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开国帝君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当时,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宗,改立年号建文。明惠宗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大力排除异己,当时燕王朱棣坐拥重兵,明惠宗甚是忌惮,便以增添边防军事力量为名,欲将朱棣的精兵强将调到边关并借机除掉朱棣,不料计谋被朱棣识破,朱棣巧立名目,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名,发动大军南下,一举拿下应天府,此事史称“靖难之役”。暴乱之际,皇宫突发大火,明惠宗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朱棣则顺理成章的即位称帝,并改年号为“永乐”。永乐年间明朝国力昌盛,形成赫赫有名的“永乐盛世”,盛世期间,朝廷大力鼓励农商。
当时的山西省虽然被朝廷调往河南等地的移民足有百万之众,但由于山西当时的条件得天独厚,不论是农业还是商贸都发展得如日中天,成为当时明朝的中坚力量。
此时,移民政策并没有结束,只是因为朝廷的局势动荡,移民的事耽搁了几年。待局势稳定后,朝廷重新登记人口,只要年龄达标,家庭人口达标,仍然需要往其他发展落后的地方移民。而河南省由于黄河多次决堤,殃及百姓,导致省内多地老百姓家破人亡。祸不单行,那几年又闹起了蝗灾,河南省包括周边的山东省河北省等地颗粒无收。好在明成祖朱棣英明圣贤,免去许多杂税苛政,又多次对受灾民众开仓放粮,受灾的灾民才得以渡过难关。
经过了许多年的移民,山西省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大半的人被迫转移到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北省等地落户安家。好好地一家子被活生生的拆开,分居两地,不得相见,此种滋味,甚是煎熬。
于是在永乐盛世期间,山西省的许多经商之人便假借做生意的名义,多次前去河南寻亲,但是这样的人是受官府管制的,外出的日期有一定的限制,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如果到时候人不回来,官府就要采取措施,什么措施?当然是杀杀杀了!要么把不回来的人抓到了杀掉,或者有的地方连抓人都省了,直接就把他们的家人杀掉!如此一来,很多商人倒也本分,不管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亲人,都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老家山西。
王有田一家往河南搬迁的时候,把大儿子王丰年认给了村上的老光棍赵青牛做儿子,赵青牛将其改名为赵来喜,如今也早已经成家立业。赵来喜十九岁那年,在义父赵青牛的主持下,娶了邻村的一位姑娘为妻,那姑娘名叫厉红兰,家中其他人早在几年前就被迫搬去了河南,现在家里只剩下自己和老母亲一起度日,厉红兰嫁给赵来喜后,生下了三男两女五个孩子。而后,赵青牛病逝,家中只剩下赵来喜夫妻俩和五个孩子共七口人。
王有田的二女儿王春花当时被许配给了周铁匠家的儿子做童养媳,周铁匠的儿子名叫周朝林,母亲早逝,本是家里的独子。王春花来到周家后,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也已经到了该成亲的年纪,两人便举办了婚礼成了亲。
而王有田的老父亲,则早就在一家人分开不到一年就因病离世。
因为环境条件好,周朝林成年后子承父业也做了铁匠,一手打铁的手艺炉火纯青,十里八乡非常出名,很快周朝林就在镇子上买了房子,把父亲和王春花接了过去一同居住。一年后,王春花生下一女,取名周香莲。
这一年,明成祖朱棣大举进兵漠北地带,强势打压鞑靼和瓦剌,导致朝廷的兵器弓箭等损耗很大,于是朝廷下令,从地方上征召有手艺的铁匠工匠,周朝林被招了去,此一去,就再也没回来过,连个音信也没有了。周家失去了顶梁柱,家道渐渐没落,周铁匠去世后,王春花干脆卖掉了镇子上的打铁铺和房子,又搬回来乡下居住。
赵来喜如今也三十多岁,五个孩子中大点的都已经十来岁了。朝廷消停了几年的移民政策又一次下达,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一家人的心头。
