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汝父去也

寇准和寇季将花钱的事情定下以后,就将寇季仍在了一边置之不理。

他的目光落在了苏洵、包拯、狄青三个人身上。

对于寇季在汴京城里的遭遇,寇准略有耳闻。

对于苏洵、包拯、狄青三人抛下了锦绣的前程,选择跟寇季一起到了韩地,寇准唏嘘之余,给予了高度赞扬。

寇准很健谈,跟苏洵、包拯、狄青三人谈天说地的说了足足大半天。

从学问讨论到了兵事,从兵事又讨论到了时政。

一直到了天黑,寇季四人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文昌书院。

回到了韩都的王宫里以后,寇季又和包拯、苏洵、狄青商量了一下以后的路。

包拯想继续研究刑律,苏洵想到文昌书院去研究学问,狄青想先回自己封地上去,先打两场仗,将自己封地上的野人清理干净。

对于发展封地,狄青没太多想法,他只想打仗,不想搭理其他的。

寇季觉得狄青的封地虽然处在苦寒之地,但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狄青的封地和寇季的封地相同,都临海,所以可以发展一下海贸和渔业。

狄青的封地上还有许多木材和铁矿,寇季觉得都可以发展一下。

狄青将一切一股脑的推给了寇季,弄得寇季哭笑不得。

寇季最终决定,从庆国抽调一部分人手,跟狄青去狄青的封地上,先清理了上面的野人,然后营造一些屋舍,开垦一些良田,建立一个码头,营造一个造船厂。

先让狄青的族人和狄青的旧部在狄青的封地上安居下来再说。

狄青满口答应了。

苏洵要去研究学问,寇季就将整理大食书籍,以及编撰系统的教材的重任交给了苏洵。

庆国的一切,是寇季说了算,庆国上上下下,几乎都对寇季唯命是从。

所以寇季根本不需要顾及这、顾及那的。

也不需要藏着掖着。

教材里面要添什么,他直接一股脑的往进塞即可。

所以相对贴近后世的教育模式,轻而易举的就出现在了庆国。

包拯要研究刑律,寇季也大方的批准了。

寇季给了包拯极大的特权,让包拯去折腾。

将苏洵、包拯、狄青安置妥当以后,寇季招来了庆国的所有官员,简单的搭建了一下庆国的权力机构。

大致上和大宋的三三制三权分立的制度相同。

只不过官制构建相对简单一些。

庆国地小人稀,还用不到那么复杂的官制。

此外,在三院院事上,也跟大宋有所不同。

庆国的三院正副院士,皆有参与中枢政令的商议权力。

议事堂是一个由三院正副院士和庆国国主,七人共同构建的议政之所。

寇季进一步的削弱的王权对庆国的影响,将更多的权力下放了下去。

虽说此举对王权的危害性很大。

但相对的寇氏对这片土地的统治,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简单的庆国朝堂搭建完了以后。

狄青率领着两千人,坐着庆国的大船,从庆国的东北码头出发,赶往了自己的封地。

以狄青如今藩王的身份,率领着精锐兵马在大宋疆土上驰骋,明显有些不合适。

虽然辽地全部都是狄青和寇季的旧部,也不会对他们做什么。

但是已经沦为了藩王,就要有作藩王的自觉。

狄青走后。

寇季在庆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为了拥有足够的劳动力。

寇季在庆国的权力机构搭建完成以后,推行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全民服兵役制度。

不仅庆国的宋人需要服兵役,庆国的罪籍也必须服兵役。

只不过宋人服兵役,那是真的手握着枪杆子训练。

而罪籍们服兵役,纯粹就是农垦兵团和建设兵团的结合体。

让寇季庆幸的是,寇天赐在治理庆国期间,对庆国的户籍统计十分重视。

庆国境内,但凡是活着的,全部都记录在册。

庆国地方上最基础的权力阶层是从军伍中退下来的军卒,他们的执行力很强。

再加上庆国小国寡民,只要稍微认真一下,就没人藏得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寇季推行全民服兵役制度的时候,就十分顺利。

