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座农庄里面可以用来存放东西的房间和库房全都被秦妙想办法用物资填满。这些物资对她来说并不算什么,可是对于正受灾的灾民来说却是可以救命的东西。
忙活完这些之后秦妙便在空间里面歇了下来。半睡半醒中忽然想起来自己又有些日子没练功了。这个夏天事情太多,看来只能等到秋冬时节再努力了。
这一觉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秦妙在空间里面洗漱之后才出来。离开了农庄,进了县城,去织布坊里面找翠翠。
元色布庄和织布坊如今被翠翠经营的有声有色,布匹的颜色越加的柔和好看,不管是纯色布还是花布都比最初要提升了许多倍。有的布匹就连秦妙这个穿越者见了都喜爱不已,可想这元色布现在有多么的高大上。高大上的东西一般都不便宜,所以这些年布庄的收益很是可观。
织布坊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不少,从一个宅院的规模扩大到好几个宅院的规模,这些都是最近一年多内实现的。据翠翠说,自打秦妙进宫治好了皇帝的病得到了皇帝金口玉言的夸赞之后,这元色布便跟随秦妙的名声水涨船高,原本就销量不错的元色布最近一年多更是销量倍增,如此才不得不扩大织布坊。
眼下有一点不好,就是用来织布的彩色棉花有些少了,根本就供不上这几个织布坊的需要,翠翠不得不暗地里购买不少白色的棉花来,治好了布之后用当初秦妙留下的染料上色。
这些影响产量的瓶颈翠翠今年春天曾托人给秦妙写信询问过解决办法,可惜一直都没有等到回信,正一筹莫展呢,没想到秦妙本人居然来了。
秦妙今夏之前昏迷了数月,她不用猜就知道翠翠的信肯帝在她昏迷的时候被秦妙雪给拦截掉,然后又极不厚道的给毁了。
不过好在她现在来了唐县,亲临问题的第一现场。翠翠带着她在几处织布坊里面转了一圈之后,秦妙切实的感觉到织布坊的生产
能力提高的太多,而郊外农庄的那些彩色棉花根本就不够用。为今之计,要么在空间里面快速种植一大批棉花补充原料,要么重新育种,扩大农庄中彩色棉花的种植面积。
前者只能解一时的困难,后者才是长久之计。
于是秦妙对翠翠说:“彩色棉花不是难题,我这次来带了新的彩棉种子,到时候交给你,你在农庄里面多种植一些彩棉就好。”
翠翠忙答:“确实得多钟一些,不然订货的客人越来越多,织布的速度提不上来,可真的是着急人。你不知道,现在布庄不过就是顾客来订货的一个地方而已,我雇的那个掌柜天天记货单记到手酸。”
“是么,依我看,这生意还不算火,更火的日子还在后头。”
翠翠极为赞成:“可不是,有妙妙你这个活神医的招牌,不愁天下人不爱元色布。”
秦妙也不知道是谁背地里将她是元色布庄东家的消息给散播出去的,总之她你神医的虚名终于能换取切实的收益了。
“对了,农庄里面还有好些彩色果树,之前何花开点心铺子的时候那些果子用得上,后来她回了村里,那些果树就一直闲着。有时候我看那些果子挂在枝头没人摘怪可惜,就派人摘下来做成果篮,当做赠品送给买布的客人。”
秦妙点头:“这样就很好,几棵果树而已,不值什么。”
翠翠立刻反驳:“怎么会不值什么?上回有一位贵夫人得了那些水果赠品后还向我打听,能结彩色果子的果树在哪里买的。我说是我们自己培育出来的,她便问卖不卖,如果卖,她愿意高价购买。当时我没多想,就给回绝了。”
秦妙发现了新商机,她以前从没想过果树也可以当做商品出售,想想也是,古人多风雅,一树桃花一树梨花就能引得文人骚客们做那么多的酸诗去赞美,若是宅院里能种植几棵彩色果子树那简直要让酸儒们叹为观止了。嗯,最好是一棵
树能开好多种颜色的花,结好多种颜色的果子。
“以后若是有人想买果树,你就定个合适的价钱卖掉,回头我再给你一些果树种子,你抽空和彩棉种子一起种下去。”秦妙说。
翠翠听了很是开心:“果然妙妙你是个福星,本来我因为彩棉的事愁坏了,不想你一来啥都解决了。彩色果树真要对外卖的话,一棵树最少最少也得一千两银子。”
一棵树一千两银子!会不会太贵了?秦妙担心:“卖这么贵会不会卖不出去?”
“我们的果树结果周期短,果子的颜色好看,且汁水足,口感好,不怕干不怕淹……与其花大价钱买吃能看不能吃的盆栽,还不如来买咱们的果树,放心吧,一千两银子有人还会嫌便宜呢。”翠翠俨然一副奸商模样。
既然她都这么说了,秦妙没有再问。和翠翠一起参观了现在大规模的织布坊之后找地方吃了饭,秦妙便让翠翠忙去了,她自己雇了辆马车打算去何花家里看看何花。真正的朋友,就算长期没有联络,彼此也会把对方放在心里。
况且何花的心里暗恋秦妙的大哥,秦妙这次来了唐县理应去到下塘镇下面的山清村看望何花。算起来何花现在年纪不算小了,将近二十岁,放在这个时代二十岁的女子可能都是两三个孩子的娘了。
去山清村的路上,秦妙寻思着,假如何花听从父母的意思在村里找了夫家过得好,那此行便去给她送些嫁妆,若是何花的心里依旧对秦少贤念念不忘还想出门去找她哥子,那秦妙就想办法把她带到京城去。
点心铺子和织布坊不同,织布坊开在唐县,房价地皮都便宜,必要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扩大生产规模,而点心铺子开在唐县就受到了消费群体的限制,不仅消费人数不算多,新出炉的好点心也很难卖到高价,假如将点心铺子挪到京城,多得是达官贵人们爱消遣,一块点心,只要做得别致,一两银子一块也有人买。
(本章完)