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列维时期,伊朗国内存在着这么几股势力,以巴列维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以教士阶层为代表的教权、图德党、立宪主义派及美苏为代表的外国势力。
这几股势力之中,以本土王权和教权势力及美苏势力最大,而苏联支持的图德党和民族主义者的立宪主义派属于非常弱小的势力。
在巴列维二世时期,王权前期弱小,后期变得强大;教权始终是教权;图德党迅速发展,但是遭到打压;民族阵线前期强大,后期变得弱小。
外国势力中的英国势力被美国势力取代,美国势力成为伊朗最大的外国势力。
因为巴列维二世是美国支持的,而苏联支持的图德党属于在野势力。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力量之间可以互相敌对,也可以互相支持。
一个势力中的力量可以支持本势力,也可以反对这股势力而与其他势力合作。
但是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各种势力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外国势力的介入程度。
在巴列维二世早期,由摩萨台领导的民族阵线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及策略,使其成为伊朗最大的势力。
在国际气候以美苏争霸为基础的情况下,伊朗又是石油产区,无论是美国和苏联都不可能允许伊朗独立自主,这就意味着伊朗必须选边站队。
站队苏联的摩萨台最终被美英支持的巴列维二世,以政变的方式迫使其下台。
1960年,巴列维二世彻底掌控了军队、特务机构及政局,这意味着以美英支持的王权完全占据上风。
在摩萨台时期,民族阵线与教权及图德党联合来对付王权,使王权的统治基础军队国家化。
世俗化政策和土地改革带来的结果使民族阵线与教权分裂,而土地改革则获得图德党的支持,英波石油公司国有化使英美势力开始反对摩萨台内阁。
这一系列措施,导致后来几股势力联合起来反对摩萨台内阁。
在摩萨台内阁时,王权、教权及英美势力联合来对付摩萨台的民族阵线及支持者图德党,最后以一场阴谋迫使摩萨德下台。
不同的利益却有相同的诉求,这个诉求就是摩萨台下台,而其利益考虑是摩萨台**损害了王权的统治基础军队控制权、英波石油公司的利益、教权的反世俗化利益及土地利益。
在推翻摩萨台内阁后,以美国支持的巴列维二世王权势力变得一家独大。
巴列维二世重新掌控军队、建立特务机构萨瓦克、控制内阁议会,拥有统治权力且打击反对势力的基础。
随后,巴列维二世推行世俗化及土地改革促使与教权分裂,站队美国的立场决定了必须打击图德党,民族阵线已经彻底沦为了口炮党。
无论是自强自立的摩萨台时期的立宪主义改革派,还是君主专制的巴列维及巴列维二世,都要推行世俗化及土地改革。
这就使教权觉得无论哪种制度或者主义上台,都会对他们开刀。
世俗化中司法改革和解放妇女对教权中的教义不符,在改教义还是反对世俗化的问题上,教权坚持反对世俗化。
在土地改革中,中高阶教士都是大地主,要分给佃农土地,土地哪里来?
只能是从这些教士手中取得,无论是**购买,还是强制分配都是教士们不愿意的。
教士阶层是一个以家族和血缘为基础的阶层,这个阶层以伊玛目后裔,或者是教士阶层之间的联姻来维持在教士阶层中的地位。
这种地位可以是继承,也可以使以师生之间的继承等方式来稳固教士家族的等级关系。
这就导致了老教士家族是大地主,而新崛起高阶教士不是大地主,所以在教士阶层的政治态度中,可以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
保守派为既得利益的地主阶层,而激进派为新崛起有地位但没有与地位相同经济利益的新势力阶层。
由是不是大地主这个标准决定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教权内部也有着不同的支持势力。
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反对世俗化和土地改革,因为有一些新兴的高阶教士也想成为大地主。
这种教士内部的差别,导致教士内部的保守派与统治势力或者是势力最强大者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激进派则以反对君主专制和反对外国势力为名,寻求与其他势力联合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这种利益诉求在本质上与保守派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