直接规定服役的年龄和年限,然后将文书送到地方上最基层的户长手里。

最基层的户长就会将所有符合年龄的人,送到军营里。

他们都是军伍出身,眼看着自己的子弟享福都享到了造孽的地步了。

如今有机会磨练自己的子弟,他们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赞成。

于是乎,在全民服兵役制度推行下去以后没多久,寇季就征集到了十万的军卒,其中有八万就是罪籍。

仅有两万是宋籍。

虽说早在一年前,庆国的宋人就超过了罪籍。

但是大多处在年幼的状态。

寇季将服役年龄定在了十七岁到二十一岁之间。

所以能征召到的宋人数量并不多。

相比而言,当年战争将罪籍中间的青壮消磨的七七八八,只留下了一大群孩童。

孩童们如今长大了,自然到了服兵役的年龄。

一道全民服兵役的命令下达下去,自然能征召到数量庞大的罪籍服兵役。

两万的宋人被送入到了军营,成为了他们叔伯们手里待蹂躏的小菜鸡。

八万建设兵,其中有四万送到了更名为庆都的韩都。

另外两万建设兵,被分派到了两府。

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营造工程。

营造的项目十分繁杂,营造的工程量十分大。

最大的就是庆都和官道。

虽然庆国的官道已经在寇天赐主持下营造过两次了,可依然达不到四辆马车并行的标准。

所以要再次扩建。

四万建设兵到了庆都以后,寇季又从庆都中挑选了足足两万人,加入到了其中。

总共六万人,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大建设的起始,是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寇季将庆都分成了四个区域。

其中学府区暂时不动,位居于忠心的议政区是最先被炸毁的,也是最先开始督造的。

庆都内的人暂时住在临时安置区,建设兵住在兵团屯驻区。

一切安置妥当以后,寇季就将那个看着碍眼的原高丽王宫炸了个粉碎。

然后依照自己的图纸营造,不过最先营造的是那个深挖了足足有三丈多深的下水道。

下水道的营造工程遍及全城,可以说是十分庞大。

寇季在敲定了大体的事宜以后,就将工程甩给了梁适去做,自己躲到文昌书院去和苏洵一起整理大食书籍。

仅仅多了不到半个月,梁适就找上门了。

“国主……”

寇季坐在白石楼三层,正在和苏洵二人研究古希腊先贤留下的羊皮卷,梁适匆匆踏上了白石楼的阶梯,出现在了寇季面前。

寇季放下了手里的羊皮卷,疑问道:“何事?可是新城营造出了问题?”

梁适迟疑了一下,沉声道:“国主,多地一起营造工事,耗费极大。短短一个月,已经耗费了足足一百多万贯钱财。

等到各地的工事全部营造完了以后,恐怕要花费上千万贯。

以我庆国如今的税赋,恐怕需要近十五年到二十年,才能把这笔钱收上来。

所以多地一起营造工事,对我庆国极其不利。

臣以为,当徐徐图之。”

寇季盯着梁适,笑着道:“你啊你,该学一学花钱了。”

梁适一愣,愕然的看着寇季。

寇季笑着道:“这钱,流通起来才交钱。藏在国库里,那就不叫钱,那是一堆石头。所以不光赚钱是一门学问,花钱同样是一门学问。

藏富于国库和藏富于民,我更倾向于藏富于民。

钱藏在国库里,不做大事,几乎无用。

但钱要放在百姓手里,却能做许多事情。

钱在国库里,百姓们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

但钱要在百姓手里,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种田的,可以用钱财购置一些新的农具,购置一些更好的种子,甚至在耕种之余,还能用钱购置一些羊羔、猪崽等物,亦或者购置一些纺纱车、织布机等等。

如此一来,到了年底收获的时候,百姓们种的粮食不仅能高产,还能收获许多牛羊和布匹。

百姓们收获的更多,朝廷收的税赋也就越多。

经商的,可以用钱财开办更大的作坊,扩大商队规模,建立更大的铺面。

他们赚的越多,朝廷收的税赋就会更多。

所以,将钱放在百姓手里,远比放在国库里更划算。

我们的目的,是让百姓们富足,让国朝昌盛,而不是将天下所有的钱财都收敛到自己手里。

真要想将天下所有的钱财收敛到自己手里,我们干脆去抢劫好了。

何必费心费力的经营一个国朝。”

