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南粮北调

“那既然如此,就只能加赋税了。”不知道是谁提了这样一句。

加赋税?杨改革对这个东西很惧怕,生怕加了赋税造反的人更多。

“北方本就是大干旱,如何加赋税?岂不是逼人造反?”

“那就在南方加赋税。”

……

杨改革很想一肩把这赈灾的事给挑下来,奈何这不是几十万两银子就能摆平的,很可能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无底洞,就是杨改革全力赈灾,也不见得拿得下那个窟窿,不是咬下牙,狠下心,挺一挺就过去了。

那就只能加税,记得这明末确实加过好几次税的,据说,还是明末灭亡的主要原因。不过看过诸多穿越小说的杨改革,很清楚的记得,这明末的农民造反,主要还是集中在了北方灾害严重的地方,如果只加南方的税,也许行。

“那我朝的赋税情况如何?赋税会不会很重?老百姓能承受吗?”杨改革问了这几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回答的人很多,但是回答得很对的人,却不多。

“启禀陛下,我朝税赋不重,太祖定下来藏富于民之策,如今大灾荒即将到来,稍加一些赋税救急,想也不过分,只要陛下不在受灾的北方加税,想问题应该不大。”

“税赋不重?那位卿家给朕讲解一下我朝的赋税情况,该如何加税?注意北方几省除开。”对于明朝的赋税问题,穿越宅男杨改革摸不着头脑。只得现场问一问再说。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每亩不过几升,如果陛下加税一分,约合亩税十一斤,想来,问题也不大,当然,我大明田分等级,南北产粮不一,税率不一,所以,税收有差。我大明朝上下,有田近十亿亩上下,每亩加税一分几厘不等,每年大约可多收田税八九百万两上下,当然,陛下如果除开北方的田税,外加除开宗室、士绅等免征之田等,所以,实际所得,可能会在四五百万两银子左右。作为赈灾,想来已经可以了。”

这位大臣估计是户部的,将大明朝田赋的情况,大致的简单介绍了一下。

南方加一分的田税,就有四五百万两银子,这个,貌似可以啊!杨改革心动了,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加税的紧箍咒,松了一下,没记错的话,明末,南方都是一直比较稳定的,想必,多收一点银子,不算过分,这北方,特别是陕西,河南几个地方,不仅不能收税,还要免税,加赈灾。

“如卿家所言,这在南方加税,似乎也是可行的?其他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能得四五百万两银子,又不会引起农民起义,这个,貌似,可行!四五百万两银子的诱惑,杨改革是经受不起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加税明面上只有一分,实际还有伴随而生的各种名目的摊派,阴征,实际征收的数目,可能数倍于陛下的一分,升斗小民,苦不堪言,陛下还请三思。”

一记警钟,敲响在杨改革的头顶,杨改革是震耳欲聋!才想起来,这当官的会漂没,这当吏的,会吃拿卡要,这当地主的,会大斗进,小斗出。理想是好的,纸面上的财富是好的,实际的操作,却不是那样美好的。

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忘乎所以了。这帐,当真要细算一下。

“那位爱卿可以为朕出一个好主意?既不加税,又有银子赈灾?”杨改革无奈,只好看看有没有能人。

“臣请陛下发内帑以救天下。”

“噗~~”杨改革一口茶喷得老远,现在还有人盯着自己的内帑,让自己发内帑救急天下,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内帑的银子就是自己挖的吗?这天灾那样大一个窟窿,你让我一个人担,你是诚心想坑死我啊!

“这位爱卿,赈灾,朕自会拨发内帑去救济的,不过朕的内帑也不是金山银山,这长达十数年的干旱,你认为朕的内帑能发多久?这户部解到朕内帑的银子,想必你心里也有数吧。”杨改革很想捏死这个家伙。自己的钱,那是有大用处的,你这样叫我去填无底洞,那我可什么都干不成了,训练新军,海军,造船,支援边疆,补发军饷,这样样都要钱,自己内帑里的银子,只在内帑里打一个转,又出去了,你还以为我有多少钱?我这内帑里的钱,都到了要弄出去放印子钱的地步了,可怜的不能再可怜了,你还不放过我。

