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关于许地山

示四儿叔丑许南英

我年过半生,汝年刚廿一。

男儿志四方,何事困乡邑!

忍泪别高堂,书剑羁绝域。

为师人之患,于意转恻恻。·

况汝业未成,何堪作矜式!

教学本相资,此理求之得。

汝须澡汝身,尤宜浴尔德。

反躬既无惭,即以身作则。

无贪过量酒,勿渔非分色。

临财慎操持,动气自遏抑。

凡有此四端,皆是德之贼。

所以古君子,守身白如璧。

嗟嗟人海中,前途黑如漆。

失足入迷途,后悔何有极!

圭海畹兰君,为予旧相识。

可为汝师资,汝当侍其侧。

海外素心人,持此以相质。

解组谢世人,勋汝宜努力。

这篇五言古诗是台湾许南英先生为了送他的第四个儿子地山(乳名叔丑)到仰光教书去而写的。那时是1913年,离开日本窃据台湾差不多有二十年了。许地山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在台湾台南,两岁时日陷台湾,当时他的父亲正做着台湾筹防局统领,便分散家财,带着妻子回到祖国,寄籍福建龙溪县。后又到南洋各地漫游了两年,回国后在广东做了几任县长。许地山幼年便随着父亲在各县的任所居住,一面启蒙读书,研习经史,日渐长大。辛亥革命以后,他的父亲又携眷退居海澄县,这时已经辞去官职,两袖清风,家道很苦。他这时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出来做福建省立第二师范的教员了。1913年第一次远走天涯,到仰光的侨校去教书。四年后返国,已经二十五岁了,才到北平入燕京大学读书,当时他的父亲又填了《花发沁园春》这首词送儿子北上,词曰:

送汝出门,前程万里,临歧不尽嘘唏。金台雪色,玉虫东霜华,此际寒生燕市。寒威若此,早冻了桑干河水。此去好立雪程门,不知雪深有几;不患独行踽踽,有亚欧文人相助为理。噫吾老矣!何日归来,想见入门有喜。勋哉小子,不愿汝纡青拖紫,只愿汝秋蟀春鹒,到时寄我双鲤。

这一次南英先生的送子词,已经流露着对幼子的无限的关怀,也好像知道儿子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果然在同一年,南英先生在苏门答腊的棉兰故去,客死异域。和儿子海天远离,这时作为人子的许地山的哀痛,可以想见。

许先生1917年入燕大,1920年毕业,得文学士学位。偏巧这一年他的原配妻子台中林月森女士在上海逝世。到1929年,他才和湖南周俟松女士结婚。

许先生又继续在燕大读宗教学院,1922年再得神学士学位。同年的秋天,到美国留学,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1924年得硕士学位后,第二年又转到英国的牛津大学继续研究宗教史和梵语。1926年返国途中经过印度,又做短期停留,就地研究梵文和佛学。1927年回北平在母校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都是教授有关宗教的课。1930年又南下到广州,入中山大学任教,同年再到印度研究,一年后返国,再回燕大。1935年,由胡适先生的推荐,到香港大学担任中文学院的主任教授,以迄于民国1941逝世。在港六年功劳不小,把香港的陈旧的中文教学大事革新,平时又努力社会文化活动,所以他在四十九岁的英年便骤然以心脏病逝世,是很使人惋惜的。

在三十年代作家中,许地山可以说是更早期的新文艺作家。1920—1921年之际,他还在燕大读书时,正是五四运动后第一个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成立,他便是发起宣言签署十二人中的一个,这十二位作家是: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和许地山。

在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同时,创刊于宣统二年的《小说月报》也大事革新,刊载新文学作品,就是由文学研究会主编。许地山在1921—1923年间,中短篇小说散文的创作很多,可以说不但是“文学研究会”或《小说月报》的主要的作家,从近代中国小说史来说,在那时期他也是极有贡献的一位作家。虽然他留学后就极少有文艺作品发表,而是专心致力于宗教的研究了,但是谈到三十年代的作家,许地山不但不能漏掉,而且要提前谈到他的。

