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1)

女人最弱,为母最强

1939年5月我和承楹结婚的前夕,有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我们虽然举行的是新式婚礼,却还有些旧时的礼节,比如“过嫁奁”吧,母亲多多少少也为我准备了一些嫁奁:四铺四盖,四季衣服,四只箱子,一盒首饰,以及零星的脸盆、痰盂、台灯,甚至连马桶都陪送了。

清荣舅是现成的大媒,他负责送嫁奁,要出发了,母亲要把这两对描金的福建漆箱子上锁的时候,清荣舅连忙拦住她,笑嘻嘻地说:

“不要锁,交给我,等车子快到他家的时候,”他说着举起了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大大地张开,然后用力地一打合,玩笑地说:“就这样,咔哒一下锁住,明白吗?这就叫锁住婆婆的嘴呀!”大家知道是玩笑话,都笑了。

但是当他完成送嫁奁的任务回来后,却是很正经地对我说:“英子,婚姻的事不可预料,谁想到小小的英子,有一天会嫁到有一个公公两个婆婆,八个兄弟的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去做儿媳妇呢!老夏家虽然是忠厚老诚的书香人家,但无论如何,它和你现在的寡母姊弟相依为命的家庭生活迥然是不同的,处处要注意啊……”

事实上,清荣舅舅说我将有两个婆婆还少说了一个呢。我将有三位婆婆,除了承楹的亲生母亲,还有一位被称为二太太的姨娘,而名义上承楹又是过继给没有子嗣的五叔、婶做儿子。只是那时五叔已去世,五婶已到抗战的后方去了。

婆婆共娶六房儿媳妇,我在她的媳妇中是年龄最小的。虽然我要去生活的大家庭,跟我原来的生活如此不同,但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或担心,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我们跟亲友都是快乐和谐相处,何况我在婚前已常去夏家玩,未来的婆婆知道儿子房里来了女朋友,并且会留下来吃饭,晚饭添菜很方便,她小小的个子登上那只小板凳,自己打电话叫天福送清酱肉来。上了堂屋的饭桌,她也会凑上前来,看我们多多地吃菜加饭,她才高兴。

婆婆闺名张玉贞,是江西九江一个开缎子号的女儿,后来张家移居浦口,所以婆婆说话没有江西老表的口音,反而是“南京大萝卜”的乡音更重。她这一辈的老妯娌共有五位,个个饱读诗书,只有婆婆不识字,连认钞票也以看颜色确定价值。但是她自十几岁嫁给公公后,却一口气儿生了八个儿子一个女儿。

公公二十四岁登拔贡榜,二十五岁晋京做小京官正值戊戌变法,他这一生就在政界和国学界,到五十五岁北伐成功,他也自宦海退休,专从事著书修志。婆婆曾对我们说,晋京以后,住在江宁会馆,她已经是四五个孩子的母亲了。每天晚上,床上睡两三个,摇篮里睡一个,她则在一灯荧然下缝缝补补,一只脚还要踏着摇篮,日子是这样一步步一年年过来的。

婆婆虽然不识字,在生活、思想上,却也有她的原则,那是从她日常说的谚语中可以理解的。我想中国旧时不识字的人(包括男、女),由口传口述的俗语、谚语、格言,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或态度以及好恶。婆婆的谚语出口成章,而且有时幽默得很。我记得每天早上她起床后,便坐在堂屋里的太师椅上,一边抽着水烟,一边指挥仆妇工作。她性子急,炉子上水不开,她就要数叨仆妇不会弄火,她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于是便自己拿起火筷子拨弄那煤球炉子去了。

我们大家庭的生活中心,就在婆母的这间堂屋,她从早起便坐镇堂屋,各房头要商量什么事情,晚上闲聊,都请来吧!我结婚的最初几年,还没有分炊,大家都在堂屋里吃大锅饭。这大圆桌从早点起就不清闲,因为婆婆自己吃,公公又另吃,一天到晚像开流水席似的。婆婆最爱招呼她的儿子们多吃,早上她说:“要饱早上饱,要好祖上好。”午饭时她说:“吃是本分,穿是威风。”只有在晚饭时她也许会说一声:“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有时在杯盘狼藉盘底朝天的饭后,她倒也开玩笑说:“真是吃得家人落泪狗摇头呀!”人多嘴杂她便说:“乱得像素菜!”因为南京人过年都要炒十样素菜,把每种菜切成丝炒好掺合在一起。

婆母讲到她做儿媳妇时代的生活,便说:“那时候儿媳不好做呀!要起五更梳头,早起三光,迟起慌张嘛!”所谓三光,是头、脸、脚。早起早梳洗,迟起误了到婆婆屋去请安,是有失礼貌的。那时梳头、缠足是费时的化妆。我知道婆婆每天晚上洗脚缠足总要弄到半夜才入睡。她对她的儿子们最卫护,有时她见儿子和媳妇争论,她不愿责备儿子,又不好叫儿媳妇让步,便会说:“男人是‘嘴上长狗毛’的,别理他!”她就以这样轻松的口气,明着是骂儿子,私心却是要儿媳妇让着儿子,多么技巧呀!