“孙师傅,依你看,该如何呢?可有什么好主意?”杨改革不得不再问自己的师傅孙承宗。

孙承宗已经沉凝了许久了,见皇帝问起,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加收田税可行,就算是有宵小阴加田税,再多派阴征,就算每亩征收达到二十斤,南方仍可支撑,南方的田,产粮较高,下田可收一二石,上田则可收二三石,即使宵小阴加,也不过一成田税,勉强也可为,陛下可派人加大惩处力度,想必,不会太过伤民。”

呃~~,孙承宗也是支持加税,这个,杨改革有点意外。

“孙师傅,我朝的田税难道不是很重了吗?还有宵小阴加,这不会有问题吧?”杨改革有点不确定,印象里,教科书里,都说这明朝是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吗?可现在连孙承宗也赞成加田税?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不重,三十税一,民田每亩征收不过三五升,又如何会重呢?官田较高,八升到一斗二升之间,就统一亩收一斗均算,南方田产一般都有二石左右,怎么算的上是重?”孙承宗又给崇祯解释。

杨改革糊涂了,民田,官田,税率好像不太一样啊!民田有多少,官田有多少?这到底两石的田产,征收一斗的税重不重?貌似也不记得后来二十一世纪征多少了,也不知道这其他时候征的多少。两石产粮征收一斗粮食,貌似是5%,如果自己在一斗的基础上加收几厘或者一分,也就一斗一升的样子,貌似真的不多,如果算上两三倍“阴收”“摊派”,估计能达到实收一斗四五升的样子,也就是说,占了产粮的7.5%。貌似,真的还行。这还是按照官田的税率收的,如果是民田,则更低。

现在,轮到杨改革纠结了。这到底要不要加税?杨改革心动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银子的收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那位卿家有话要说?”杨改革再次发问,心里一直纠结这这田税加不加。

众人沉默了一阵。

徐光启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增加南方田税,可行,只要限定数额,想来,问题也不大,陛下梦中那位神人不是告知,只是北方数年的干旱灾荒吗?那既然如此,岂不是说,南方比较安宁?那样的话,其实只要南粮北调就成了?”

这个?南粮北调?貌似只听过南水北调……

杨改革还在迟疑,就有人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转运粮食,极为困难,运一石粮食,路上吃掉大部分,要大规模赈灾,有力未逮啊!”

来了个反对的。

徐光启争辩道:“启禀陛下,那京师每年从南方调粮数百万石,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那个人也不甘示弱,道:“启禀陛下,虽然京师每年调粮数百万石,但是那靠的是运河之利,但运河之运力,已经穷竭,时常枯水,要增加几百万石的运量,恐怕……”

徐关起很快就抢答道:“既然河运不行,那陛下为何不海运呢?海运船大,运得多,运费也便宜,消耗更少。”

刚才和徐光启争论的那个人迟疑了一下,想了想,道:“陛下,海上风浪大,容易翻船……”

海运漕粮?杨改革心中一亮,确实可行。海运远比河运便宜得多,而且运输量巨大,至于海运会翻船,那个,杨改革认为,火车有时候还会翻呢,飞机有时候还会掉下来呢,如果百分百的安全,那干脆什么事也别做了。

“嗯,徐师傅说得有理,这海运漕粮,似乎也是经济可行的。这个,得考虑一下。”海运一旦开展,就要造海船,有了海船,就会有海军,这可是一举夺得的好事,杨改革下了决心,这粮食,还就要从海上走了。

“启禀陛下,漕运改海运不可啊!想运河边上,有百万人口依靠这漕运过活,陛下一旦改了海运,这批依靠漕运过活的人,如何生活得下去?”一个大臣出来,说了不能搞海运,搞海运,这百万人就要下岗,到时候,造反的人会更多。其实,这漕运里,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多,很多人都靠着漕运揩点油,要是漕运断了,这得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漕运改海运如何进行得下去?

杨改革听了这事,头疼,这漕运已经把这国家的运粮命脉给劫持了,要改可以,百万人的生存看你咋办?只能看着一步步的走向更糟,直到彻底崩盘。

徐光启出来给杨改革分忧了,道:“启禀陛下,非是要改漕运为海运,只是北方必将干旱遭灾,非是陕西一地,南粮北调已成定局,北方粮食需求必定会扩大,而漕运运力已至极限,所以,臣以为,部分漕粮,赈灾粮可走海运,原来的漕粮,依旧走河运,和百万漕工何干?”