他的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作品,大部分是刊于《小说月报》的,而且这时他开始以“落华生”为笔名写作。《小说月报》是自第十二卷第一期起革新,他的《命命鸟》在同卷第二期发表后,跟着几乎每隔三两期,甚至连续几期都有他的小说发表,可说是他的文艺写作的金色年代,像《商人妇》、《换巢鸾凤》、《缀网劳蛛》、《海南孤星》、《空山灵雨》、《醍醐天女》、《枯杨生花》、《月泪》等都是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

至于《春桃》,则是刊于《文学》杂志上的,其他还有《黄昏后》、《爱流汐涨》、《玉官》、《女儿心》等篇分别发表在《大风》、《东方杂志》等刊物上。他的文艺作品结集成单行本的并不多,只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和散文集《空山灵雨》而已。倒是有关宗教的作品,特别是对道教的研究著述,为数不少。在当代学人中,他也被认为对道教的探讨,是一时无二的。因为那是学术的研究,不在我们的范围中,所以不多谈及了。

“文学研究会”的宣言中第三条,曾有下面的几句话:“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这正说明五四运动后的文艺作家的路子,是摆脱“消闲”而迈向类似“文学应当反映时代”的观念了。所以那个时代新文学作家们的作品,常常在小说中放进了作者的人生观,或者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反封建的色彩。

落华生的小说,在当时是有他独特风格的,故事背景的安排,也是其一。他有几篇小说颇有“异国情调”,像以马来半岛为背景的《缀网劳蛛》,以印度为背景的《醍醐天女》、《商人妇》等。

国内为背景的:《春桃》在北平,《黄昏后》在广州湾,《换巢鸾凤》在阳江等。一般人都把他列入浪漫主义的一派作家,其实他在小说中不但常常表现他的“人生观”,同时更有写实的倾向。就拿他的中短篇小说《缀网劳蛛》来说,就是作者借故事女主角之口,说出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所以小说的一开头就是四段诗,第一段已经说明了主题:

我像蜘蛛,

命运就是我的网。

我把网结好。

还住在中央。

呀!我的网甚时受了损伤!

这一坏,教我怎地生长?

生的巨灵说:补缀补缀吧,

世间没有一个不破的网!

这篇小说的女主角尚洁,是童养媳出身,遇人不淑,又因被丈夫误会而离婚,自己到马来半岛一个采珍珠的海边棕林里生活。后来丈夫悔过,向她致歉后,却以遗赠全部财产远走槟榔屿来惩己。尚洁便以蜘蛛结网来比喻她对命运的看法。实际也就是作者借尚洁之口说的话,这些话,该是作者自认为是合理的人生观: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再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么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他的网便成了。

他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不破法。一旦破了,他还是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还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他的破网留在树梢上,还不失为一个网。太阳从上头照下来,把每条细丝映成七色;有时粘上些少水珠,更显得灿烂可爱。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另一篇《黄昏后》,是写鳏居的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在广州湾的海边居家,某一个黄昏后,他和两个纯洁可爱的女儿回忆爱妻的生前种种,透露出他对爱妻的怀念和专情,因此当他的女儿问他为什么不再给她们找一位可爱的后娘时,他说:“什么?一个人能像禽兽一样,只有生前的恩爱,没有死后的情愫吗?”

