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洪武三十一年 下

齐泰与黄子澄两人都是朱允炆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彼此之间算是同僚也算是亲信。但从某个角度上上来说,他们还算是敌人。

都是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谁也不服谁,所以偶尔也会有些争执。从本心上来说两人都是为了朱允炆,为了这个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所以他们今日坐在了一处,商谈今后的安排,以免出了什么误会,争执起来,徒惹人笑。

政治其实就是一个取舍进退的过程,想要做成什么事情,通常需要一定的让步。

黄子澄提出削藩,先易后难,齐泰同意了。齐泰提出了要开武举,强军奋武,黄子澄也同意了。这就是一步进退。而接下来,还有不少其他的事情要谈。

黄子澄提出要肃清吏治,齐泰有提出要清查田亩。黄子澄提出要重农,齐泰又提出要抑商。两人你来我往的将整个大明朝都重新规划了一番。一个东宫侍读,一个兵部左侍郎,搞得好像皇帝和宰相一般,若被外人瞧见了,说不定会讥笑一番。

而为了不让别人讥笑,两人的话题慢慢的转了个弯。

“黄兄大才,足为天下栋梁,我看做个太常寺卿兼任翰林学士当是绰绰有余。”

“哪里哪里。”黄子澄脸上笑的跟朵花一样:“倒是齐兄于武备上的一番见解,我觉得比兵部尚书茹瑺要深刻的多了。”

“黄兄过誉了,齐泰可担当不起啊。”

两人互相的恭维吹捧,谈笑间就为对方封了官,许了愿,美好的未来近在眼前,他们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

朱允炆可不知道自己的官位已经被两人做了主,此刻,他正在徐如意的陪同下,在武英殿中接见一个人,一个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气质令人折服的读书人。

他就是朱元璋点名从蜀地汉中叫到朱允炆面前的,人称“正学先生”的方孝孺。

四十一二岁的年纪,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下颌三尺美髯,面如冠玉。身材匀称,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后背微微有些驼,但一身的正气确实让人心仪。

“正学先生远道而来,一路上累了吧,来,”朱允炆亲自给方孝孺斟上茶水,微笑道:“先生尝尝,这是上好的红袍,孤虽然不甚懂茶,但也觉得这茶味道不错。”

方孝孺起身拱手,恭敬地说道:“多谢长孙殿下赐茶,微臣感激不尽。”

若说起来,方孝孺在洪武十年的时候便考中了举人,那一年,他才十岁。这在当时可算是不折不扣的才子,神童。每一个看过他文章的人都会赞一声好,按理说考个进士功名也是不在话下。

可偏偏的,还没等他入京参加会试,他爹方克勤被卷入了空印案之中,被朱元璋砍了脑袋。而他也不得不回家守孝。

之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刻苦读书,修身养性。在之后的几年中,他的名气和才气越发的大了,几近天下闻名的程度。

洪武十五年,浙江巡抚吴沉将其举荐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见之后,说了一声:“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便派他去汉中做了一个讲学官,专职给汉中的儒生们教书。

所以说,方孝孺自称“微臣”,倒也不算错,虽然他的官职有些奇怪。

看方孝孺静静地品茶,朱允炆想了想,开口问道:“先生对于当今天下大事可有何见解否?”

朱允炆一时间其实也没什么想说的,所以就来了这么一句,大概的意思就是让方孝孺随便的说,凡是对江山社稷有用的,他都愿意听。

方孝孺放下茶盏,沉思片刻,开口道:“当今圣上为长孙殿下制定的律法制度已经很完善了,除藩王之策或有瑕疵之外,其它的,臣不认为有什么可改之处。”

“哦?”朱允炆来了兴致。

他见过太多在他,或者他皇爷爷面前夸夸其谈,针砭时弊的人,可从没见过像眼前方孝孺这般,三缄其口的。

朱允炆疑惑道:“先生此言,可是欲效仿汉初曹参之旧事吗?”

曹参,也就是“萧规曹随”这个成语中所说的曹,继萧何之后当上了宰相,对萧何所定下的一切政策不做丝毫的改动。

方孝孺微微一笑:“长孙殿下,其实您心里应该清楚,当今天下在圣上的治理下,百姓已然安居乐业。若你想让百姓们过得更好一些,不能说不可能,但是很难。而且也没有必要。”

“哦?为何没有必要?”

“百姓们没有太多的追求,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一日三餐,能有口饱饭,手里稍微攒下一点余钱即可。其它的他们不会去想,殿下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给。”

“若孤想给呢?”

