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驴打滚儿 (2)

“孩子都没了,我还回去干么?不回去了,死也不回去了!”宋妈红着眼狠狠地说,并且接过妈妈手中的汤匙喂燕燕,好像这样就表示她待定在我们家不走了。

“你家丫头子到底给了谁呢?能找回来吗?”

“好狠心呀!”宋妈恨得咬着牙,“那年抱回去,敢情还没出哈德门,他就把孩子给了人,他说没要人家钱,我就不信!”

“给了谁,有名有姓,就有地方找去。”

“说是给了一个赶马车的,公母俩四十岁了没儿没女的,谁知道是真话假话!”

“问清楚了找找也好。”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宋妈成年跟我们念叨的小栓子和丫头子,这一下都没有了。年年宋妈都给他们两个做那么多衣服和鞋子,她的丈夫都送给了谁?旧花棉被里裹着的那个小婴孩,到了谁家了?我想问小栓子是怎么死的,可是看着宋妈的红肿的眼睛,就不敢问了。

“我看你还是回去。”妈妈又劝她,但是宋妈摇摇头,不说什么,尽管流泪。她一匙一匙地喂燕燕,燕燕也一口一口地吃,但两眼却盯着宋妈看。因为宋妈从来没有这个样子过。

宋妈照样地替我们四个人打水洗澡,每个人的脸上、脖子上扑上厚厚的痱子粉,照样把弟弟和燕燕送上了床。只是她今天没有心思再唱她的打火链儿的歌儿了,光用扇子扑呀扑呀扇着他们睡了觉。一切都照常,不过她今天没有吃晚饭,把她的丈夫扔在门道儿里不理他。他呢,正用打火石打亮了火,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小驴大概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脖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儿牙过去打开了一袋子干草,它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种在花池子边的玉簪花又给踩倒了两三棵。驴子吃上干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它!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朝窗外看去,驴没了,地上留了一堆粪球,宋妈在打扫。她一抬头看见了我,招手叫我出去。

我跑出来,宋妈跟我说:

“英子,别乱跑,等会跟我出趟门,你识字,帮我找地方。”

“到哪儿去?”我很奇怪。

“到哈德门那一带去找找——”说着她又哭了,低下头去,把驴粪撮进簸箕里,眼泪掉在那上面,“找丫头子。”

“好的。”我答应着。

宋妈和我偷偷出去的,妈妈哄着弟弟他们在房里玩。出了门走不久,宋妈就后悔了:

“应当把弟弟带着,他回头看不见我准得哭,他一时一刻也没离开过我呀!”

就是为了这个,宋妈才一年年留在我家的,我这时仗着胆子问:

“小栓子怎么死的?宋妈。”

“我不是跟你说过,冯村的后坡下有条河吗?……”

“是呀,你说,叫小栓子放牛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净顾得玩水。”

“他掉在水里死的时候,还不会放牛呢,原来正是你妈妈生燕燕那一年。”

“那时候黄板——嗯,你的丈夫做什么去了?”

“他说他是上地里去了,他要不是上后坡草棚里耍钱去才怪呢!准是小栓子饿了一天找他要吃的去,给他轰出来了。不是上草棚,走不到后坡的河里去。”

“还有,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小丫头子送给人?”

“送了人不是更松心吗?反正是个姑娘不值钱。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现在我就不能不找回她来,要花钱就花吧。”宋妈说。

我们从绒线胡同走,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交民巷就是哈德门大街。我在路上忽然又想起一句话。

“宋妈,你到我们家来,丢了两个孩子不后悔吗?”

“我是后悔——后悔早该把俺们小栓子接进城来,跟你一块儿念书认字。”

“你要找到丫头子呢,回家吗?”

“嗯。”宋妈瞎答应着,她并没有听清我的话。

我们走到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门口,宋妈在石阶上歇下来,过路来了一个卖吃的也停在这儿。他支起木架子把一个方木盘子摆上去,然后掀开那块盖布,在用黄色的面粉做一种吃的。

“宋妈,他在做什么?”

“啊?”宋妈正看着砖地在发愣,她抬起头来看看说,“那叫驴打滚儿。把黄米面蒸熟了,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挺香,你吃不吃?”

吃的东西起名叫“驴打滚儿”,很有意思,我哪有不吃的道理!我咽咽唾沫点点头,宋妈掏出钱来给我买了两个吃。她又多买了几个,小心地包在手绢里,我说:

“是买给丫头子的吗?”