又说:“……一个女人再醮,若是人家轻看她,一个男子续娶,难道就不应当受轻视吗?……”

《黄昏后》,我怀疑也是许地山自己的悼亡之作,男主角对女儿们所发的感想,应当也正是他久蓄在心中的思念亡妻的话吧。对于生命,他这样对女儿说:

你和你妈妈离别时年纪还小,也许记不清她底模样,可是,你须知道不论要认识什么物体,都不能以外貌为准的,何况人面是最容易变化的呢?你要认识一个人,就得在他底声音容貌之外找寻,这形体不过是生命中极短促的一段罢了。树木在春天发出花叶,夏天结了果子,一到秋冬,花,叶,果子多半失掉了,但是你能说没有花叶的就不是树木么?池中底蝌蚪,渐渐长大成为一虾蟆,你能说蝌蚪不是小虾蟆么?无情的东西变得慢,有情的东西变得快。故此我常以你妈底坟墓为她的变化身:我觉得她的身体已经比我长得大,比我长得坚强。我到她的坟上,不是盼望她那卧在土中底肉身从墓碑上挺起来,我瞧她底身体就是那个坟墓,我对那墓碑就和在屋对你们说话一祥。

在五西运动那个大风暴之后,女权的提高,也是那时代所要求的,不止于在法律、在妇女运动,就是在文艺作品上也是常常有的。许地山有许多小说都很替女人讲话,《春挑》也是一例:“女人也是人”——我们读后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在许地山的并非产量丰富的小说创作中,所以选刊《春桃》,实在是因为我特别喜爱“她”,这并非由于背景是北平,或者我自幼熟悉“拣烂纸的”这类的妇人的生活,而是从小说写作技巧上说,它很完整,所描写“春桃”这个人物很成功。春桃不识字,除了拣烂纸,应付生活,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五四运动”在“闹着”,更不知道有许多知识妇女正在要求男女平等、提高女权,或者反封建、打倒旧礼教的事情。但是她自己会处理她的生活,她知道她需要什么,这也是作者许地山所安排下的合理的“人”的生活吧!春桃很可爱,她并没有穷凶极恶地做出一副妇女运动家的姿态,她对男人还是体贴的、关怀的、爱恋的,因为她是女人。希望读者自己来欣赏这篇小说。

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5章 惠安馆 (4)第34章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61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1)第67章 玫 瑰 (2)第37章 家住书坊边 (2)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18章 后 记第49章 爱与牵手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14章 兰姨娘 (3)第20章 英子的乡恋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39章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22章 换取灯儿的第8章 惠安馆 (7)第64章 雨第80章 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第74章 蟹壳黄 (1)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20章 英子的乡恋第76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1)第63章 奔向光明第65章 冬青树第12章 兰姨娘 (1)第68章 会唱的球第49章 爱与牵手第12章 兰姨娘 (1)第86章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第74章 蟹壳黄 (1)第5章 惠安馆 (4)第95章 我对姑母的追思第77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2)第18章 后 记第42章 台北温泉漫写第34章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第28章 挤老米第78章 亲情·友情·爱情 ——读《济安日记》第31章 一张地图第84章 女子弄文诚可喜第17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73章 母亲是好榜样第37章 家住书坊边 (2)第24章 蓝布褂儿第58章 堕胎记第2章 惠安馆 (1)第95章 我对姑母的追思第30章 台上台下第46章 竹第19章 英子对英子——东京小住札记第5章 惠安馆 (4)第55章 一件旗袍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第86章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第37章 家住书坊边 (2)第71章 萝卜干的滋味第78章 亲情·友情·爱情 ——读《济安日记》第27章 文津街第29章 卖冻儿第85章 宜兰街上一少年第3章 惠安馆 (2)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37章 家住书坊边 (2)第4章 惠安馆 (3)第47章 爱玉冰第63章 奔向光明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23章 看华表第70章 贫非罪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53章 初 恋 (1)第32章 虎坊桥第35章 我的童玩第73章 母亲是好榜样第9章 我们看海去 (1)第49章 爱与牵手第90章 亮丽且温柔第39章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2)第29章 卖冻儿第22章 换取灯儿的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68章 会唱的球第34章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第59章 迟开的杜鹃 (1)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59章 迟开的杜鹃 (1)第18章 后 记第14章 兰姨娘 (3)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65章 冬青树第83章 沈从文和他的作品第13章 兰姨娘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7章 玫 瑰 (2)第73章 母亲是好榜样第27章 文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