寇季一席话说完,梁适陷入到了沉默。

苏洵放下手里的笔,仰起头,一脸赞同的道:“我最初治理渤海府的时候,其实也想着帮大宋朝廷敛财的。

但是当我看到了商人进入渤海府,给渤海府带来的巨大生机以后,我就借着职务之便,在渤海府设立的码头,设立了船厂,设立了囤房货物的地方,还为那些商人提供了便利。

渤海府最初两年的收益,几乎全部被我投到了码头上。

但是当渤海府发展起来以后,获得的收益远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

所以预先取之,必先允之。

这个道理很实用。

你只看到了庆国朝廷在大批量的花钱,却没看到这些钱财流入到了民间以后,带给百姓的收益。

别的不说,仅仅是修筑庆国各地的官道和驿舍,在完成以后,带给庆国的收益就远超你的想象。

具体的我就不在此细述了,你可以自己慢慢去观察。”

说到此处苏洵瞥了寇季一眼,笑呵呵的对梁适道:“一个多月过去了,才花了一百多万贯,你就心疼的不得了了。

在我看来,有些小家子气了。

你家国主别的东西没有,钱多的是。

万万贯的钱财放在哪儿让你花,你就应该放开手,大胆的去花。

我要是你,我不仅要营造新都,营造官舍、驿舍、学舍。

我还会重新营造码头。

庆国的码头有五处,除了东北码头是纯军用的外,剩下的完全可以效仿渤海府,修筑成一个个庞大的商用码头。

沟通渤海府、登州、雷州、西阳、东阳、流求等多地货物。

还可以再次扩建造船厂,将庆国那些远超于其他各地的大船借着港口贩卖出去。

此外,庆国地广人稀,人口还在逐渐的恢复当中,但可以预测,十年、二十年以后,庆国的人口将会成倍数增长。

到时候,庆国土地上的产出,恐怕就不足以供养庆国国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所以捕鱼也可以发展发展。

庆国有最好的大船,借着大船之便,庆国捕鱼有大利可图。

国主既然舍得花钱,那能为庆国以后铺路的事情,你就应该多做,千万不要跟国主客气。”

梁适沉吟了一会儿,感慨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苏洵苦笑了一声,“我这番道理,不止说给了你一个人听,可愿意听,愿意信的人,只有你。”

梁适愣了一下,看向了寇季。

苏洵失笑道:“你别看他,他的想法比我还夸张,别人都觉得荒诞离奇。”

梁适迟疑了一下,试探的问道:“所以……我可以放开了花?花万万贯也可以?”

苏洵摇摇头,道:“万万贯你就别想了。庆国才多大一点地方,三千万贯足以将国主设想的,还有我刚才告诉你的事情办完。

所以你放开手脚花可以,但千万别贪污,最好能看紧手底下的人,让他们也别贪污。

你们要是贪了,国主恐怕就要请包拯那头倔驴出山查贪了。

在大宋,包拯查过的案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你们那点道行,根本瞒不住他。”

梁适一脸尴尬,“我从未有此想法。”

寇季笑着道:“你是我祖父的得意门生,又帮着天赐治理此地多年。他们二人信得过你,我自然信得过你。

你只管放开手脚去做。

不要怕花钱。

咱们庆国别的没有,就是钱多,还有无数人等着给我们送钱上门呢。”

梁适正色道:“臣明白了,多谢国主信任。”

寇季摆摆手,示意梁适可以下去休息了。

梁适走后。

шωш▲ тт kдn▲ ¢〇

苏洵一脸感慨的道:“在小地方待久了的人,就是没有多少魄力。你要是敢让我主持此事,敢告诉我随便花,我能将你上万万贯钱话的一干二净。”

寇季翻了个白眼,“徐徐图之,方是正道。我已经将庆国的发展提了一大节了。再猛提好几大节的话,百姓们很难适应。

再说了,我们必须将罪籍全部消化完了以后,才能大幅度提升庆国的一切。

在罪籍没有消化完之前,大幅度提升庆国的发展,两极化会十分严重。

到时候肯定会闹出大的矛盾,最后会发展成刀兵相见。

一旦死的人多了,仇恨的种子也就埋下去了。

到时候再想消除,可就难了。”

“两极化?”