这天一大早,赵来喜就找到了王春花的家,兄妹俩寒暄一番就谈起了正事。赵来喜开门见山的直接对妹妹说:“春花,你也听说了吧,换了皇帝后,很多地方的当官的也被换掉了。”王春花回答道:“当然听说了,我前段时间还在镇上住的时候就知道了。怎么了哥?”赵来喜说:“还记得咱们爹妈当初搬走的时候吗?那时候咱们两个还小,为了不让咱们兄妹跟着受罪,这才把我认给了干爹,把你许配给周朝林做媳妇的。”王春花听了,眼中泛起淡淡的忧伤,回答道:“当然记得,这一晃十几年了,还挺想爹妈的,哥,怎么忽然提起爹妈了?”赵来喜说:“我前几天听人说了,这次移民是不把六岁以下的孩子计算在内的,你嫂子我们五个孩子,超过六岁的有两个,加上你嫂子我们俩,六岁以上的才四口人,刚刚达到移民标准。”赵来喜有些为难的看了看妹妹王春花,下定决心直接说明了心中想法:“花,哥想把孩子人给你个,这样的话,咱们两家都不用搬走了。”赵来喜说出这些话确实有些难为情,王春花的丈夫周朝林被朝廷征召去漠北冶炼兵器,至今音讯全无,家中只剩下王春花和一个刚满四岁的女娃娃周香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颇为艰难。
赵来喜又对王春花说:“春花,你放心,我和你嫂子每个月都会给你钱粮,不会让你太为难的。”王春花明白了哥哥的意思,自然也就答应下来。
于是,选了个日子,赵来喜和妻子厉红兰就带了许多钱粮米面,领着九岁的二儿子赵高成来到了王春花家,从此以后,赵高成和姑妈表妹一起生活,就此躲过了强制搬家的政令。
赵高成十分懂事,平日总是抢着帮姑妈做家务,砍柴做饭,洗衣种地什么活都可以做,姑妈对赵高成也是十分疼爱。
赵高成十一岁那年,王春花觉得不能让赵高成一直窝在家里只做些农家杂务,那样的话岂不是耽误了孩子?于是和哥哥赵来喜商量了一下,狠狠心,自己出钱把赵高成送去了私塾念书,赵高成很聪明,先生教的东西一学就会。也很勤奋,读书回家仍然抢着做家务和照看表妹,私塾的先生非常赏识他。
只读了三年书,赵高成就在先生的鼓励下参加了乡试,考取了秀才。私塾里教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他了,而且,自己也已经十四岁了,是个成年男子了。毕竟古时候男孩子十五六岁就要结婚成家的。另外,赵高成也不想让姑妈太辛苦,就去了镇子上,想找个学徒的差事来做,毕竟既可以学点本事,又能挣点银两补贴家用,所以,当时的学徒行业很是受人欢迎。哪知道,赵高成找了好几家酒楼药铺商行裁缝铺衣帽店等等的地方,都被拒之门外,那些个商家有的是并不需要人手,而有的商家的掌柜则就是看他瘦瘦弱弱的的样子,感觉浑身没一把力气,不愿理收留他。
一连在镇子上逛了大半天,所有的大一点的地方都去打听过了,赵高成还是没有被人留下。赵高成觉得,可能这段时间那些掌柜的确实不需要人吧,如此,那就先回去吧。既然不用再找差事,赵高成也就放松下来,在镇子上四处逛逛看看,哪知,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己竟然被镇子上最大的药铺济世堂收留了!
药铺掌柜本姓张,由于医术高明,宅心仁厚,人称张妙手,张妙手治一般疾病向来都是手到病除,为什么是手到病除而不是药到病除?张妙手只需要给病人搭了脉,他说这病能治,开上几服草药,病人按照他的吩咐,服药两三天病就好了,遇上一些疑难杂症,张妙手也没有办法的,就直接告诉病人另寻高明,绝不多赚病人一文钱。
张妙手家中四代从医,早在宋朝时期,张妙手的曾祖父就是七里八乡出了名的赤脚郎中,后来积累下一些财产和一本医术,传给了大儿子,也就是张妙手的爷爷,爷爷开了药铺,起名为济世堂,秉着曾祖父立下的规矩,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在乱世中悬壶济世,从此后,济世堂代代相传,张家的医术也越来越精湛。等到了张妙手接班的时候,济世堂已经是洪洞县最大的药铺了。县里许许多多财主商贾都争先恐后的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济世堂学些本领,毕竟,那年代,有一门手艺在手,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那些人都扫兴而归,至于理由嘛,用张妙手的话来说,那就是:“你家孩子不是这块料!”济世堂作为出了名的大药铺,里里外外一共十几个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张妙手精挑细选亲自任命的,从六十多岁的账房先生,到七八岁的熬药女童,无一例外。既然这样,为什么赵高成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反而被张妙手看中并且选上了呢?
此事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章节心语:有一种狼狈叫漂泊,有一种心酸叫分离;有一种智慧叫取舍,还有一种成长叫寄人篱下。赵高成避过了漂泊,躲开了分离,学会了取舍,忍受着寄人篱下,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