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消弭巨祸

毛有顺在这大太监面前头都不敢抬,恭敬地回答道:“末将是登莱参将孔有德副将,被遣来送信,其余的事秀才公没说,只说把信交给曹公公就行。”

说着奉上书信,曹化淳看后皱着眉头低斥一声道:“这孩子就会搞事,在京城不安分,到了外边还不安分,日后怎么得了啊。”

毛有顺心头巨震,这位皇上身边最大的太监,听他说话的语气不是在责备,而更像长辈关怀晚辈的样子,看来陈子强跟他的关系极为亲近。

说着和气地对毛有顺说道;“去吧,歇几日再回去,这赶路累的咱家看得都心疼,回去跟那孩子说,事情我知道了,会帮他打点的,不用担心,好好读他书最要紧,明年要是考不上举人,皇上的脸面也不好看,别光顾这玩儿。”

崇祯虽说是让他下场试试,考不上也没关系,但这世上恐怕除了徐光启这等实诚的君子,无人敢当做是真的,考不上那不是让皇帝没面子吗,是他让陈子强去考的啊。

曹化淳还让小太监拿些银子赏给毛有顺,拜别出来的副将大人晕乎乎的,从来都是文武官员送钱给太监的,没料到自己送了一趟信,还能从太监手里拿到钱。

清醒后马上把陈子强列入不能得罪的对象,要知道曹化淳可不是一般人啊,崇祯皇帝的司礼监太监,提督东厂,总提督京营戎政。

就是说不仅奏折要他批阅后给皇帝,而且还掌握着京营的指挥权,东厂的管理权,可以说是权倾天下,被人戏称为内阁老。

要说人的际遇是具有偶然性的,陈子强跟曹化淳八竿子打不上关系,只是因为一次老太监的好奇认识了,特立独行的小男孩让他很有好感。

从那以后陈子强时不时会去找他聊天,曹化淳不是一直住在宫内的,经常回府休息,也是陈子强人小没忌讳,加之他的恩师徐光启不是迂腐之人,不去约束他到处闲逛,才有的机会,一老一小说的投契,就这么成了忘年交。

明朝中后期能担任司礼监的太监,每一个都是读过书的,宫中设有内书房,专门培养小太监读书的,曹化淳流传后世的一些文章,不会输给那些高中进士的文人,可见不是没见识的草莽之人。

得到陈子强的书信,曹化淳转入宫中私底下奏明崇祯,说是陈子强得到消息,后金已经有了红衣大炮,孙承宗的援军怕是不中用了,孙元化只好擅自改变进军路线,看看能否抢在大凌河城破之前到达,先求出祖大寿等兵将再徐徐图之。

崇祯闻言大惊失色,但此时确实无良策扭转辽东战局,只能默许了这事,不过在他心里又记了陈子强一笔功劳。

却说孙元化赶到锦州,听从了陈子强原先的建议,没有急着和后金交战,而是寻找当地熟悉路况的山民,偷偷派人进入被围的大凌河城,与祖大寿取得联系。

双方约定几日几时以何物为号,让祖大寿放弃城池,杀出包围圈,自己在外攻击多处作为牵制,同时在他们突围的方向猛攻,撕开一道口子接他们出来。

祖大寿在这之前突围过几次都失败了,还被皇太极骗了几次,皇太极让自己的军队换上明军的服装,装作援军进攻,骗取祖大寿以为有接应儿突围,结果被坑了。

已经在不相信有援军的祖大寿,这回接到孙元化的密信大喜过望,他对孙元化极为熟悉,当年同在袁崇焕手下任事,两人共事经年如何不熟悉。

况且他也极推崇孙元化的才能,被后金攻击过多次,在辽东还只有孙元化所率领的军队没输过,反而收付了数座城池。

崇祯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被后金包围两个多月,粮尽到吃人肉的祖大寿,终于被救出来,孔有德的军队跟上来后,孙元化就开始展开行动。

已经知道后金有大炮的孙元化,来了个大炮对轰,皇太极自己铸造的大炮,如何比得上火器专家孙元化的大炮,无论是精度还是射程都远远不如。

接连的胜利让八旗兵失去警惕,对明朝的援军虽然保持着监视提防,但却没有侦测到孙元化的火炮火枪,是他们以前没见过的密集和射程。

被轰的人仰马翻的八旗,再也阻挡不了拼命的祖大寿残军,为了活命连人肉都吃的军队,疯虎一般扑向敌人,不要命的攻击加上外围被炮火轰的七零八落,溃散的八旗兵跟以前溃败的明军没区别。