苏洵狐疑的看向了寇季。

他对这个词一知半解。

寇季笑着道:“两极化,就是贫富两极化。一旦庆国发展的过猛,宋人会变的十分富庶,而罪籍依旧一无所有。

当罪籍对现状不满的时候,就会闹事,甚至于造反。

就像是大宋的地主和佃户。”

苏洵若有所思的点头。

苏洵点过头以后,看向了寇季问道:“柳永那个憨货你打算如何处置?”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我已经派人去接他了。”

苏洵感慨道:“原以为时隔多年,柳永的性子变了许多。没想到柳永还是那个柳永,脾气上来了,真的是什么都敢说。”

寇季苦笑着摇摇头,没有言语。

月前的时候,汴京城的天赐钱庄的人送了一封信到庆国。

里面的内容让寇季和苏洵二人哭笑不得。

寇季、苏洵、包拯、狄青三人离京以后,大宋朝堂上的要职出现了空缺。

大宋总理大臣一职,被彻底裁撤。

大宋三院和大宋官家赵祯商议了一下后,调遣了韩琦和柳永入京,接替了苏洵和包拯的职位。

韩琦得到了入朝的诏书以后,激动的涕泪横流,马不停蹄的就往汴京城里赶。

柳永对朝廷的诏书就有些不屑一顾。

他在得知了寇季离开了大宋以后,心里就十分不痛快。

不明真相的他,以为是赵祯卸磨杀驴,所以心怀不满。

他磨磨蹭蹭的入了汴京城,稍微打听了一下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事情的真相跟他猜测的大大的不同。

寇季之所以离开了汴京城,离开了大宋,不仅是被赵祯伤了,还被满朝文武给算计了。

柳永恼了,提起笔就在东华门前的一处石壁上,挥毫了一首词。

词名叫做《鹤冲天·汝父去也》,里面有一句非常狂傲,非常得罪人的话。

唤作‘古今帝王不容人,只留小人居高堂,忠良伤,奸佞笑。彼其娘之,汝父去也……’

好家伙,此词一出,算是将大宋朝堂上所有人给骂光了。

柳永写完词以后,笔一扔,官服一拔,潇洒的离开了东华门。

大宋朝堂上的文武看到了那词以后,差点没被气死。

弹劾柳永的奏疏如同雪片一般飘进了宫。

直言柳永犯上。

刑法司的人不等朝廷下旨,就冲到了柳永府上,将柳永一家子人给擒获。

柳永也不怂,带着一家子人就住进了汴京城的大牢。

刑法司的人之所以敢不等朝廷下旨就抓人,其一是因为柳永的词有犯上之嫌,其二就是柳永拔了官服潇洒而去。

寇季在大宋的时候,曾经因为大宋官员离任的时候过于潇洒,专门定下了相应的律法。

也就是说柳永未经朝廷许可,就流露出挂印儿去的姿态,算是触犯了大宋的律法。

寇季当时带着苏洵和包拯等人离去,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当时那个情形,没人敢那此事做文章。

