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这鬼东西
灵感这个词,我一看就发怵。
原因很简单,在近百万字的创作实践后,我发现自己没有任何一束文字是灵感的产物,如果说灵感是“神来之笔”或“天籁之音”甚或“神灵附体”。
文字是一个个码出来的,词句是一条条想出来的,文章是一篇篇做出来的,犹如墙是一块块砖砌起来,室是一堵堵墙构起来,房是一套套室组起来。逻辑顺序很清晰,由小到大,由表及里,无中生有。
想法经常有,行动不常有,因为惰怠,因为内燃力不足。植物要有空气、阳光、水分才能长,动物要有遗传基因及植物所需基本元素才能生,汽车、飞机、火箭要有渐次升级的燃料才能动,这是常识。我们从启蒙开始逐渐了解到这些,不是上天赐予的。在科学昌明到如上帝般全知全能之前,一切解释都进展缓慢。想法不是凭空而来,它来自生活经验和随之而来的表达欲。文盲的悲哀在于目不识丁,无法用文字表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有想法。我们偶然听一些好记性的文盲讲述精彩的故事、演奏精彩的乐曲,如荷马讲述他的史诗,如阿炳演奏他的二泉映月。他们受残疾限制,只能心记口授身传(整理是有心人的事),而无法用文字表述。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就是指种种口授身传下来的经验,这说明经验是文化最基础的构件。
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话可以有若干层理解:第一层是李白酒量好,动辄一斗酒下去,然后一口气写出一百首诗;第二层是李白酒量一般,喝一两杯就产生写诗的激情,于是写,等他隔三差五地喝完一斗,居然完成了一百篇,这过程显然像是会过日子的人,不疾不徐,有板有眼;第三层意思则是,李白是一个靠兴奋剂创造佳绩的人,尿检绝对呈阳性,与其他不善酒的诗人相比,属于不公平竞争;第四层意思,李白的兴奋点很高,必须让大量酒精充分燃烧后才能产生创作激情,写作成本相当高昂……
当然,这只是一种玩笑式推测。这说明,灵感这东西,有时还真得假借一些外在物的刺激,才会由思维的游丝固化成艺术品。想法有了,激情来了,动手做了,于是游戏开始!
每次上酒桌,陌生的酒友经熟悉的酒友热情推介,得知咱是酸文假醋的主儿,就难免也文诌诌地拿李白斗酒诗百篇来说事:“多喝点,就有灵感了!”我的经验是,每次喝醉了,梦周公是第一要务,哪还有力气握住灵感的妙手喔!不过,当我遇上些令人开心的朋友,聊些愉快的话题,倒还真会触动“灵机”,突然产生写作冲动(还真有一些看上去不太笨拙的诗文是这么“灵机一动”来的)。
李敖说(大意),作家不能等到灵感来了才写作,正如(妓)女不能等有了性(欲)才作爱。这话很精辟,仿佛粉碎了灵感的神话,但我们知道,他是站在饭碗而不是艺术角度说这句话的,他自己的得意之作,想必也是灵感的产物。但是他也无意中透露出了灵感不常有的实情。灵感这东西,绝对是激情、想法、行为三合一的私生子,缺一不可,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人成不了体制意义上的作家的根本原因了。灵感很低调,它仅希望一个和谐的场的出现,并不要求各项指数最大化。
磨合到后来,艺术家只要有了创作欲,一个和谐的场就出现了。这个和谐的场庇护着他渡过一个个文字的险滩、思想的漩涡和表达的空洞。灵感如鬼附身借尸还魂,让一个艺术家时时处于准癫狂状态。我很自知,这个场,由于功力不逮,一直在勾引我,而不是为我所驾驭。我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消消停停,像蜗牛一样,耐心地攀升。
对余秋雨先生的崇敬,随着一些浅薄之徒的谩骂而与日俱增。越来越相信,秋雨先生是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因而博览深究才拥有真才实学的,他保持着对人类的善意和真诚,因此不对谩骂之徒予以回应(他也实在吝啬,不愿意花时间精力与宵小周旋)。
我只承认他的智商要比普通人高一些,他的努力比普通人多一些,因此他的经验积累丰厚一些,而文字对于他来说仅仅是十分次要的零件。出于对汉字书法的溺爱,他甚至慢得不用电脑写作,慢得不上网络增长知识,这个迂夫子!
许多大师是靠在行里混个脸熟恰巧又受老天垂顾活得比较长命而成其为大师的,但是从不以大师自命的他,靠一部部原创大著以及由此而生的诸多粉丝的追捧而奠定了自己文化名人的基础。
可以说,在普通人眼里,灵感特别眷顾他,老上他那儿做客,所以他才会有那么些令人嫉妒的佳作。事实不是如此,当一干文化掮客和文化流氓忙于政治、经济社交的当口,他一直在耐心地咀嚼、享受人类文明,并创作出个性鲜明、见解独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那些宵小忌、恨、疑、愤、辱接踵而至。在已经不多的读书人里,秋雨先生是读得最认真的之一。
以不才之见,秋雨先生的灵感正是来自好奇、真诚和勤奋,与别的大作家殊无不同。
自从开始做文学梦,除了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经验就是底气,因而嗜书如命并对生存环境不断增强兴趣外,就是经常对着天空发呆,等待所谓灵感的降临。但是它往往并不来,于是只好主动去找它,找的结果就是日积月累了一些自珍的敝帚。
这些敝帚是用自留地种出的材料制成的,打扫的也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浮尘。没有廓清寰宇、定国安邦的大志向,只能留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谓灵感,往往只是被一个词语激动,觉得它在我当下的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在我这儿得到一些不同于他人的表述。
文字似乎不成问题,虽然我的文字体系浅陋而松散,但大约都还在通用范围内,关心它的朋友自然也能把它所承载的内容看懂,这就可以了。再就是花时间磨磨蹭蹭地把想法说出来,这个说的过程迥异于脱口秀,形成文字的东西总是凝重缓慢的。
写的过程中,思维的确比胡思乱想时有序、快捷,甚至有力量感。当它成形,一种如释重负的成就感在心头荡开,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
越来越发觉人的个性差异是巨大的,这直接导致作品烙上风格的印记。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感悟对生活言说着,使生活形态呈现出多样性,也使审美观点呈现出多样性。
博客时代,我们的视窗纷繁芜杂,光怪陆离,乱花渐欲迷人眼。仿佛突然发觉,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家,每个人对自身存在给予的重视都要大于对他人存在的重视,每个人又都在对他人给予程度不同的观察和审视,甚至挑剔。
这是可喜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高于自我教育,当人们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心灵空间,真善美的花朵就会遍布每个角落,人心沙漠化的惨相将不复存在。
灵感,低调的灵感,通过各种乐器和不同风格的演奏,在人心的各个角落低回婉转,相互蔓延,融会贯通,渔歌互答,感染着有缘者的耳朵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