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立宪的构想

已经习惯于对皇帝指手划脚,让他们交出手中的权利和别人分享,那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对既得利益的放弃。

当然对于方岳贡程国祥这种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利益对他们不是主要的诱惑,可那样一来怕的是皇权高度集中后,遇上个昏庸的君主,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内监权利再大,可他们的权利是建立在皇帝信任之上的,要拿回来相对容易多了,只要碰上个明君就是一句话的事。

若是同为外臣的武将掌权,那就完全不同了,盘根错节的同僚下属,不是说夺权就能夺的了的,要顾及的东西太多了。

陈子强如何不明白他们的顾忌,认真地望着他们说:“若是文武并重,内臣退避,皇上只做居中调和,除非重大问题,平时不参与政事,是否能让皇帝的尊严至高无上,代表着大明传承万世?”

“这不可能!”

孔贞运惊叫而起,直愣愣地看着陈子强,哆嗦地问:“绣虎所言不正是倭寇那一套吗,我大明儒家正统,反而要去学他们吗?是何言...是何言啊,真是有辱斯文啊。”

其他人也直勾勾地盯着,等着他解释,陈子强摇摇头说:“非也...此为小子借鉴东瀛,加之以大宋士大夫共治的成例,勾画的蓝图,现在并不适合,但日后总能达成的目标。”

这一下杨嗣昌也惊讶起来,连忙问道:“绣虎可能说详细点,若真有实施的可能,老夫愿鼎力助之,绝无虚言。”

陈子强看看大家,见他们都注目自己等着述说,也不再藏着掖着,把英国那一套君主立宪的方法拿出来,让大家讨论。

大明自然不能生搬硬套那一套,国情不同,民族性格也不相同,生搬人家的东西会失去自我的独特性,这个民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这一点陈子强格外注意,他可不想让大汉民族消失在世界之林,儒家的传统其实有许多好东西,其对于家族民族的凝聚力是极其强大的,包容性也是最强的。

君主立宪确实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对象君权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既解决了皇权过于集中,制约皇帝成为暴君昏君,又不至于把在民众心中高高在上的膜拜对象推到,一下子失去心灵的寄托,陷入迷茫之中。

但这个时代要想成立参议院众议院是不现实的,没人会去投票选举,那样只能造成有权有钱的人暗箱操作,买卖选票,最终的结果是更乱。

陈子强的设想是扩大内阁的规模,成立一个类似于满清后期的军机处,但不能是这名字那名字过于让人误会是武将衙门了。

再在它之下成立一个带有参谋部性质的部门,由各方面专业的人才来参与策划谋划国事政事,提交给上面最终决定。

而六部职能被限制,日后只作为执行部门,不作为策划,扩编后的内阁类似于参议院的性质,重设宰相制度作为执行决策的人选,但不能是终身制,必须从下面一层层的选拔出来,最后由内阁委任,类似于君主立宪制的首相职能。

当然内阁不能只是文臣而没有武将,文武并重就是让他们都参与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如此既制约了皇权,也制约了文臣一家独大,达到平衡的目的。

“差不多就这些了,余者要日后慢慢增减,此方略目前还未成熟,大家觉得如何?”

陈子强叙述完抹了一把汗说道,解释这些太费神了,还是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否则光是这解释个大概都能累死人。

官厅中陷入一片寂静,几个阁老都在沉思着消化刚刚的言论,良久之后一个个才长吁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着陈子强。

方岳贡苦涩地笑笑开口说:“绣虎所言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可前路难行啊。”

陈子强点头回答道:“不错,此事的前提是开民智,要大量地开办学塾,让大部分人都能读书,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文章功底,但至少要识字懂得基本的道理。”

程国祥摇摇头说:“此事暂时放下吧,作为一个目标是可行的,目前还是先说说军器局和兵仗局的事,绣虎可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

陈子强点点头,沉吟后说:“现在要合并两局不现实,但要掌握制造武器,控制成本还是可行的,让曹公公出面,撤换兵仗局那些不作为和贪污的内监,派上正派识大体的内臣充当督监,管理内务就是,宋大人全权指挥,但不能作为常例,如此不会刺激到全体内臣,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哦...那宋应星若是功成身退后呢,兵仗局还归旧样,日后的武器怎么办?”

范景文问道,陈子强嘿嘿笑起来,眯着眼说:“老曹还在我不会动他们,若是老曹有一日驾鹤西去,谁说小爷不能抢了兵仗局。”

“你...你真奸啊...”

