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我小时候的生活真是单调。
在农村,那时连电都没有,更别说电视了。大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毡筒皮袄狗皮帽子,站在冰天雪地里看电影就像是过大年一样。天越冷放影队的那小发电机就越容易坏,看着看着没电了,放电影的往发电机那儿跑,看电影的男女老少跟着放电影的跑,一会儿人就围成一大堆,个个儿都伸长了脖子向里面张望,中心是那台不响了的发电机。“突突……突突突……”发电机突然响了,人们一窝蜂地往放影机那儿跑,还没跑到地儿——“突突突……突突……突……”——发电机又熄火了,于是又调转头跑,就是不看电影能看到亮也不错。有时一直折腾到天亮也没把个电影看完,人们也觉得不错,电影看不看没啥,还不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么,那些电影上的台词我都记得滚瓜烂熟的,看电影之意不在电影。
一年看不上几场电影,其它的时间做什么,没有什么作业,那不厚的语文书,我一个多星期就背下来了,不说倒背如流也是提哪儿背哪儿。早晨上学很晚,因为教室窗子小,又没电。也上过早自习,每人端个小煤油灯,太阳从小窗口照进来的时候,男生女生都成了“小日本”,煤油烟给每个孩子都画上了小胡子,大家不也不知把多少有害的气体吸进了肺里,都头疼恶心,于是早自习就再没上过。下午上两节课就放学,大家野一会儿——也就是骑骑牛、骑骑马、打个雪仗什么的,夏天可以到河里去洗澡,秋到可以到地里去偷瓜,身体的活动多些,吃喝不好倒也精力充沛。
我从小就不太好动,只跟伙伴们玩一会儿就独自走开,街头有个摆摊租小人书的老头,我常到他那儿去,不带走,蹲在旁边儿看,不论看多久只需给2分钱,带走是5分,我常蹲在那儿看,时间长了,我就在他那儿得到一些“大书”带回家去看,那些书在我们家被抄以前我都有,但从未好好看过,抄家时全给烧了。当我又在老头那儿得到那样一些书时,那种感觉是恨不得把那些书都吃进肚去,那时我认真看了《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毁灭》和高尔基的“三部曲”……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
那时读小说是我的主要娱乐。
母亲是高度近视,她要求我读书必须先洗手,在案前铺好一块白布,把书正放在布上,两肩放平,两膝并拢,两脚摆齐,危襟正坐然后读书,那像是在享用圣宴。
后来有了半导体收音机,可以听小说连续广播,可以歪靠在椅子上听,可以躺在床上听,可以钻进被窝里听直到睁不开眼,那比读小说享受多了,可没有了那种享用圣宴的感觉。只是听过之后,还是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味,那故事那人物让人想象无穷。
现在的孩子们娱乐活动多了,电视录像,网吧歌厅,酒店舞场……现代人的娱乐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神罔情迷,读小说不再是娱乐,不再是休闲,写小说也不大有人看,各种成套的精装名著,被人买去也只是给新居做装饰罢了,读书人越来越少。
学校里的语文课也不大好好读书了,现在用多媒体,各种画面音响代替了铅字,上语文课就像是看“新闻剪报(**时的纪录片系列)”。学生没有了危襟正坐的圣宴,也没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画面清晰色彩绚烂,可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却越来越小。
读小说不再是大多数孩子的休闲娱乐,但我希望小说不要在孩子生活中消失,读优秀的小说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高人文化素质,还能更好的锻炼人的想象力。读好的小说能让人透出脉脉的书香——那种书卷气。
看电影看电视上电脑或许能使我们的孩子嗲气帅气珠光宝气,但永远不会使我们的孩子有书卷气。
我感觉到书香在渐渐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