红氍毹上一坤伶

从大陆可以辗转传来家人消息的时候,我一直听不到姨娘的音讯,她就是我的三位婆婆之一,公公的姨太太。到后来才点点滴滴地传来说,她是在公公之后故去的。公公是1963年九十岁时去世,比公公大一岁的婆婆则在1950年七十八岁时去世,他们都很幸运,没有活到“**”。姨娘就惨了,她独自一人不知住在哪里,家中的人下放的、被斗争清算的,谁也顾不了谁。据说姨娘大批财产——房屋、金子、皮货都已上缴了。到后来她病亡的时候,通知夏家,夏家却说早已跟她划清界限了,因此不能治理丧事,最后是由她娘家嫂子办理的。从十八岁就跟了公公的姨娘,就是那么孤独地在1973年七十二岁时离开人世了。

林佩卿,姨娘的艺名,是当年在北平城南游艺园唱老旦有些名气的坤伶。林佩卿当年在红氍毹上的丰采,如今老一辈在北平常听戏的,或许会有些记忆。她在舞台上的生命虽不长,但听说她以一个十几岁的大姑娘扮演老旦,唱做俱佳,也是难得。她亭亭玉立,北方人的高挑个儿,白净的皮肤,端正的五官,皓洁整齐的贝齿。按说以这样一个标致的女孩子,是应当唱青衣花旦吧,为什么去唱那拄杖哈腰的老旦呢?原来林佩卿是满洲旗人家的姑娘,虽然不知道她是镶的哪颜色的旗,确知她是个良家女儿。辛亥以后,旗人子弟无以为生,被送去学戏的很多,也不算稀罕。林佩卿的哥哥学拉胡琴,妹妹学唱,但毕竟是保守人家,不忍心自己的女儿在舞台上搔首弄姿地演花旦,就选了不容易大红大紫,也不容易上大轴戏的老旦来学。想象中,她的年轻时代,修长清癯的扮相,一声“叫张义,我的儿……”也曾赢得了不少喝彩声吧!

第95章 我对姑母的追思第68章 会唱的球第47章 爱玉冰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第29章 卖冻儿第47章 爱玉冰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1章 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第87章 略记吾师金秉英第57章 小红鞋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54章 初 恋 (2)第26章 陈谷子烂芝麻第6章 惠安馆 (5)第8章 惠安馆 (7)第7章 惠安馆 (6)第12章 兰姨娘 (1)第30章 台上台下第38章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1)第53章 初 恋 (1)第64章 雨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18章 后 记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80章 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43章 秋游狮头山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56章 母亲的秘密第35章 我的童玩第68章 会唱的球第45章 相思仔第46章 竹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87章 略记吾师金秉英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28章 挤老米第6章 惠安馆 (5)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9章 爱与牵手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31章 一张地图第35章 我的童玩第90章 亮丽且温柔第81章 关于许地山第70章 贫非罪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68章 会唱的球第35章 我的童玩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31章 一张地图第70章 贫非罪第60章 迟开的杜鹃 (2)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16章 驴打滚儿 (2)第14章 兰姨娘 (3)第40章 友 情第24章 蓝布褂儿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32章 虎坊桥第85章 宜兰街上一少年第16章 驴打滚儿 (2)第43章 秋游狮头山第22章 换取灯儿的第7章 惠安馆 (6)第54章 初 恋 (2)第36章 家住书坊边 (1)第9章 我们看海去 (1)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92章 遥念胡蝶第18章 后 记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29章 卖冻儿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33章 天桥上当记第47章 爱玉冰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57章 小红鞋第74章 蟹壳黄 (1)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64章 雨第1章 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24章 蓝布褂儿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95章 我对姑母的追思第6章 惠安馆 (5)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90章 亮丽且温柔第9章 我们看海去 (1)第71章 萝卜干的滋味第87章 略记吾师金秉英第49章 爱与牵手第50章 台湾民俗杂辑 (1)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79章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第23章 看华表第17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