柳永被抓以后,请杀柳永的人多不胜数。

但赵祯最终还是放了柳永一条生路,没跟柳永计较犯上的事情。

柳永被罢官去职,举家发配到了鸭绿江。

赵祯此举,其实就是将人送给了寇季。

只是不好明着说,所以就发配到鸭绿江。

至于柳永到了鸭绿江以后,会不会摇身一变成为庆国的贵族,根本没人在意。

也没人会去管。

寇季在得知了此事以后,就派人去汴京城内接柳永。

柳永终究是为了帮他出气才干出如此荒唐事的,寇季不能不管。

一晃儿,两个半月过去了。

柳永被送到了庆国。

庆国也因为柳永的到来,变得热闹了起来。

倒不是柳永有过人的魅力,能吸引庆国人争相围观。

而是柳永开了个头,待到柳永到了庆国以后,后面断断续续有好多人赶到了庆国。

首先是赵润,打着探亲的名义,跟着柳永一起到了庆国。

其次是西阳的使者和东阳的使者。

再就是狄青和他收下的几百悍卒。

还有流求的曹佾,以及东天竺国和西天竺国的使者。

据说随后还有黑汗国、以及黑汗附近两个没有国号,却占据着相当于一个国家疆土的两个大宋藩王的使节。

总而言之,他们几方势力进入庆国,都带了不少人手。

零零散散的算下来,足有七八千人。

他们都带了不少礼物和货物。

一起涌进庆国都城以后,不好安置。

毕竟庆国都城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了。

新的都城还在营造中,所以没地方让他们住,只能让他们扎帐篷。

寇季先见了柳永和赵润。

地点就在文昌书院。

如今的庆国都城,也就文昌书院能见人,能接待人。

再次见到柳永,寇季也是感慨万千。

年五十六的柳永,看着比寇准还苍老,头上的白发清晰可见,胡须中的白须亦是如此。

就是脸上没有寇准那么多皱纹和老人斑。

柳永依旧是那么瘦弱,似乎一阵风能够吹倒。

他着一身青衣,站在寇季面前,一脸笑意。

寇季请柳永坐下,吩咐那些‘勤工俭学’的文昌书院学生端了两杯茶水,然后盯着柳永唏嘘道:“你又是何苦呢?”

第0544章 李迪的苦心,寇季的明悟第0112章 让一个万人敌去学百人敌,我疯了?第0922章 解决问题的办法扬帆远航(九)第0508章 愤怒的狼王第0325章 以利诱之第0458章 偏向虎山行的李迪第0239章 藏不住秘密的宋人第0738章 不够!得加钱!第0228章 三方攻夏,辽人南侵第0651章 活生生打死!第0923章 你们做好一起去死的准备了吗?第0065章 君前奏对(上)第0587章 大宋朝廷在量才方面有大弊端第0215章 寇季的脸面值一百五十万贯第0771章 被人渣搅乱的计划第0864章 燕云归宋!第0013章 一个聪明的女人第0532章 只要怂的快,寇季就杀不了我第0603章 你大爷已经抵达战场第0390章 本质上是因为穷!(今晚一更……)第0515章 李迪奏请赴西域第0406章 闯宫第0991章 论五、六、九本书如何统治数个王朝第0117章 狄青的承诺第0605章 被孤立了?!第0710章 环环相扣第0598章 战?!第0897章 论封王!第0090章 叮嘱(二合一)第0220章 来自于权臣的强势镇压第0710章 环环相扣第0641章 寇季的毒舌第0169章 驾崩第0645章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0984章 三三制三权分立第1027章 扬帆!远航!第0235章 藏在军中的妇孺第0698章 昭勋崇德阁第0613章 打不赢就去死!第0300章 大宋科举弊端初现第0881章 大宋第一富第0398章 有名无实是柳郎,有情有义是虫娘第0485章 斗殴(今晚两更……)第0941章 赵祯的郁闷第0344章 收王云升入门第0545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第0528章 奢侈的朱能,怂包的李元昊第0575章 镇西军第1004章 两个狠人!第0492章 因为恐惧而拒绝?第0435章 豪赌的刘娥第0273章 佳人有约第0710章 环环相扣第0884章 水货第0405章 当皇帝好难(今晚一更……出去一下……)第0973章 包拯面对的选择题第0069章 错生帝王家第0907章 懂事的儿子,憨憨的爹第0513章 宝物难献(祝兄弟姐妹们,新年快乐!)第0954章 韩地的发展第0538章 诸事皆安,唯念妻儿第0560章 两个有眼无珠的人第0054章 有名无实的宰相第0174章 明晚三更,御花园第0607章 马上要复官了?!第0617章 冲锋!第0227章 不服憋着第0587章 大宋朝廷在量才方面有大弊端第0558章 精明的角厮罗第0258章 老倌的霸道,老卒的热情第0062章 风波第0356章 交易?第0043章 欺软怕硬刘从德第0339章 差点被遗忘了的小黑屋第0118章 王寇氏第0354章 大作坊第0633章 给你脸了?!第0460章 还没出生,就被惦记上了……第0594章 万先生第0429章 回京第0093章 祖孙相遇第0284章 接手第0111章 吐血了……第0197章 一只需要熬的鹰扬帆远航(二十七)第0820章 炎黄子孙,有守土之责第0281章 吏部衙门里全是棒槌?第0780章 大理的名人第0131章 王曙陪罪第0593章 马木留克第0551章 用人命填……第0282章 挖大坑(祝‘佐佑一声笑’生日快乐!)第0729章 我包拯,遇到了两个骗子!第0963章 虎王!!第0412章 大胆推论第0891章 将军走好!第0694章 顽抗到底?!第0230章 她美不美,我没在意,我看中的是她的才华第0011章 万花楼(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