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伐”

一九二八年的来临,以蒋介石入南京复职为标志,显示出南京国民党政权重新回到蒋介石手中。这一年,白崇禧与蒋介石重新合作,但蒋氏又欲杀之。

蒋介石于一月九日发出通电,宣布他已于一月四日抵京,继续行使总司令职务,并负责筹备第四次全体会议,俟北伐完成,即当向中央正式辞职,以谢去年弃职引退之罪。

蒋介石于发出通电的次日,示意国民政府于第三十一次会议中作出下列决议:

白崇禧仍任淞沪卫戍司令,出征期间由熊式辉暂代。

这是蒋介石安抚白崇禧的一种手法。熊式辉原是白崇禧自兼的第十三军的第二师师长,当白崇禧解决赖世璜的第十四军时,熊式辉曾向白氏毛遂自荐,意欲晋任军长。白崇禧阴许之而后食言,熊式辉为此不惬于心,并一转而效忠于蒋介石。但因他和上海市长张定璠都是江西同乡,所以还能和平相处。

白崇禧于抵武汉后拜望第四路总指挥程潜,商进兵湖南作战方针。程潜出示他制订的兵力部署方案,征求白崇禧的意见。白氏看到它写着:

一、以第三路军(白崇禧)沿长江两岸前进,准备向临湘及岳阳进攻;

二、以第四路军(程潜)沿武长路两侧前进,集中蒲圻,由羊楼司、通城截断长岳,进攻长沙。

白崇禧一看到这计划甲项,就皱起眉头,他对程潜说:“颂公,第三路军应是进军湖南的主力,而今把它置于长江两岸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威力。”这是白崇禧一向好胜的一种体现。

“那应当怎样改动呢?”程颂云虚怀若谷地问道。

“我以为第三路军应使用于通城、平江方面,负责进攻金井、长沙。”白崇禧断然地说。

程潜终于表示同意,计划就这样决定了。

白崇禧、程潜指挥的征湘军,自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五日开始行动,武长路正面由程潜指挥第四路军攻击前进,而以陈绍宽指挥的海军担任掩护。白崇禧指挥的第七军夏威部和第十九军胡宗铎部则由通城直指平江,压迫敌人于汨罗江畔,欲一举而歼灭之。一月十七日,敌军李品仙部放弃城陵矶、岳州,向汨罗江溃退。逾日程潜进驻岳州,白崇禧也到了通城,准备全线于一月二十一日拂晓展开攻击。

不幸武长路正面在一月二十日夜变生肘腋,右翼叶开鑫第四十四军忽倒戈投敌,由黄沙街向左翼程潜总指挥的基本部队第六军侧背猛烈进攻。第六军猝不及防,仓皇应战,损失重大。敌军刘兴、廖磊两部乘机渡过汨罗江,配合叶开鑫部夹攻第六军。程潜总指挥看到当前形势严峻,连忙退回武昌。并电白崇禧,建议第三路军退守蒲圻、通城,容后徐图挽救。

白崇禧接电后,立刻召夏威、胡宗铎到通城开会,告以岳州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程潜总指挥的意向。白崇禧说:“目前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渡江进行追击,尽管孤军深入,只要斗志坚强,获胜机会甚大。如果向后撤退,则将严重损害士气,可能造成全面溃败的局面。”夏威、胡宗铎对白崇禧的意见没有任何异议,白氏遂电复程潜:“第三路军应照原定计划攻击前进。武汉有陶钧的第十八军担任防卫,可保无虞,请释疑虑”。

一月二十一日拂晓,白崇禧指挥的第七、第十九两军在平江渡汨罗江成功。当渡江时,曾遇到敌军李品仙的守江部队猛烈抵抗,结果李部大败而逃。第七军夏威部追到李品仙的指挥部金井,直逼长沙。在此情况下,已在武长路方面渡过汩罗江北岸的刘兴、廖磊两部敌军,看到李品仙既败,恐退路被切断,也仓皇后退,于是,白崇禧乘胜追击,顺利收复长沙。

白崇禧说:“这一仗所以险胜,主要是主帅能下决心与三军将士用命。”战争是瞬息万变的事,往往胜败决定于顷刻一念之间。当桂永清当驻德使馆武官时,曾访德国名将鲁登道夫,请教为将之道。鲁登道夫沉思有顷断然地说:“决心!”桂永清还请益,鲁登道夫重申:“最重要的还是决心。”看来西征最后一战的胜利,与决心也是分不开的。

平江一战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好打了,李品仙所统率的唐生智旧部,其中包括李品仙自兼的第八军,何键的第三十五军,刘兴的第三十六军,还有新编的周斓的第十七军、叶琪的第十八军,因士气涣散,纷纷向湘西退却。白崇禧依照原定计划,从湘潭追击到宝庆,没有发现敌踪,于是派张震欧为代表,持函去溆浦跟踪找到李品仙,对他说:“你们不要跑了,还是坐下来谈谈,团结对敌吧。”

