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空军都决定了,引进马可尼公司的各种电子设备,用来改造歼七,紧随世界的步伐,但是,就在定金啥的都掏了之后,空军又不要了。
这个时候,这些资金眼看就要浪费了,于是,当时的6611研究所,决定自己搞下去,专门供出口,这个歼七m的m,就是代表出口的意思,而在出口了之后,空军又回心转意了,觉得这款战机不错,自己就装备了一批,典型的出口转内销,这批空军自己装备的,就被赋予了歼七2m的编号。
和出口的歼七m,同样采用了大量的西方航电设备,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批电子设备,是在八十年代初引进的,所以,现在这款歼七2m交换过来,可以让这里的技术人员拆解,仔细研究。
自己能生产的,就自己仿制生产,自己不能生产的,那就从国外引进,这架已经改装好的战机,可以给他们很大的启示,让他们缩短研发的时间,让椰枣国人满意。
至于另一架歼七e,最大的启迪就是它的双三角翼和前缘机动襟翼,这种翼型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秦观说的在近距格斗中可以比得上f-16,这款翼型就是最大的贡献者。
同时,它的机翼内部,设计了整体油箱,大大地增加了载油量,提高了战机的作战半径,更是能够获得国外客户的青睐。
采用歼七2m的航电,加上歼七e的翼型设计,肯定能够满足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然后快速地改进出来。
如果把歼七mg搞过来,它的电子设备就太先进了,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现在,面对着这两架已经完成“改造”的战机,秦观心中还是很轻松的,这每一次进入系统,居然都开始偷偷摸摸的了,那可是自己的大脑啊,自己搞的像外人一样。
秦观想到这里,就觉得这事实在是太奇葩,如果自己再开放一点,那就一切解决了,现实中有漂亮温柔可爱的妻子,在大脑中有一个大胆泼辣开放的丽莎,如果自己能接受,那还怕什么?
再说,自己都当了好久的和尚了,在大脑的世界里面啪啪啪,那就是yy吧,怕什么?
这个想法,当然只是一闪而过,秦观再次坚定自己的信念,精神上出轨也不行,自己是有原则的。
等等,自己好像还忘记了什么?
航空发动机涡轮单晶气冷叶片!
自己可是在牛国人面前夸了半天的海口了,现在,牛国人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可以说,如果证明了己方有这个技术,那么,牛国人为了得到这项技术,那斯贝的改进,其他的项目的合作,牛国人肯定不会再使绊子,如果证明己方是在吹牛,那己方在国际上的声望都会大大地降低。
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地步了,而解决的办法,自己本来是可以去武器坟场和武器资料坟场翻一翻的。
但是现在,想想进去就受到丽莎的纠缠,这每一次增加新的精神力,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这以后要继续升级系统,自己还不知道要多头疼呢。
同时,秦观不能说是自己研制的,毕竟,这东西,要是最专业的人才行,秦观可以提名称,却不能成为这种项目的负责人,否则,对方不怀疑,那不是傻子么?
秦观,本来就是一个坦克厂的工人,提供了几个好点子,然后山寨了一款重卡,成为了厂长,因为他的脑子活泛,所以被上级提拔,专门用来搞进出口贸易,这些都可以解释。
但是如果说秦观居然还是发动机方面的专家,是杰出的材料专家,那就扯淡了。
这个项目,必须要拉一个人出来,找谁呢?
秦观的脑子里,想起了一个人来。
张立同院士。
这是一位女士,她在材料方面的贡献,书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她38年出生,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热力加工系, 58年随国家院系调整到西北工业大学热加工系学习铸造专业, 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她的一生,都在和材料打交道,最近的突出贡献,就是在76年,她成功攻克困扰航空熔模铸造生产十几年的刚玉型壳高温变形问题,研究发展了保温壳型工艺和低热应力熔铸工艺,制造出了汉国第一个无余量叶片。
(稍稍解释一下,专业名字,无余量,对应有余量,叶片的毛坯,先是进行精铸出来的,在精铸完了之后,需要稍稍大一些,放到车床上加工,这就是余量的含义,而无余量,指的是精铸出来之后,直接就是需要的形状,不需要任何的再加工。)
而张立同院士的研究,现在也和斯贝项目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上,1980年,在张立同的科研理论指导下,汉国首次采用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铸造成功了第一批高精度、低粗糙度的斯贝低压一级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
新铸叶片的尺寸精度及内部质量与国际著名的罗罗发动机公司的斯贝发动机叶片相当,表面粗糙度还略低于英国叶片。
这也是当时罗罗公司不提供这些生产技术,国内被迫进行研究,最终获得的突破。
张立同主持研究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不仅将汉国的熔模铸造水平推向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还为发展汉国新型发动机复杂内腔叶片及薄壁复杂整体构件奠定了理论和工艺基础。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只是一个引路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