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永乐大典,三宝太监

侧殿大门开启,二十岁出头的宁王朱权,快步从中走出,抬手叫住了四哥朱棣。

“十七弟,你……唉!”

朱棣在马上看着他,长叹道:“四哥不该来,使你心里害怕躲着,也罢,四哥不多留了,能见十七弟一面也不算白来一趟,四哥心里满足了,也该告辞离开!”

说完拉着马绳,就要离开。

“四哥!!”

朱权忙追上去,拽住朱棣马绳,恳切道:“弟弟年轻不经事,哥哥就原谅弟弟这次吧!”

朱棣止住停了马,朱权亲自为他牵马回殿门前,再恭请四哥下马,重新入殿内叙话。

朱棣见好就收,与他进了殿内。

“十七弟,借我五万兵!”

落座后,朱棣一句话就让朱权火烧屁股般,坐立难安。

他早猜出四哥来意,就是想收编大宁都司的兵马,软的也好硬的也罢,拿不到兵马四哥就不回去!

朱权看向自己府里众人,发现他们都不吭声,再看向妻子张氏,她也只是抱着儿子坐在那。

朱棣说道:“靖难的起因、缘由,想来十七弟都已知晓,七月时,张昺谢贵二人奉奸臣之令……”

随着四哥的讲述,朱权沉默下来。

父皇崩后一年里,他已经想了太多,尤其是在今年四月,建文帝连废四王,逼死湘王后,他就知道,这事一定会轮到他头上!

“四哥。”

朱权委婉说道:“在您起兵靖难后,朝廷就削去了我统领的宁王三卫,大宁都司兵马虽多,却已被朝廷拨给刘真、陈亨与卜万三人,去哪儿我也不知道了。”

“他们在松亭关,十七弟岂能不知?”

朱棣直白说:“陈亨托心于我,只要十七弟支持,他就肯为我说服陈文、徐理二人来投。”

朱权立刻问:“先前卜万下狱……”

“是我用的反间计!”

“……”

朱权只感到无奈,更头疼万分,四哥来势汹汹,把话都挑明了。

如此一来,除非他现在就下令逮捕四哥,否则这事完不了——四哥连陈亨是他的人都告说出来了。

王妃张氏先起身给朱棣行礼感谢,再对朱权说道:“殿下,妾身方才听到四哥说,那位楚史官赠予了许多宝贝,不久前四哥也送来了一本医书,妾身按照医书用药,身体好了许多,可见这位楚史官确是来历非凡。”

提到这事,朱权也给朱棣道了谢,问道:“四哥,你说的这位史官……”

朱棣微微一笑,把刚才朱能的话又说了一遍,且是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讲述:

“……真定之战后,楚史官骑着马,面前漂浮神光流溢的宝书,一步步穿过战场,进了城,见到长兴侯等人后,给他们透露了各自的命数!”

众人纷纷看着燕王,想象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史官没有参与进战场厮杀,只在两军对垒结束后,骑马缓步踏过满地的尸体,为死去的人上了一炷香,又给投降的将领泄漏了他们之后的命数!

朱权忍不住问道:“那位史官可有说起我?”

朱棣神秘的说:“不如我把史官请来,十七弟你来问他。”

“我?!”

不知为何,朱权顿时紧张起来,心里挣扎了好一会,才艰难点头:“也好,四哥就把史官请来,明日我斋戒沐浴,再出城迎史官。”

“哈哈哈。”

朱棣大笑,“史官下凡岂有走城门之理?十七弟且等上片刻,史官很快来到!”

他当着朱权的面,撕掉了一张纸条。

众人注视下,纸条化为了星点消失。

朱权更加紧张,张氏也不禁看向四周,心中猜测这位史官会以何种方式来到。

朱棣悠然喝茶。

一会儿后。

朱权按耐不住,问:“四哥,史官会不会今日没空……啊!!”

骤然间,殿内多出一人,把朱权吓得一激灵。

众人也只感觉眼前闪过什么,定睛看去,殿内多出一位长相俊朗,气质出尘,穿着古怪的年轻男子!

“史官,您来了?”

朱棣起身恭敬行礼,朱能也朝年轻男子行了一礼,众人回过神,原来这就是史官。

宁王府众人纷纷行礼,口称见过楚史官等话。

“……无需多礼。”

知道这里是宁王府后,楚祯大概了解了什么情况。

他被朱棣这厮利用了一次!

用他穿越出现,吓住宁王府众人,坐实他有天命,是当之无愧的明太宗。

“史官,您请坐!”

朱棣把自己刚才的位置让出来,满脸笑着说。

楚祯也没客气,坐下来,先问朱棣:“宁王答应把兵马借给你了?”

朱棣兄弟二人对视一眼。

“还未曾,但我想十七弟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朱棣自信的说。

朱权不去看自己四哥,转而问楚祯:“听说您前知五千年,后知五千年,知晓我等将来事,也知道我四哥将会成为‘明太宗’!”

三字给他加重语气,楚祯笑起来。

发完小小的牢骚,朱权继续说:“不知史官能否告诉我,这场靖难会以何方式收尾?我宁王府,我父皇分封的诸王,将来又会如何?”

