃饭第23章 家长错了也要道歉第57章 从兴趣入手第70章 记忆力要训练第5章 3岁,天才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第56章 热爱劳动就是好孩子第10章 调节好饮食,给孩子最棒的身体第31章 提高智力更有招第9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第67章 培养孩子创造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64章 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创造第9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第15章 孩子也有不能多吃的食物第50章 避免孩子出现性格偏差第41章 睡觉也要好好地睡第20章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第5章 3岁,天才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第16章 “奇怪宝宝”与饮食第19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第2章 3岁,天才般的大脑第43章 从小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第48章 让孩子不再“任性”第31章 提高智力更有招第37章 有兴趣,孩子才会更聪明第64章 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创造第4章 3岁,健康的身体第8章 培养孩子的天赋就要抓住好方法第60章 要抓住特征观察第20章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第37章 有兴趣,孩子才会更聪明第24章 没有家长就不行第50章 避免孩子出现性格偏差第29章 天赋也是一种智力第28章 大脑才是智力的源泉第61章 把观察也当成一种习惯第6章 教育就要从3岁开始第19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第20章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第27章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第19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第57章 从兴趣入手第6章 教育就要从3岁开始第17章 沟通,做孩子的朋友第32章 “听”出美好的世界第4章 3岁,健康的身体第55章 做自己的小主人第55章 做自己的小主人第21章 批评也要讲方法第47章 让孩子拥有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