范复粹指着他笑骂起来,其他人也跟着笑起来,明白陈子强终归是要整顿太监干政之事的,也就放下心来。

杨嗣昌当场表示支持陈子强,他终归也是有为国谋利之心的,只是权利欲大了些,可陈子强欲行之事若是真的成功,作为参与者必将名垂青史,这对他的诱惑力更甚于掌权能得到的利益。

作为传统的读书人,儒家的三不朽诱惑力胜过任何一种诱惑,立德他是不要想了,立言要埋首群经抛却富贵,他自忖自己做不到,只有立功是最可能实现的,有了这目标其他的在他看来都是可以抛弃的。

想他历史上为了对付反贼何尝不是殚精竭虑,为的还不是扫灭反贼能够青史留名吗,如今有这机会还不紧紧抓住,他又不是傻子。

方岳贡等人对他如此真诚地选择支持陈子强,惊讶之后也都明白了,朝夕相处的,他们如何不知道杨嗣昌追求的事什么,他们自己何尝不是也想名垂青史,只不过比他多了一分爱民忧国之心罢了。

如此内阁开始真正凝成一股绳,对于宋应星之事很快达成共识,商议之后写成条陈,七个阁老联袂进宫,向皇帝举荐,崇祯大吃一惊,这是第一次七人共同举荐一个人啊。

第两百七十三章 沈犹龙相助第四十三章 曹化淳的主意第十七章 河北偶遇第两百四十九章 朝堂争论第八十四章 援军第两百二十一章 晋商的法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蜀王第两百三十三章 南下南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夜袭第四十八章 诱敌第八十八章 沈阳城外第一百零六章 弹劾薛国观第两百六十二章 耀州城的准备第二十八章 战荥阳(下)第二十章 招兵第八十六章 右屯之战第九十四章 韩鑛的抉择第一百八十章 洛阳福王第一百五十九章 醒悟的陈子强第四十八章 诱敌第两百六十八章 倒霉的多尔衮第一百九十九章 噩耗传来第一百二十五章 立宪的构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初一论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还是被弹劾了第两百六十章 盖州城下第三十九章 圣眷第十六章 消弭巨祸第两百三十五章 到达南京城第两百三十七章 杀人立威第一百八十四章 陈家子女(上)第四十章 又被算计了第五十章 阻击第一战第七章 连过两关第两百零二章 说服皇帝接着游说第两百五十一章 廷辩第一百八十五章 陈家子女(下)第两百二十九章 宫廷问答第两百章 布木布泰的忧心第两百八十七章 暗流涌动第一百四十七章 拉上皇帝做生意第两百七十九章 无题第三十八章 奉旨北上第一百八十章 洛阳福王第一百六十二章 投靠大明的蒙古三部第两百一十一章 吴伟业与江阴两英雄第一百章 张溥为官第两百三十五章 到达南京城第九十三章 奉旨南归第一百二十九章 卖货第一百六十三章 林丹汗的最后一位妻子第七十七章 圣旨第两百七十三章 沈犹龙相助第五十章 阻击第一战第二十一章 土制手榴弹的诞生第一百八十章 洛阳福王第两百一十三章 郑鸿逵第一百六十九章 整顿大明水师第一百七十六章 名士相聚第两百七十七章 军制改革的试点第二十二章 挥师北上第两百二十六章 血流成河第三十二章 从良的李贞丽第一百零八章 谈判结果第两百五十四章 再战辽东第五十五章 懿安皇后第一章 来到明朝第一百五十三章 战前预测第十九章 任官第一百二十章 师兄弟的密谈第二十六章 南归八十七章 豪格撤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两地都不太平第两百八十五章 交换货物的女真人队伍第两百零一章 李倧的王爵名份第十章 阴人谁不会第六十章 监军第两百二十九章 宫廷问答第八十六章 右屯之战第两百四十七章 王微求救第十九章 任官第两百四十四章 调兵遣将第十七章 河北偶遇第七章 连过两关第二十七章 战荥阳(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傅山来访第一百二十二章 双喜临门第两百四十二章 商税的争议第六章 扬名第两百一十三章 郑鸿逵第一百七十八章 复社四公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勋贵第两百七十七章 军制改革的试点第一百四十七章 拉上皇帝做生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奔赴辽东第九十七章 黄道周第二十六章 南归第两百八十一章 差点气死的吴克善第九十九章 密议改革第一百二十八章 伪装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