宁王府众人齐刷刷看来。

五岁的朱盘烒在母亲怀里想说话,被张氏及时堵住嘴巴。

“你问题涉及到的人太多了,三言两语说不完。”

楚史官的话,让宁王朱权脸色尴尬。

朱棣倒是毫不意外,史官和朱国瑞说话也是如此。

楚祯反问朱权:“我如果说,这场靖难会持续四年,最终是燕王他在几次大战后,率兵南下,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消失,燕王登基,年号永乐,后世人称永乐大帝,伱会不会帮助他?”

朱权等人一时被这信息量极多的话惊住。

直呼建文帝名讳,靖难将会持续四年,建文帝崩,四哥年号永乐。

“为何加个大字?”

朱棣第一个对“永乐大帝”这称呼表示不解,三国时孙权的谥号是大,史书称吴大帝,永乐却是年号。

楚祯笑了下:“单纯是后世对政绩斐然的帝皇称为大帝,没别的含义。”

朱棣立刻改口:“永乐大帝这名字听着就好!”

他忍不住有些沾沾自喜了,尽管如今离夺皇位还差万里远——从大宁府一路打到应天府,万里远。

“永乐大帝……”

朱权神情复杂的看向四哥,当初大哥病逝时,他们兄弟难得聚在应天府。

那时候,他就忍不住想,父皇会立谁为储君?

二哥秦王?三哥晋王?

还是大哥的儿子?

当时他就没有想到四哥,事实也确实没轮到四哥当太子。

谁知,侄儿登基后,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往死里整他们这些藩王,四哥终于被逼起兵。

两个月前,朱权听到四哥以“奉祖训靖难”为号起兵,心中除开为四哥担忧外,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想法:

等四哥败了,朝廷或许会收回削藩之策。

谁知,两個月后,事情就变得如此诡谲!

“敢问史官。”

朱权再拱手问道:“不知靖难前后,我府中妻儿会如何?”

“你先回答我。”楚祯把问题扔回去。

朱权没法,只好答道:“四哥以一个都司兵力靖难,想打到应天府太过艰难,不过,若是得史官相助,倒也有几分可能。”

楚祯没接这话,让他和朱棣说吧。

朱棣更不可能说话,等十七弟做决定!

朱权咬咬牙,说道:“若四哥真的是太宗永乐帝,我愿助四哥一臂之力!”

仅是一臂之力,多的没有。

“那行,我跟你说一下史书里你们的事。”

楚祯召出史书,不为别的,单纯增加点可信度,也不必花点数,如此够了。

朱权、张氏、朱盘烒等人,睁大眼睛看着这本神异宝书!

楚祯瞥了一眼,“她是你妻子张氏?”

“妾身张氏见过史官。”

王妃忙再次起身见礼。

楚祯点头,说道:“靖难中,你妻子将会病逝,至于是何年、因何病去世,都未曾记载,只大概推测是在北平府去世的。”

宁王府众人被吓住。

“我怎会去北平府?!”张氏惊讶问,又看向丈夫。

朱棣心里咯噔一下。

楚祯说道:“燕王离开大宁府时,带走大宁兵马及宁王一家。”

“……”

“……”

朱权眼神幽怨的看向四哥。

朱棣一阵尴尬后,忙回答:“史官说了,史书不可尽信!”

楚祯笑道:“的确是,史书里说,燕王领兵来到大宁府时,城墙突然刚好塌了,燕王大喜,领军入城,秋毫无犯,顺利带走宁王妻儿老小。”

“刀笔小吏,胡编乱造!”

朱棣矢口否认,又赶紧说:“史官别误会,我说的是城墙崩塌那段是胡编乱造,没别的意思。”

朱权憋了半晌,才说:“四哥,你在史书里用的什么计谋才抓住我的?”

朱棣:“……”

必然是抓住了十七弟,顺带威胁他,才要走了兵马。

又怕他反悔,干脆请他去燕王府算了。

朱棣含糊道:“我与十七弟多年未见,你嫂子也很想念弟妹,咱们在北平待一块增进兄弟情谊!”

朱权没理会四哥,直接问史官后续的事情。

“咳咳!”

朱棣拼命咳嗽使眼色。

但楚祯一概当做没看见,主打就是一个诚实!

“燕王入主应天府,为永乐帝,宁王要求改封南方,先是求苏州,再求钱塘,最终永乐帝给他封在南昌。”

藩王守边其实是苦差事,几乎每个藩王都想回南方,封地小点都没关系。

楚祯继续说:“之后,有人告发宁王以巫术害人……”

“此乃诬告也!”

朱权生气道,打断了楚祯的话。

朱棣也说:“十七弟怎会巫术?可见史书不可信!”

楚祯看破了兄弟俩的心思,笑了下,往下说完:“永乐帝没有采信,宁王至此弹琴读书,不问外事,寿尽而终。”

半晌,朱权才对朱棣说:“四哥还是要削藩。”

用削藩一词,概括诬告之事。

“削藩是必然的。”

楚祯先说道,意味深长的看向朱棣,希望他能顶得住老朱现出“真身”时的怒火。

“史官为何说是必然?难道就不能兄友弟恭?”