“那就难了。”方孝孺微笑着,侃侃而谈:“北方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为两石上下。南方土地肥沃,两季稻谷亩产可达四石。不计其它苛捐杂税,朝廷对于田税的征收为三十税一,若是加上其它苛捐杂税并入田税中计算,大概可以折为二十税一。

而朝廷每年除了花费在水利等各项工程上的必要用度之外,余者大多都用在了给朝中官员发放俸禄上以及筹措军备上。

也就是说,殿下若想让百姓们多些存饷,就必须继续减少官员们的俸禄。而减少俸禄的后果,就是让贪腐更加严重。这一点我不说,相信殿下也能明白。”

。。。。。。

“正学先生确有大才,殿下若能有此人相助,是天下百姓之福,亦是殿下之福。”

方孝孺离去后,徐如意对朱允炆正色说道。

“哦?”朱允炆惊讶的看着徐如意:“从没见你如此推崇一个人,今日你二人只见了一面便得出如此结论,详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殿下,奴婢懂得不多,但却也知道,治理天下,不外乎文治武功。正学先生不懂军事,点出藩王之弊,却不细说,说明此人有自知之明,不是纸上谈兵之人。而说起文治,他从民生入手,将百姓的收支说的头头是道,又以数字为依据,令人信服。最后又讲决策之权交到了殿下手中,说明他知进退,尊上。这样的人,难道还不是大才吗?”

说实话,徐如意心中对这些古代的道学先生们印象并不是很好,尤其是接触了黄子澄,齐泰等人之后,反感尤胜。

全凭想象做事,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刚愎自用。书生误国,指的就是他们这群人。

原本以为这方孝孺也是一丘之貉,如今一看万全不是一个概念,在这里,徐如意不得不敬佩朱元璋识人之明。

朱允炆若有所思的回味着之前方孝孺和徐如意所说的一番话,徐如意也不打扰,静立一旁。

不知何时,殿外一个小黄门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

“殿下,殿下!哎呦!”小黄门在门口被绊了一跤,摔了一个大马趴。脸上都嗑出了血,却顾不得擦,三步两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口中呼喊道:“殿下,大事不好了!”

朱允炆还没反应过来,徐如意上前厉声喝道:“慌慌张张的像什么样子!有什么事情想清楚了再说!”

“是!”小太监被徐如意的样子吓了一跳,咽了一口口水,勉强稳定心神,哆哆嗦嗦的说道:“殿下,皇上刚才在御花园中赏花,突然口吐鲜血晕倒了,至今昏迷不醒,已经被抬到了养心殿中,张公公他。。。”

“你说什么!”朱允炆听到此处,站起身惊呼一声,随后身子晃了一晃,眼见着就要晕厥过去。

“殿下!”徐如意赶忙扶住,右掌贴在朱允炆后心处,一股温和内力注入,稳定朱允炆心脉气血。

“我,我。。。皇爷爷!”总算没有倒下,朱允炆大喝一声,向着养心殿奔去,徐如意紧随其后。

“皇爷呜呜呜。。。。”气喘吁吁的跑到养心殿门口,朱允炆开口就要呼喊,却被身后的徐如意一把捂住了嘴:“殿下,小点儿声,小心惊扰了皇上!”

“啊,哦!”朱允炆点点头,随后尽量的轻手轻脚的急急走了进去。

龙床上,朱元璋双目紧闭,面色惨白。一个老迈的太医在一旁闭目号脉。

朱允炆挥挥手止住就要下拜的宫娥太监,随后双目紧紧地盯着太医。每一次太医眉头皱起,他的心都跟着“咯噔”一声。

半晌,太医放下了朱元璋的手腕,轻轻的放在锦被中掖好,向殿外一指,轻声示意道:“殿下,请跟我来。”

养心殿外,朱允炆迫不及待的问道:“皇爷爷到底怎么样?”

“殿下。”太医低声说道:“据微臣看来,陛下气血充盈,脉象平稳有力,好似壮年男子。。。”

“这么说我皇爷爷没事?”朱允炆惊喜道。

太医摇头道:“殿下,恰恰相反。陛下如今已是七十高龄,还有如此脉象,实属反常。据微臣猜测,当是陛下练过霸道的内家真气导致。”

“所以到底是什么情况啊?”朱允炆记得都快哭了。

徐如意上前一步,沉声说道:“你就直接说,圣上为什么会晕,又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其他的不必细说!”

太医看看徐如意,又看看朱允炆,涩声道:“陛下会晕倒,当是因为受了头风或一时心气不振,导致体内真气躁乱所致。臣马上开一副药,圣上每日按时服了,短则七八日或可醒来,但也可能。。。”

“也可能怎样?”

太医叹息一声,摇了摇头。

朱允炆惊呼一声,昏死过去。

“殿下!”

“长孙殿下!”

“快传太医!”