呃~~~杨改革觉得这徐光启还真的有几把刷子,立刻把这件事刷得服服帖帖。

不过显然,杨改革高兴的太早了点,那位大臣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干旱在陕西发生,赈灾粮运到京师了那又如何?难道再转运千里?运到陕西去吗?”

呃~~这貌似又是一个问题啊!杨改革又犯难了。又看看徐光启。

徐光启又道:“启禀陛下,臣只是说部分赈灾粮走海运,想北方遭灾,北方粮食需求肯定会加大,既然漕运已到极限,那么,必定只能走海运了。陕西赈灾,可经运河,逆黄河而上,经开封,到西安,虽然开封以上,行船逐渐困难,但是,每年还是有一段时间能够行船的,只要加紧时间运粮,想一二百万石,是没问题的,其他,则可考虑陆路运输了。”徐光启对这些貌似很娴熟。轻轻松松就把杨改革看着头疼无比的东西给搞定了。

“好计划!”杨改革很高兴,这对付明末的灾荒,终于有一点眉目了。

……

不过出来挑刺的人可不在少数。

“启禀陛下,这转运赈灾粮,就算是走海运,走黄河水道,那运转所需也不菲啊!陛下,这……”难题来了。虽然可以用黄河水道运输,但是这运输费也是很昂贵的。物资的消耗更是恐怖。当然,对比起陆路运输来说,好得多。如果完全是陆路的话,那转运粮食则更加的恐怖,运一石粮食,人工在路上要消耗八九成。要救济几百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钱,朕出了。”杨改革很豪气的慷慨了一把,想到可以救济成千上万的人,杨改革觉得,自己拿点银子出来,没事,银子没了,可以再赚。想到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杨改革觉得,自己穿越过来,应该给他们做一点什么。

“圣上英明,圣上仁慈……”一溜的大臣见皇帝掏银子补贴运费,立刻称赞皇帝的好了。

【写田税问题,头晕眼花。】

第222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第720章 任务第752章 放风筝第792章 电时代第509章 二百年的根子问题第143章 国贼第82章 霸王也搬砖第165章 太容易第38章 新军(二)第524章 钢铁业的内幕第235章 活路,在海洋第581章 消息进京第160章 谋夺产业第781章 改口第418章 江边阻击战第169章 七海霸主第364章 取巧第68章 历史上的无名小卒第273章 专门制定的险恶战法第676章 各方的反应第470章 论功行赏第251章 看稀奇,不一样的天安门第756章 莱顿瓶第486章 趟路的盐商第445章 选定第40章 新军(四)第552章 大力士第451章 一条大鱼第46章 曹化淳第557章 白杆兵的初战(二)第338章 意外得知的秘密第724章 西域第395章 黄台吉的策略第790章 “内湖”第118章 印子钱第814章 刀剑上跳舞第669章 几门大炮与战略第286章 补漏洞,强塞参谋团第586章 决战前的动员第570章 大手笔第325章 夏日里清凉的约会第580章 不给力的蠢蠢欲动第221章 崇祯朝第一肥缺第624章 转身第602章 老狐狸第279章 都是为了移民第702章 多快不省第75章 茶楼第605章 只能打仗第107章 徐光启(五)第1章 梦回明朝第786章 出兵?第139章 功德第485章 路子第133章 谋第549章 选择路第235章 活路,在海洋第413章 货比货得扔第607章 拿轿子抬人第760章 二圣第656章 开始落实户籍政策第398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779章 一把剑第376章 谁把谁蒙在鼓里敲?第76章 奇女子第326章 启动第655章 慷慨第17章 甘蔗可以撬动历史(二)第307章 守株待兔的人们第810章 思维的共通第177章 游击朝鲜和海权论第237章 喜公公第154章 樊维城第177章 游击朝鲜和海权论第231章 一个起点,两种结果?第415章 朝鲜义军第552章 大力士第530章 张家口马市开张了第519章 GDP是创造出来的第310章 军票第345章 各人的选择第394章 毛文龙和黄台吉初次交手第452章 从“神”跌落到“人”第155章 科学之门第121章 基督的降临第55章 走西口?闯关东?第178章 邸报第719章 开疆拓土的岔路口第742章 学堂第650章 推演第620章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第3章 准备捞钱第719章 开疆拓土的岔路口第114章 孙元化第819章 路向何方第735章 中华第147章 殿试第744章 “阿波罗计划”第732章 人坛第14章 招募勇士环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