朱棣感受到了杀意。

“不但要削藩,还要革除藩王公侯的世袭罔替、禁止女人裹小脚、废殉葬、改科举,开海禁……”

楚祯列了一些,对二人说道:“这些事情,你们也不必多猜,之后就会知道为什么。现在我说完了,宁王你看着决定。”

朱棣心中虽疑惑,但如今也管不了后面的事,期待的看向十七弟。

朱权想了好一会,才又问:“先前四哥你说的,史官送给你的东西……”

“把电台拿来!”

朱棣吩咐朱能。

楚祯看到,朱能走出殿外,喊了一声:“三保公公,燕王有令,把电台呈上!”

“三宝公公?”

楚祯心中一动,起身走出殿外,众人不解,也跟着走出去。

一位面上无须,三十余岁的男子走来,将一个锦盒双手递给了朱能。

“你叫什么名字?”

楚祯已经猜到,但还是开口问他,想确定一些事情。

“回史官,我小名叫三宝,或三保。”三宝太监恭敬答道。

“你以前是云南人?”

“是云南,十多年前进宫。”

楚祯连问了他一些问题,才让他退下。

众人更是不解,刚才面对宁王时,史官远没有这样好奇,这三宝究竟是何人,比宁王还重要?

楚祯也没有解释,只笑着对朱棣道:“等他立了功,你再给他赐一个名字,就叫郑和吧!”

三宝太监郑和,据说是因为在接下来的郑村坝一战中立了功,才被朱棣赐姓郑。

楚祯不知道待会还有没有郑村坝之战,干脆说出史书里三宝太监的名字。

下西洋的郑和有了,永乐大典还远吗?

第355章 离许都第162章 周幽王听了也要为之发笑!第397章 庆中秋孽缘生孽情第221章 谁有福气娶了林妹妹第313章 妙玉送茶第39章 隆庆开海,白银三100000000二第281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第169章 瓦岗鸿门宴,大唐玄武门第404章 栊翠庵楚祯品茶第228章 应天府参谋处第103章 长安岁一年(上)第358章 凤穿牡丹秦可卿第10章 楚郎君是真的第19章 知恩图报贾雨村第194章 宋徽宗有难了第352章 赴宴第240章 朱元璋:我要五百电报机第190章 洪武,贤后,太子,燕王第362章 新隆中对第203章 大明科学院:音速光速,日食月食第175章 楚大爷一进大观园第342章 见岳父第70章 李密败者有三第14章 围攻隋朝都城,大兴!上新强了,感谢大家支持第54章 免二死刘文静第89章 程咬金,秦琼第75章 洪武帝彪炳古第8章 史官,楚祯第88章 半路杀出个李世民第313章 妙玉送茶第107章 顺朝齐王李世民第328章 太子朱棣第372章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第300章 朱元璋:你皇考打不死你第140章 立科学,废儒家,唯有楚真君能办到第308章 请史官做见证!第4章 超时空史记第116章 拜楚先生为工部尚书第149章 如此字谜,怕是楚郎君水准第17章 茶与手电筒第186章 真实宫斗第271章 金榜题名第39章 隆庆开海,白银三100000000二第211章 长孙氏,阴氏,杨氏第358章 凤穿牡丹秦可卿第113章 言官(上)第6章 不会写词李清照,写词一般苏东坡第176章 楚先生,请!第279章 婚事,出门第189章 大明应天护国楚真君第145章 大明海军,鸟粪石第118章 春分了,该削藩了第1章 兄友弟恭李世民第164章 甄英莲重逢生母第399章 清照黛玉游长安(上)第304章 元璋,国瑞第318章 退敌之法,疑兵之计第133章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第134章 扒灰(上)第359章 少女茶第332章 明珠塔,自助餐厅第101章 扒锡灰什么意思?第284章 下红定,饮许口酒第275章 最后的秦王宴第229章 平梁王第400章 清照黛玉游长安(下)第162章 周幽王听了也要为之发笑!第230章 只需一纸聘书,就把你给嫁出去第197章 林妹妹是吃醋了?第313章 妙玉送茶第400章 清照黛玉游长安(下)第140章 立科学,废儒家,唯有楚真君能办到第324章 太祖显灵了!!!第274章 泳衣装第386章 栊翠庵妙玉诵经书第50章 我为元帅,兄长请先回长安第302章 士气如龙第357章 栊翠庵品茶第255章 昆明池杀秦王第343章 潇湘馆打仗了第398章 大唐灭DTZ第9章 落笔改史第248章 千年之计定云南第332章 明珠塔,自助餐厅第142章 林妹妹搬出贾府第78章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上)第58章 华夏之大第66章 药方,本草集,玉米第392章 庆中秋甄家被抄第90章 虎牢关外第43章 表姐夫蔡京,表妹夫秦桧第5章 北宋李小娘子第221章 谁有福气娶了林妹妹第97章 唐诗宋词,盛世风韵第284章 下红定,饮许口酒第6章 不会写词李清照,写词一般苏东坡第342章 见岳父第253章 玄武前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