等到皇太极止住溃兵,重整旗鼓时,大凌河城已是空城,除了残破的尸体,被啃得干干净净的骨头,在述说着战争的残酷外,再没有一个活的人。

得到消息的朝廷,对这次战争极为失望,袁崇焕当年打造的关宁铁骑,在这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前后几次援军被后金击溃,监军道张春和数十名将领被生擒。

老帅孙承宗上表请罪,崇祯对这位帝师极为尊重,安抚完他后答应了他告老的请求,让孙元化暂时驻扎辽东,暂代孙承宗整顿辽东军。

朝中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讨由谁接任孙承宗为辽东督师,周延儒提议索性让孙元化改任,但温体仁反对,徐光启因为那是他的学生而避嫌不说。

朝廷此时还真没人可以镇守辽东,洪承畴可以,但他此时刚刚接任杨鹤的位置,正着手对陕西乱民的镇压,其余人等不是不知兵,就是位置太低,无法让人相信。

也是明朝中后期只能文官领兵,不然武将多有能镇守一方的人,无论是正在辽东的祖大寿何可纲,还是在陕西剿匪的曹文诏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可惜死了一个赵率教,当然还有蒙古人出身的满桂也是名将,只是朝廷不会放心他独立领兵罢了,而他也在北京城外战死,并没有辜负了忠臣之名。

至于卢象升和孙传庭,此时官职并不大,不会被内阁放在眼里,内阁无休无止的争论,接连数天没有定论,崇祯急了。

第一百三十九章 送礼第一百七十一章 重立爵位制度第两百四十八章 圣旨南来第一百三十五章 拜年第两百三十四章 闲谈中的灵光一闪第八十九章 突袭车队第八十一章 伏击第一百一十九章 论功说过第两百四十七章 王微求救第一百二十六章 陈子强的忧愁第九十三章 奉旨南归第一百一十五章 分配任务第两百五十六章 偷袭第八十四章 援军第六十六章 密折第二十五章 战后升迁第二十一章 土制手榴弹的诞生第一百一十九章 论功说过第两百零一章 李倧的王爵名份第十二章 回乡第七十七章 圣旨第两百三十八章 祭奠第五十二章 围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各处拜年第一百八十五章 陈家子女(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两地都不太平第一百四十二章 兄弟与姐妹第八十三章 东江镇第两百六十四章 插汉部的无奈第三十五章 再次出征第九十九章 密议改革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勋贵第一百零四章 皇太极求和第两百零五章 右卫西麻第一百三十二章第一百一十四章 说服洪承畴第两百一十七章 晋王府的野望第五十五章 懿安皇后第四章 神童第五十五章 懿安皇后第两百零八章 大同煤矿第两百七十二章 府兵制和卫所军制度第两百四十七章 王微求救第两百二十九章 宫廷问答第一百五十四章 旧识巡按第两百五十八章 女真降卒第二十七章 战荥阳(上)第七十一章 礼成风波第七十七章 圣旨第两百二十章 太原晋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旧识巡按第两百三十八章 祭奠第五十五章 懿安皇后第一百五十九章 醒悟的陈子强第一百八十五章 陈家子女(下)第三十五章 再次出征第五十七章 纪念碑第两百六十四章 插汉部的无奈第四十一章 留在京城第八十章 战前布局第两百一十五章 北上的郑森第一百六十四章 还是大胜第两百八十三章 辽东战略第两百一十六章 说服吴道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岳母的忧心第两百章 布木布泰的忧心第七十五章 赴京面圣第两百一十二章 给郑成功找老师第五十二章 围城第九十四章 韩鑛的抉择第一百三十八章 各处拜年第五十三章 突围第两百二十七章 女儿亲事第一百三十章 小气包包的田弘遇第七十一章 礼成风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倪元璐的决断第两百三十一章 联合勋贵的奏章第一百八十八章 公主的婚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投靠大明的蒙古三部第一百八十七章 侯府家事八十七章 豪格撤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回大凌河堡第二十六章 南归第四十章 又被算计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岳母的忧心第九章 结仇温阁老第两百七十八章 海军种子培训第两百二十六章 血流成河第两百零二章 说服皇帝接着游说第一百九十六章 奔赴辽东第一百九十六章 奔赴辽东第两百一十四章 和郑森的对话第七十四章 孙传庭第二十四章 大胜第一百六十二章 投靠大明的蒙古三部第五十二章 围城第二章 不凡的家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双喜临门第两百零四章 出行前的安排第一百六十七章 分封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