“我。。。我就是啊。。。”

。。。。。。

三月初九,朱元璋病倒,昏迷不醒。经太医连番救治,终于四月十五醒来。但朱元璋醒来之后神智已然不清,时常发烧,说胡话,口流涎水,痴痴傻傻。身体也一日比一日的衰弱起来。

在朱允炆的含泪默许之下,大内总管老张开始带领着各司监宦官们准备皇帝大行所需一切用度,棺椁,白绫,孝带,灵堂,种种布置。

天子病危的消息在朝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毕竟天子的身体状况近臣们都是有所预料的。倒是远在八方的各路藩王接到皇帝病重的消息,心中不安。纷纷轻车简从,奔赴京城。

藩王之中,只有一人例外,那便是燕王朱棣。多年头疾,在接到父皇病重的消息时,一时受不住打击,失了魂魄。每日里面向南京方向跪拜,眼神呆滞,好似痴了一般。消息传来,朝臣都表示理解,并称赞燕王纯孝。

朱允炆、徐如意、黄子澄等人自然明白朱棣的狼子野心,但还是没有说什么,毕竟天下舆论诚诚,若轻下诛心之言,恐怕会让藩王不安。

。。。。。。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九,天子再度吐血,陷入昏迷。

太医诊断后称:“或有不可言之事,宜早作准备。”

消息一经传出,众臣不安,天下惶恐。监国皇太孙朱允炆下令,罢朝十日,衣不解带的日夜伺候在床榻之前。

“殿下,东厂提督太监徐如意求见。”小圆子轻声说道。

“宣,”话音刚落,朱允炆又改口道:“罢了,还是孤去见他吧,免得惊扰了皇爷爷。”轻轻将朱元璋枯槁的大手掖回被子里,朱允炆起身向屋外而去。

“长孙殿下。”徐如意躬身下拜。

“平身吧。”朱允炆摆了摆手,皱眉道:“皇爷爷病重,孤心乱如麻,有什么事情你先做了,回头向朕通秉一声就是。”

“殿下,这件事奴婢可做不了主。”徐如意开口道:“不可言之事或在眼前,各路藩王不日便会入京,京中兵马调动还需殿下手谕。”

“啊?哦。”朱允炆先是一愣,随后明白过来,也不多说什么,几步来到书案前提笔落墨,复又拿出印鉴盖上,递给徐如意:“你看着办吧。”

“奴婢遵旨。”徐如意躬身退下。

第二百七十七章 真人?真人! 2第一百八十九章 京中第二百六十五章 风火 4第二百零二章 楼兰四卫之青丝断第七十二章 武林盟主第一百九十七章 养蛊第二百零三章 楼兰四卫之黄沙卷第六十八章 武林大会8第三章 命运无常第五十五章 争斗难免第二十六章 年关岁尾第九章 梦醒之后第二百二十六章 所以贫僧来了第三百六十章 血参第二百一十四章 打算盘第三百六十二章 贾文和第五十四章 茶摊闲谈第一百六十章 世子进京 1第一百八十章 合纵连横第三百一十五章 黑城中的闲人闲事 2第二百零一章 快活林第一百二十八章 余波第二十八章 佛母赛儿第三百六十六章 无心插柳第三百九十章 开门第二百一十四章 打算盘第三百五十一章 登门第十七章 出宫去也第一百零六章 论阉宦2第二百零一章 快活林第三百六十四章 童谣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漠一片云第三百二十九章 顶上之战 4第一百九十三章 博弈第一百六十章 世子进京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少林局 2第二百五十五章 七杀破军会贪狼第七十三章 盟主之计第三百七十一章 提醒第一百二十章 黑猫,推一把第三百八十七章 惊雷第一百二十九章 庖丁解牛第二百二十章 去东厂第二百五十六章 七杀破军会贪狼 5第二十二张 山顶一会第九十七章 放牛皇帝(下)第三百零三章 建武元年初 3第十三章 奴婢本分第二百四十五章 藏身龙门第四十四章 风起云涌8第四章 殿内奏对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师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二十三章 齐国忠 下第四十五章 风起云涌9第一百七十八章 白骨六重第九十九章 金针沈家第一百六十四章第二百五十一章 东风将至第二百八十四章 血满京华 1第三百六十七章 肉食者鄙第一百七十二章 三面佛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二十三章 上山的路 2第三百九十二章 殇 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清扫第一百三十三章 开宴与走狗3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师第一百七十九章 烟雨相传第一百七十一章 谜底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二十五章 联手自保第二十一章 低调好难第十六章 各有算计第五十章 白莲疑综第三百七十八章 恶趣味第三百七十六章 祝融驾前第一百五十七章 解缙说书与内阁之议第一百一十七章 开端第三十二章 初试辟邪第二百五十七章 七杀破军会贪狼 6第二十一章 低调好难第一百一十七章 开端第一百五十四章 皇帝大行第一百七十二章 三面佛第三百四十章 快嘴鱼的幸福生活第三百二十一章 闹剧之始第一百七十二章 三面佛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门第六章 一场交易第三百零四章 建武元年初 4第一百六十四章第七十七章 天降铜柱第一百四十章 如跃在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明的骗子第五十九章 蜀王朱椿第四十一章 风起云涌5第十一章 我要看着第二百七十章 弦断,佛临,一念魔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