本来,照通常情况,都是败者向胜者求和,今白崇禧不以战胜者自居,反其道而行之,倒使他们感到意外。李品仙与白崇禧本无什么敌对情绪,之所以举起枪杆同白崇禧作战,不过是遵照唐生智的命令行事。现在扪心自问,感到再对抗下去实无任何意义。此外,李品仙、廖磊、叶琪都是白崇禧的广西同乡和保定军校的同学,叶琪曾经被赵恒惕派到广西当代表,而白崇禧也曾在北伐前夕到长沙劝第四师同人早日参加国民革命。彼此有过长期的历史渊源,易于推诚相见,解决问题。

几经磋商,白崇禧终于成功地收编了唐生智在湖南的全部军队:由李品仙任第十二路总指挥兼第八军军长,叶琪为第十二军军长,何键为第三十五军军长,廖磊为第三十六军军长。后来除何键一军留守湖南外,其余各军由白崇禧率领北上,参加中国革命军“第二次北伐”。

“四一二”清党,帮了蒋介石大忙梧州会谈后,赴穗商两广统一问题两广在胡汉民掩护下仍与南京对立两广在胡汉民掩护下仍与南京对立白崇禧谒孙大元帅请缨讨沈蒋介石一再反对白崇禧出掌国防桂军在沪战中伤亡惨重先打陆荣廷,后打沈鸿英武汉瓦解,白崇禧流亡海外猛力批评“官邸作战会报”的指挥办法促成蒋介石下野的外因和内因挥兵入浙江,势如破竹财政无着,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守粤只能靠白崇禧的三个军白崇禧莅港,拉汪精卫赴穗组府武汉瓦解,白崇禧流亡海外白崇禧在红军长征中与蒋介石的冷战两广局势的变化柳州会议宣布白崇禧被降级领兵入北京的华南第一人助白崇禧脱险,廖磊被撤职白崇禧莅港,拉汪精卫赴穗组府白崇禧不主张坚守南京陈铭枢的计划和两广的对策百色禁烟起兵变魏德迈来华调查国民党失败原因去台北给蒋介石劝进,孤单寂寞的生涯开始了去台北给蒋介石劝进,孤单寂寞的生涯开始了大局已定,主张蒋、李“摊牌”,蒋介石始终难舍权力李济深被逐,汪精卫出国赴渝调处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关系叶琪之死使联川计划受重大打击赴渝调处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关系向美国人承认李宗仁的基本弱点,美方对何应钦不存好感蒋介石在受降问题上的错误决定梧州会谈后,赴穗商两广统一问题大局已定,主张蒋、李“摊牌”,蒋介石始终难舍权力蒋介石在下野前的布置挥兵入浙江,势如破竹挥兵入浙江,势如破竹“四一二”清党,帮了蒋介石大忙李宗仁赴美就医,白崇禧应邀到渝解释逮捕韩复榘与台儿庄大战猛力批评“官邸作战会报”的指挥办法出众的穆斯林后裔宋子文谋求两广经济合作白崇禧攻浙沪前夕的军事形势白崇禧取代黄绍竑,程思远加入秘密组织两广局势的变化奉送俘虏兵,“小诸葛”气走龙志舟广州四全大会的风暴及结局蒋介石在下野前的布置财政无着,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守粤只能靠白崇禧的三个军挥兵入浙江,势如破竹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由来,李宗仁在国大打败了蒋介石解除杨腾辉兵权,黄绍竑赴宁投蒋先鄂后赣的北伐战争财政无着,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守粤只能靠白崇禧的三个军对白崇禧出任参谋长的商磋广州四全大会的风暴及结局白崇禧在红军长征中与蒋介石的冷战有职无权的国防部长白崇禧伙同何应钦炮制“皖南事变”先鄂后赣的北伐战争“两广事变”的肇因与蒋桂妥协的内幕解除杨腾辉兵权,黄绍竑赴宁投蒋劝唐生智参加革命行列去台北给蒋介石劝进,孤单寂寞的生涯开始了解除杨腾辉兵权,黄绍竑赴宁投蒋白崇禧对红军长征的应变计划老年丧妻,晚景惨烈“四一二”清党,帮了蒋介石大忙出众的穆斯林后裔白崇禧反对蒋介石的整编计划胡宗铎妄兴“湘案”,授蒋可乘之机下野文告出了问题两广局势的变化白崇禧两电蒋介石,促恢复国共和谈,黄绍竑赴香港晤中共代表白崇禧的死因是一个谜白崇禧两电蒋介石,促恢复国共和谈,黄绍竑赴香港晤中共代表倡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财政无着,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守粤只能靠白崇禧的三个军领兵入北京的华南第一人李济深被逐,汪精卫出国蒋介石在下野前的布置“两广事变”的肇因与蒋桂妥协的内幕蒋介石到徐州晤李宗仁、白崇禧白崇禧的死因是一个谜蒋介石决定将白崇禧外放,华中“剿总”成立,白崇禧建议不受重视白崇禧反对蒋介石的整编计划兵不血刃,进军上海“第二次北伐”先鄂后赣的北伐战争毛泽东认为对白崇禧不可视同一律桂军在沪战中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