出了东交民巷,看见了热闹的哈德门大街了,但是往哪边走?我们站在美国同仁医院的门口。宋妈的背,汗湿透了,她提起竹布褂的两肩头抖落着,一边东看看,西看看。

“走那边吧。”她指指斜对面,那里有一排不是楼房的店铺。走过了几家,果然看见一家马车行,里面很黑暗,门口有人闲坐着。宋妈问那人说:

“跟您打听打听,有个赶马车的老大哥,跟前有一个姑娘的,在您这儿吧?”那人很奇怪地把宋妈和我上下看了看:

“你们是哪儿的?”

“有个老乡亲托我给他带个信儿。”

那人指着旁边的小胡同说:

“在家哪,胡同底那家就是。”

宋妈很兴奋,直向那人道谢,然后她拉着我的手向胡同里走去。这是一条死胡同,走到底,是个小黑门,门虽关着,一推就开了,院子里有两三个孩子在玩土。

“劳驾,找人哪!”宋妈喊道。

其中一个小孩子就向着屋里高声喊了好几声:

“姥姥,有人找。”

屋里出来了一位老太太,她耳朵聋,大概眼睛也快瞎了,竟没看见我们站在门口,孩子们说话她也听不见,直到他们用手指着我们,她才向门口走来。宋妈大声地喊:

“你这院里住几家子呀?”

“啊啊,就一家。”老太太用手罩着耳朵才听见。

“您可有个姑娘呀!”

“有呀,你要找孩子他妈呀!”她指着三个男孩子。

宋妈摇摇头,知道完全不对头了,没等老太太说完,便说:

“找错人了!”

我们从哈德门里走到哈德门外,一共看见了三家马车行,都问得人家直摇头。我们就只好照着原路又走回来,宋妈在路上一句话也不说,半天才想起什么来,对我说:

“英子,你走累了吧?咱们坐车好不?”

我摇摇头,仰头看宋妈,她用手使劲捏着两眉间的肉,闭上眼,有点站不稳,好像要昏倒的样子。她又问我:

“饿了吧?”说着就把手巾包打开,拿出一个刚才买的驴打滚儿来,上面的绿豆粉已经被黄米面溶湿了。我嘴里念了一声:“驴打滚儿!”接过来,放在嘴里。

我对宋妈说:

“我知道为什么叫驴打滚儿了,你家的驴在地上打个滚起来,屁股底下总有这么一堆。”我提起一个给她看,“像驴粪球不?”

我是想逗宋妈笑的,但是她不笑,只说:

“吃罢!”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的影子。

树阴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把他撂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下雪》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

“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儿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用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轻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

“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了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把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醒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的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清新的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第54章 初 恋 (2)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28章 挤老米第43章 秋游狮头山第36章 家住书坊边 (1)第42章 台北温泉漫写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23章 看华表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3章 惠安馆 (2)第81章 关于许地山第61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1)第17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36章 家住书坊边 (1)第24章 蓝布褂儿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2章 虎坊桥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14章 兰姨娘 (3)第20章 英子的乡恋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13章 兰姨娘 (2)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52章 未了的情缘——爱情的散步第48章 新竹白粉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80章 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53章 初 恋 (1)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70章 贫非罪第77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2)第18章 后 记第84章 女子弄文诚可喜第63章 奔向光明第58章 堕胎记第81章 关于许地山第31章 一张地图第22章 换取灯儿的第11章 我们看海去 (3)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85章 宜兰街上一少年第81章 关于许地山第42章 台北温泉漫写第45章 相思仔第26章 陈谷子烂芝麻第30章 台上台下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93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1)第78章 亲情·友情·爱情 ——读《济安日记》第24章 蓝布褂儿第64章 雨第57章 小红鞋第23章 看华表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5章 惠安馆 (4)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67章 玫 瑰 (2)第66章 玫 瑰 (1)第75章 蟹壳黄 (2)第74章 蟹壳黄 (1)第40章 友 情第38章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1)第36章 家住书坊边 (1)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53章 初 恋 (1)第38章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1)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5章 惠安馆 (4)第63章 奔向光明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6章 惠安馆 (5)第95章 我对姑母的追思第74章 蟹壳黄 (1)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8章 惠安馆 (7)第28章 挤老米第95章 我对姑母的追思第14章 兰姨娘 (3)第35章 我的童玩第87章 略记吾师金秉英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86章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第83章 沈从文和他的作品第14章 兰姨娘 (3)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34章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67章 玫 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