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

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即经余平生言之,三十岁以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曾宝慈说:

看来文正这一生的学问事业,与此日戒水烟有莫大关系,因为戒水烟表示了莫大的决心……要在紧要关头撑得住,挺得起……文正的毅力与决心,在戒烟上表现出来,证明在咸丰元年上《恭陈圣德疏》的冒不测之威,在靖港失败与在湖口要以死殉职,在祁门坚持不动……在金陵克复前夕……每觉有整个崩溃之感,最后终能渡过难关,遂成大功。其后天津教案处理困难……毅然忍受……

这个推论相当有道理。

曾国藩在立志自新之始,是相当急于求成的。戒烟成功,极大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他自以为通过记日课,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点,成为焕然一新的圣贤之徒。但过了数月之后,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要改掉其他缺点,则远不如戒烟那么容易。

虽然立誓“夜不出门”,曾国藩还是经常仆仆于道。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曾国藩仍然“无事出门”,回来后在日记中痛彻反省自己“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当年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走在路上,曾国藩觉得连这样的热闹都要看,实在是“仁心丧尽”,还谈什么做圣人?但当着众多朋友的面又不好断然折返,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徘徊良久”,他还是最终停下了脚步,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他立誓不再与人吵架。然而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他却又与人爆发了一场大冲突。对象是同乡兼同年金藻。曾国藩与此人气质不合,素来就对他心存厌恶,正月初三,金氏和几个朋友来曾国藩家拜年,因为一言参差,勾起曾国藩心中的前仇旧怨,两人又大吵一架。过后曾国藩又自省道:“本年立志重新换一个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虽痛哭而悔,岂有及乎!真所谓与禽兽奚择者矣。”

至于妄言、名心,更是几乎每天都犯。日记中这样的记载不绝于笔。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二日:“午正,金竹虔来长谈。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

初八日:“果然据德依仁,即使游心于诗字杂艺,亦无在不可静心养气。无奈我作诗之时,只是要压倒他人,要取名誉,此岂复有为己之志?未正诗成。何丹溪来,久谈,语多不诚。午正,会客一次,语失之佞。酉正客散。是日,与人办公送礼,俗冗琐杂可厌,心亦逐之纷乱,尤可耻也。灯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

十一月初九日:“今早,名心大动,忽思构一巨篇以震炫举世之耳目,盗贼心术,可丑!”

二十七日:“……又说话太多,且议人短。细思日日过恶,总是多言,都从毁誉心起。欲另换一个人,怕人说我假道学,此好名之根株也。”

二十九日:“予内有矜气,而语复浮,仍尔自是器小,可鄙。”

……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吸烟有形有迹,戒烟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远比烟瘾复杂、坚韧和隐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单独挑出来割掉的。

因此,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曾国藩体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的,圣人也不例外:“从古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领悟了这些道理,曾国藩不再急于求成,也渐渐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观。他体悟到,天下没有毫无瑕疵、绝不犯错的超人。孔子自己都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可。”也就是说,大节不错就很好了,小节谁也难免会有出入的。孔子高徒颜回也被尊为圣人,因为他是孔门子弟中唯一一个做到了“三个月不违仁”的人。也就是说,连续三个月,坚持了高度自制,不犯错误。他说:圣人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缺点。“‘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

曾国藩知道了,“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叶茂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熬”,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火煮”,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同样,许多优点,也不是通过一句誓言,一段苦练,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长时间地坚持,才能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曾国藩后来曾以培养“恕”德,来说明如何通过坚韧不屈的努力,将一项外在的美德变成自己内在的品性。他说,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不愿意宽恕体谅别人:“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但是只有善于恕人,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顺遂的人际环境。所以即使不愿意,也要耐着性子强迫自己这样做。“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

“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诸而详。”一开始是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不能勉强自己,则一事无成。“若不能勉强而听其自至,以顽钝之质而希生安之效,见人之气类与己不合,则隔膜弃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复能勉强自抑,舍己从人,傲惰彰于身,乖戾著于外,鲜不及矣。”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竭,废然放弃。过了许久,始能积起心理能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终生对“恒”最为用力。举读书一例,他推崇“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他读书有愚公精神,强调“耐”字诀,“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不弄明白绝不罢休,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其实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看,曾国藩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很不科学的。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见异思迁。这是因为本我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逃避痛苦、紧张,不断追求新的刺激,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本能。如果对这种本能因势利导,则可以事倍功半。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一个人不可能每一天都具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因此,他读书是随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马克思也是这样。他钻研哲学或政治经济学久而疲劳时,便演算起数学题,或躺在沙发上读小说、诗歌,而且间或两三本小说同时打开,轮流阅读。由于各种不同信息刺激的是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读这一类书使这一部位的大脑皮层劳累了,而换读另一本书时,这一部分大脑皮层就获得了休息。这样轮换使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就减少了大脑的劳累。

曾国藩却不懂这个道理。正如同打仗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他读书行事,也以呆而硬闻名。翻开他的日记,经常会看到他数月只读一种书,而且每天读的数量都一样。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譬若掘井。以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不仅读书如此,做其他事,他也以恒字为最高准则。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在家书中说: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误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这样求恒,当然是极为痛苦的。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么办?

曾国藩的办法,一如他一生处理所有事物的办法一样简单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他以练习书法为喻,说明人在困难、倦怠、麻木面前应该如何做:“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小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的通的,便是好汉。”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国藩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因作字,思用功所以无恒者,皆助长之念害之也。本日因闻竹如言,知此事万非疲软人所能胜,须是刚猛,用血战功夫,断不可弱。二者,不易之理也。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伏卵’及‘猛火煮’二条,刻刻莫忘。”

这样当然极苦。然而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方得为一代之伟人。”事实上,曾国藩一生就是这样苦过来的。做事从无恒到有恒,他经历了无数心灵磨难。

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

曾国藩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责中,不断寻求、针砭自己的缺点。

比如对无恒这一缺点,他就终生攻伐不懈。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

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四十六岁的他写信给弟弟说:

我平生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

咸丰九年,四十八岁的他写信给儿子说: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亦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他从生到死,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让我们读几段他晚年的日记吧:

同治八年(逝世前三年)八月二十日:

念平生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极。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

二更四点睡。日内眼病日笃,老而无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郁郁不畅者,总由名心未死之故,当痛惩之,以养余年。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

余前有信至筠仙云,近世达官无如余之荒陋者。倾接筠仙信,力雪此语之诬。余自知甚明,岂有诬乎!

直到逝世前四天的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他的日记中还有这样的话: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赧!

这就叫做“几十年如一日”。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经过无数次反复较量,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他总结说:

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进取之心就逐渐懈弛,认为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而曾国藩却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他给弟弟写信说:

弟之文笔,亦不宜过自菲薄,近于自弃。余自壬子(四十三岁)出京,至今十二年,自问于公牍、书函、军事、吏事、应酬、书法,无事不长进。弟今年四十,较我壬子之时,尚少三岁,而谓此后便无长进,欺人乎?自弃乎?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第26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3)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27章 跋: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1)第23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3)第18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4)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23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3)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1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1)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26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3)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25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2)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18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4)第18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4)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25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2)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17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3)第17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3)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8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4)第1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1)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25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2)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